以四川方言写200字的短文

如题所述

1. 以四川方言写200 字的短文

歌声有时动人,像潺潺流水般浅吟低唱,独具风韵;有时凄美,若露滴竹叶般玲玲作响,耐人寻味。

有时浑厚得如雄鹰展翅时的一声长鸣,振聋发聩;有时婉转得似深情交融时的一行热泪,扣人心灵。我日日枕着它入睡,竟在平常中忽略了它的美丽。

外婆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甚至看起来更老;但是对于这一点,我坦然一笑,她也曾年轻过。她长期住在常州。

所以她现在的情况,我甚至无法概述。但是,我却清楚地记得,她那一首动人的《茉莉花》——那首哀而不伤的“小诗”,谱写了人生的花开花落。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妈妈像包裹一样寄在外婆家,那时的我对妈妈是有万分的“死缠烂打”般的依赖,被寄在外婆家,自然是淘气地不肯听话,哭闹。这时,外婆便会用她那双粗糙的,偌大的手温柔地擦去我的鼻涕、泪花,将我的头深深埋进她的怀里,她轻轻哼唱着:“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嘴角上翘,双唇的蠕动,一首动人的曲子,便在我心中生了根。

我就这样安静地躺在她的怀里,耳边轻轻回响着这歌声,甜甜地飘进了梦乡……那是我对它的初感觉,竟就像我的枕头一样!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外婆在自家小院里拔菜。小青菜、小绿葱都是外婆自个儿种上的。

我跟着外婆,学着样子,东挑西拣地比弄着。外公不知何时出现在我们身后,他神秘地拿出了一朵通透水灵的美丽的茉莉花朵儿,然后极其谨慎地插在了外婆梳好的髻上。

外婆先是一惊,继而用没有拿东西的右手轻轻拨弄了一下茉莉花-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茉莉花,外婆笑了,笑得如此安详与满足,外公也报以一笑,只是浅浅的互相的一笑,人性的美丽与成熟就定格在了笑靥上。之后的外婆,似乎在拔菜时,也轻轻吟唱着,红润的双颊溢满了幸福,美丽得就像一道无法忽略的风景。

一晃,两三年过去了,归期何时如此匆忙? 妈妈终于还是从外婆那儿把我接了回去,她说,回去吧,城里有好多好吃的和好玩的,巧克力糖啊,玩具模型啊……我终于还是没有抵得住诱惑,回到了那陌生却又应该熟悉的地方,临走时,我见外婆笑着送我,她说,她终于可以宽心了。可这笑,为何如此凄美?她的歌声——我似乎也没有带回去。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什么时候,我竟变得酷爱流行歌,喜欢那些或动感的,或甜美的,或抒情的歌,早已忘却了自己曾经钟情过什么。外婆来探了几次,我也没有怎么过多的与她接触,只知道她有时会跟舅母闹嘴,甚至更严重,尽管外婆对他们很好,想得很周到,关爱备至,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外婆终究还是心力交瘁地随外公迁去了常州。

而我竟毫无感触地麻木于那些流行音乐中。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我坐在电脑桌前,音乐有意无意地自动跳转到了那一首。

呵,歌声如此之甜,却没有她的甜;回忆如此之美,却少了她的背影。 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只要是在生活,就会染上尘埃”,就算尘嚣遮蔽了我的视线,这首歌永远是我小憩的港湾,是我对外婆爱的寄托,是外婆对我爱的牵绊啊! 望窗外傻笑的秋风,卷袭着花瓣送向未知的国度。

一曲终。

2. 通江小学生写了一篇四川方言作文

四川通江方言

本人闲着没事,因曾看了一篇关于四川方言的搞笑文章,突发奇想,决定小试牛刀,编一则我的家乡(四川通江)的一些方言,望多多捧场,欢迎转载!

(本文需用四川话念读,越重越好!)

痛(青痛)

苦(昂苦)

紧(邦紧)

甜(敏甜)

臭(庞臭)

哭(亲叫唤)

笑(些起)

笑得合不拢嘴(些起你那五花二)

得意(幺豁)

虚荣(亲施)

活该(该背时)

树根(隔兜)

冬天烤火的房间(火姥屋)

鹅卵石(广兜石)

斧子(开山子)

吃饭(胀饭)

拳头(坨姥儿)

强迫(鼓捣)

倔强的孩子(姑鲁子)

鼻屎(鼻甲子)

鼻涕(青鼻子)

牙齿(牙巴)

汗毛(苦发子)

膝盖(咳细波萝儿)

手肘(道拐子)

手臂(手敢)

眼珠(眼鲁子果果)

头(老壳)

儿:母儿,老汉儿喃?

