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创造性提出并实践的教育教学思想有: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诱导。
1、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孔子也是世界上首个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有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
2、学思结合:学而知之:强调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的手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会倦怠。学以致用:强调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重要。
3、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于这句话,很多人引用南宋朱熹的注释。朱熹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启发式教育学,主张启发学生掌握基本思考问题的方式。
教育作用:
1、对社会:庶、富、教。庶强调劳动力;富强调经济;教强调伦理道德教育。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个论述教育和经济关系的教育家。
2、对个人:性相近,习相远。性:强调先天素质,习强调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人的先天素质并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
由此,孔子也提出了: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意思是:“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