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电流是个神马鬼(上)

如题所述

电机领域中的轴电流问题,是工程师们不得不面对的头疼事之一,尤其当轴承遭受电腐蚀时,往往能让人焦头烂额。轴电流,即流经电机转轴、轴承到机壳的电流,其危害性不言而喻,下面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轴电流的种类、产生机理及抑制方法。

轴电流的形成原因多样,首当其冲的是磁通不对称导致的轴电流。当电机内磁势或磁阻出现不对称时,就会在轴与机壳形成的拓扑回路中产生交变磁链,从而在轴两端产生电位差,即轴电压。此类轴电流通常被称作差模轴电流。差模轴电流的流通路径从轴至轴承,再到机壳,最终回到另一端轴承,形成闭合回路。

静电引发的轴电压和轴电流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电机转子在高速运转时,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荷,这些静电荷积累在转子上,由于转子与机壳之间被两端轴承的油膜绝缘,无法释放静电荷,进而形成轴电压,即轴和接地外壳之间的直流电压。随着静电荷的积累,轴电压会升高至数百伏,甚至更高,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击穿油膜对地放电,形成轴电流。

变频器的应用为电机轴电压和轴电流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变频器输出的共模电压,即零序电压,其大小取决于三相绕组的相电压之和。由于变频器输出为矩形脉冲,三相电压之和不为零,共模电压始终存在。此外,变频器的控制策略也可能导致共模电压的波形呈现出四电平特征,且具有很高的du/dt(电压变化率),对电机产生影响。共模电压的存在加上du/dt的特点,引发了变频供电电机的轴电流问题。在电机中,寄生电容为高频电流提供了低阻抗通路,共模电压的出现会引发共模电流,进而损害轴承。

容性充放电轴电流是其中一种形式,当轴承滚子高速运行在润滑油膜上时,会在轴承中形成轴承电容。逆变器输出的高du/dt会在电机寄生电容和轴承电容中引发高频充放电电流,导致轴电流的产生。这种电流虽然对轴承无害,但伴随着充放电过程,会在滚子与轴承内外圈之间的油膜两端引起充电电压,当充电电压超过油膜击穿电压值时,引发EDM(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电流,产生放电火花,损害轴承。

EDM电流的路径与容性充放电电流相似,从机轴经过轴承到达机壳,最后流至接地点。油膜的击穿电压阈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流体速度、轴承载荷、温度、润滑油的介电强度、轴承表面的粗糙程度等。因此,EDM电流的最大值会在电机额定转速或略低于额定转速时出现。随着转速的提高,油膜绝缘强度增强,EDM电流会下降。

此外,电机中的高频环路电流也需引起关注。电机端电压的高du/dt和定子绕组与叠片之间的耦合电容引发高频共模电流,频率可达数兆赫兹。这些电流通过绕组进入定子叠片再到机壳流出,激发出沿电机周向的高频环路磁通。在靠近接地点的叠片附近电流密度最大,远离接地点的叠片处随着距离的增大电流密度逐步减小。这种周向高频交变的磁通会感应出差模轴电压,当轴电压足够大时,同样会击穿油膜形成高频环路电流。

轴地电流的形成机制与电机机壳接地不良相关。当转子的接地阻抗小于定子机壳的接地阻抗时,机壳电位较高,电流会通过机壳、轴承、轴、负载接地点回到变频器,形成轴地电流。

输电电缆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风力发电系统等情况下,电机与变频器之间通过长电缆连接,电缆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会导致电压行波反射叠加,进一步增大共模电压的幅值和高频成分,加剧轴电流的危害。连接电缆特性阻抗与电机不匹配时,电机输入端可产生3倍于输出电压的尖峰电压,严重威胁电机绝缘。

面对轴电流问题,抑制措施至关重要。下一期,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抑制轴电流,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实用的方法。希望本文的介绍能为您揭开轴电流之谜,助您在电机领域中游刃有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