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当一名合格的中学班主任

如题所述

  导语: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细致又繁琐的工作,但在细致和繁琐之下,却蕴含着快乐与意义:传播人类的思想文化、为社会造就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培养新生一代。

  如何当一名合格的中学班主任

  一、班级管理要强调“用心”

  用心管理是班级工作得以高质量运行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学班主任守则的重要内容。曾有报道说班主任要有“十心”,即对待工作要有信心、对待学生要有爱心、个别交谈要有诚心、帮助后进要有耐心、处理事情要有公心、协调关系要热心、文娱活动要显童心、调查研究要细心、学生危难会贴心、坚持学习有恒心。其实,这是要求班主任要用心管理,也是现代人本管理的基本点。20世纪30年代前后,澳大利亚管理学家梅奥创立人际关系学,揭开了现代人本管理理论的帷幕。

  人本管理理论侧重研究人的需求、行为的动机、人际关系、激励理论等,强调行为管理法,重视组织文化的差异和人的心理满足程度,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

  从内涵看,现代人本管理就是从人出发,依靠人,为了人的管理理念与系统方法。显然,一个班级也即一个小的集体,有其特定的小气候,需要班主任全面落实现代人本管理。具体地讲,一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发学生的潜能,这是中学班级管理最主要的任务;二是让学生广泛参与班级管理,为学生社会化能力形成和民族精神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一切为了学生。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极大地促进学生成长发展,这是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班级管理要强调“说理”

  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工作应该是以理服人的,而不是专横地实施压制。因为中学生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最为叛逆,他们讨厌高压政策,反感专政。所谓压迫越大,他们的反抗就越大,压制只会使他们的不满愈加积累,虽然可能不会直接对抗,但会暗中较劲,或背地里用更恶劣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当学生不听老师,甚至于还常常发生刁难老师的情况,这样班级管理就势必难以顺当,更有甚者将出现老师与学生针锋相对的局面。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强调说理,以理服人。

  三、班级管理要强调“正面教育”

  一个注重正面肯定的班级要比一个充满否定的班级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多,所以,不要总是否定学生。有些老师注重“严”师风格,认为严师出高徒。他们对学生不苟言笑,认为学生做错了就该严惩不殆,应该严罚、重罚,这样才能制止他们再犯。就算他们没做错,或是做对了,他们也认为不该轻易地夸奖学生,以免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

  其实,严师并不是从责罚或责骂学生中出来的,而是严谨的教学、博学的知识及高尚的人格中树立起来的。另外,严师也应当惩奖分明,当批评的是该批评,该夸奖的也不应该含糊。实际上,夸奖更能使人向上,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有时候,夸奖的力量远大于责罚,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尊的,都希望别人看到自己好的一面,夸奖远比责骂来得好听。

  四、班级管理要强调“全面发展”

  中学班级管理的最根本,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这里至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变革的问题。21世纪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及其竞争的焦点是人力资源。但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关于人才的观念,以及人的素质与民族兴衰问题的认识并非一朝一夕完成变革的。传统的人才思想以知识的多寡、深浅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来评价人才的质量和教育效果。

  到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个体实践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品质,即素质,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至关紧要的。相对来说,中学阶段是个体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之一、甚至过了这一时期人的许多素质就可能难以弥补。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

  中学班级管理则要求班主任观察和分析学生并把握其不断形成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心灵和情感的交流、各种道理的解说,以及以正面教育为主的管理过程,使学生得以成长进步。

  二是班主任是否能够下定让“后进生”跑起来的决心的问题。后进生问题一直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难题,也是影响一个班好坏的关键因素,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正常运行。这肯定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局面。要使后进生跑起来,首先是要树立他们的自信,这就要从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出发,放大他们的优点,使他们产生自信,然后对他们多倾注些精力,使他们的成绩也得到提升。对他们要有爱心,热心地帮助他们,我们在用爱心激发优等生创造性的同时,也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去呼唤后进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幸福愉快地成长,充分而尽可能地全面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1-13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班主任,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 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爱心,愿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付出努力。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关心他们的成长和生活,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4. 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指导:除了传授学科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5. 建立班级管理机制: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6. 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7.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8. 不断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定期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9. 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如班会、家长会、社团活动等,与学生和家长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10. 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参加教育培训课程,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