母:上山挺隔兜去了,灶们前有把开山子,你上坡去帮你老汉嘛!

儿:我代该院上达了一匍爬,咳细波萝儿伴德青几蛙子痛,你不可能鼓捣让我去了?

母:杂整的?

儿:昨天半晚里,星星都莫求一颗,曲麻乌黑,看起不到,一个广兜石把我档伴了,道拐子都搓落皮,老壳也青痛!

母:该背时,一天幺豁嘛!

儿:妹妹喃?

母:代火姥屋里烤火,一天亲施的很,像女子达歉不嘛?她半晚打铺盖,整凉倒达了,青鼻子长涨!

儿:那整药没代?

母:弄个喘喘,她说水药昂苦,不求喝!

儿:嘿嘿…

母:些起你那五花二,老子给你妈一脚,起喊你老汉儿回来胀饭了!

3. 用方言写600字作文

方言的魅力

源远流长的文化赋予了汉语丰富的内涵,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成语更包含了一个传奇故事。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在近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与标准音,以北方话与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举个例子:三位同学到老师家做客,一个云南人,一个四川人,一个湖南人。师母做菜时问道:“怕辣吗?”云南人说“不怕辣”,四川人说“辣不怕”,湖南人说“怕不辣”。 三个人用的词相同,语序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逐步递进。

在我看来,汉语的奇妙之处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的变幻莫测,还在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语言。

就拿四川话来说:甜不说甜,要说抿甜。 苦不说苦,要说焦苦。酸不说酸,要说溜酸。软不说软,要说溜粑。 硬不说硬,要说梆硬„„值得同情,叫造孽。活该,叫背时。 聊天,叫摆龙门阵。便宜,叫相因。 好,叫巴适。怕老婆,叫耙耳朵。加油,叫雄起。 虚伪,叫假打„„

中国一共有7大方言区 :分别是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赣方言(也称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湘方言(也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湘方言)、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闽方言(包括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粤方言区(以广州白话为代表)。他们形成了以地域为区分的独立方言体系。

仔细地观察一下,会觉得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七大方言区中有六个是在长江以南,而且基本上都是在东南角,而整个广袤的长江北岸地区只有一个方言。那么汉语方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移民,一个是文白异读。

语言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相对平衡的符号系统。我们的巴蜀语言大师流沙河写过一篇文章,叫《蜀人俗语亦雅》。他说,今天四川话中的不少俗语,其实甚为古雅。譬如我们常说一个人散淡闲逸、无所约束为“散眼子”,其实是从庄子的“散焉者”而来。形容一个没有考虑、没有计划的“弗虑弗图”,是从《诗经》而来,比喻一个人处于浑浑噩噩的混乱状的“恍兮忽兮”,是从《老子》而来。川人常食“羹浇饭”却误作“盖浇饭”,其出自梁代顾野王的《玉篇》“„„羹浇饭也”。川人今常食的“冒饭”系“泖饭”之误,源出记载《水浒传》本事的《宣和遗事》,所谓“泖饭”,沸水烫熟即食„„再比如现在的粤语保留相当多的古词古义。其中的「几时」(何时)、「几多」(多少)可追溯至苏轼的宋词《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观念的转变,交际方式的更新,使各种语言变异现象屡见不鲜,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如“酷毙、的哥、菜鸟、灌水、作秀、T恤、很北京„„” 语言既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汉语中蕴藏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语是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汉语从古使用至今,依然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论是时代变迁,还是改朝换代、或者灰飞烟灭的时候,汉字依旧能做到 “ 我自岿然不动 ”。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言,既要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要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想,尤其是社会交际,更需要通过语言来相互交流。即使今天网络技术已经突飞猛进地发展了,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学习和交流,但是人们还是离不开口语的交流,还要依靠语言。何况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因此学好汉语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现代汉语基础理论的理解,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运用语言的水平,还使我们的文化修养更上一层楼。

4. 用方言写600字作文

方言的魅力源远流长的文化赋予了汉语丰富的内涵,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成语更包含了一个传奇故事。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在近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与标准音,以北方话与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举个例子:三位同学到老师家做客,一个云南人,一个四川人,一个湖南人。

师母做菜时问道:“怕辣吗?”云南人说“不怕辣”,四川人说“辣不怕”,湖南人说“怕不辣”。 三个人用的词相同,语序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逐步递进。

在我看来,汉语的奇妙之处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的变幻莫测,还在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语言。就拿四川话来说:甜不说甜,要说抿甜。

苦不说苦,要说焦苦。酸不说酸,要说溜酸。

软不说软,要说溜粑。 硬不说硬,要说梆硬„„值得同情,叫造孽。

活该,叫背时。 聊天,叫摆龙门阵。

便宜,叫相因。 好,叫巴适。

怕老婆,叫耙耳朵。加油,叫雄起。

虚伪,叫假打„„中国一共有7大方言区 :分别是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赣方言(也称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湘方言(也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湘方言)、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闽方言(包括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粤方言区(以广州白话为代表)。他们形成了以地域为区分的独立方言体系。

仔细地观察一下,会觉得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七大方言区中有六个是在长江以南,而且基本上都是在东南角,而整个广袤的长江北岸地区只有一个方言。那么汉语方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移民,一个是文白异读。

语言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相对平衡的符号系统。我们的巴蜀语言大师流沙河写过一篇文章,叫《蜀人俗语亦雅》。

他说,今天四川话中的不少俗语,其实甚为古雅。譬如我们常说一个人散淡闲逸、无所约束为“散眼子”,其实是从庄子的“散焉者”而来。

形容一个没有考虑、没有计划的“弗虑弗图”,是从《诗经》而来,比喻一个人处于浑浑噩噩的混乱状的“恍兮忽兮”,是从《老子》而来。川人常食“羹浇饭”却误作“盖浇饭”,其出自梁代顾野王的《玉篇》“„„羹浇饭也”。

川人今常食的“冒饭”系“泖饭”之误,源出记载《水浒传》本事的《宣和遗事》,所谓“泖饭”,沸水烫熟即食„„再比如现在的粤语保留相当多的古词古义。其中的「几时」(何时)、「几多」(多少)可追溯至苏轼的宋词《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观念的转变,交际方式的更新,使各种语言变异现象屡见不鲜,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如“酷毙、的哥、菜鸟、灌水、作秀、T恤、很北京„„” 语言既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汉语中蕴藏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语是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汉语从古使用至今,依然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无论是时代变迁,还是改朝换代、或者灰飞烟灭的时候,汉字依旧能做到 “ 我自岿然不动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言,既要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要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想,尤其是社会交际,更需要通过语言来相互交流。

即使今天网络技术已经突飞猛进地发展了,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学习和交流,但是人们还是离不开口语的交流,还要依靠语言。何况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也在不断变化发展。

因此学好汉语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现代汉语基础理论的理解,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运用语言的水平,还使我们的文化修养更上一层楼。

5. 麻辣四川写作文资料

上个月初,我爸爸带我去四川拜访一位老朋友,并请他吃酒。来到一家四川名店,点好菜就坐下了,一上辣菜,我爸和叔叔就大口吃了起来,爸爸看我没动,鼓励我说:“吃点嘛,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啊!”

在爸爸的鼓励下,我也试吃了两片酸菜鱼,将鱼片放入口中,先是慢慢咬着,后来吃出味来了,一会儿功夫,这一大盘酸菜鱼就被我给吃完了,一点儿辣味没感觉。

微辣味道还不错,好不容易有机会来四川吃辣菜,回去也好让我在同学面前吹吹牛皮,再来些更辣的吧!我接着吃了一些辣子鸡,味道好极了,一点点辣味流入心里,凉丝丝的。我的胆子更大了,觉得四川菜也不过如此吧!就吃起了大辣牛肉片。

用筷子一夹,那个牛肉就流出几滴辣椒汁,红的似火,还真叫人心酸啊!咬了咬,还没什么味道,只是油油的,当吃进肚子里时才感受出来,真是辣得要命,一只手按着肚子,一只手直拿水往嘴里倒,嘴唇似乎又大又肿,拼命地喘着气,真叫辣到嘴里,麻到全身啊。这时我全身无力,嘴里每呼一口气,就像喷出火来。

叔叔说:“你呀你,真是不知好歹,和我吃同一等级的辣!”我没理会。舌头麻木地伸了出来,直流口水,头上的汗水直往下流,口水似乎有节奏的滴着,我全身如一下子着了热火,赶忙弄些水直往身上倒,真是透心凉啊!

6. 怎么写四川作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大地震。据四川省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最新进展情况通报,截止5月13日下午16点,四川省内灾情为:死亡已超过12000人,受伤26206人,被埋9404人,损害房屋346万间。

从昨日到今日,时间一点一点的消逝,每一分钟,都有着不少灾区人民因抢救官兵与医生的资源不够,而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在网上,最新的消息和图片以及视频不断传来,而其中一则视频,更让我难以忘怀:视频的第一画面,是一座已经坍塌的楼房,这个地方曾经是一座美丽的校园。在坍塌的瓦砾堆中,一张稚嫩的小脸出现在眼前。那是一个一二年级左右的小女孩。经过了一天的掩埋,小女孩的脸由于过度饥饿和缺氧,原本红润的小脸已经变成了黑黄黑黄了。在她的脸上,依稀可以看见哭过的泪痕,还有那淡淡的绝望。小女孩的嘴巴还在一张一合,可是在视频中却听不到她的声音,想来小女孩在被废墟掩埋时曾经哭喊、求救,嗓子已经变哑了。看到这个小女孩,我心中很是感慨。四川的大地震,导致数以万计的人民围困在废墟中。他们和这位小女孩一样,在瓦砾堆之中无法自救,如果官兵不及时抢救他们,这些人民的生命将岌岌可危,受到死神的压迫。这时,只听一阵大喊:“这里有人!”一群官兵奔跑而来,激动地实施抢救工作。小女孩的脸上顿时充满了喜悦,大声叫着:“快来救我!”一位官兵低下头,对小女孩说道:“小妹妹,我们正在救你。你不要讲话,好好待着,耐心等我们!”小女孩听话地不讲话了,眼巴巴地看着官兵们。由于小女孩在废墟的里层,如果动用一些抢救的机器,可能会使废墟再度坍塌,危机小女孩的生命。不能动用机器,官兵们就围成一个圈,趴下来用手来刨着瓦砾。此时已是凌晨一点,这些官兵们已抢救了多个坍塌地点,早已累的不行了。可是,只要自己松懈一秒,那么困在废墟下的人民就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为了受灾人民,自己苦点、累点,根本不算什么。官兵们就是秉着“早进一秒就可能多救一人”的信念,不间断地抢救着受灾人民。这时,小女孩周围的瓦砾终于被官兵们清理完了,小女孩成功地被解救了出来。 小荷作文网

四川7.8级地震惊动了世界,灾区人民的命运也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口口已启动一级预案。由中国口口12人、北京军区某部工兵团150人和武警总医院22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陆续奔赴汶川灾区,负责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护任务。中国空军今天派出二十二架军用运输机,向四川地震灾区空运六千多名空降兵和四台指挥车,执行绵竹、安县、北川地区的抗震救灾任务。口口也紧急调拨2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其他救灾物资正在调集运输中。而社会各界人士、中国多家企业公司、中国红十字会,也在援助四川。

面对灾难,团结就是力量。当13亿中国人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时候,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7. 写作文有关方言的例子

'床'

这是在四十多年前,我在江西广丰搞社教时,当地人讲给我听的一个笑话。

广丰话本来就很难懂,那里读过书的人,我们还可以听得懂他们讲话,但农村老大妈讲话我们一句也听不懂。

据说一个外地的女婿,到广丰丈母娘家做客。丈母娘看到女婿来了很高兴,准备了很多菜。丈母娘炒了一个菜就叫女婿把菜端走,女婿问:“端到哪里?”“端到‘床‘上!”丈母娘还顺手指了一下,女婿一看那边有一张床,他就把菜端到床上去了。丈母娘又炒了两个菜,对女婿说:“你去看看,小心有苍蝇!”“不要紧,我把帐子也放下来了!”丈母娘听得莫名其妙,就走过去看,一看,女婿把菜都端到床上去了,真是哭笑不得!

原来,广丰土话把桌子叫‘床’(谐音)

8. 说方言与活动有关写一篇作文

我们平时在学校里说的都是普通话,而今天的课上黄老师却让我们说方言。我们听了不以为然,黄老师也真是的,方言是我们的本土话,谁不会说呀!

黄老师先请了几位同学来说方言,一开始他们觉得说方言挺简单的,可是到说蜗牛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都说成了普通话。黄老师告诉我们蜗牛的方言是“蜒蜒螺”时,我们的反应是笑倒一片。其实这个“蜒蜒螺”我以前在老家也常说,只是刚才一紧张话在嘴边就是说不上来了。

接着,同学们又演了几个方言小品,十分搞笑。奇怪的是,方言小品中,原来那个文静的女孩居然变得野蛮无礼了,那个原本就淘气十足的“李小跳”更是神气活现,俨然一个“李大跳”。当然,老师选人也是用心良苦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