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为何要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话?

如题所述

鲁迅先生讲这一番话,是因为他认为汉字艰深难学,国民识字率低,阻碍了国人思想的进步,不利于社会发展

任何话语,都是“语境”的。鲁迅先生讲这句话时,正是1935年,中国抗战爆发前夕。从鸦片战争开始算起,到1935年鲁迅在《论语言改革》中提出这个观点时,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国家一直积贫积弱。


中国要怎样才能追赶上世界的潮流呢?中国的思想先驱们,一刻也不曾停止思考。

两次鸦片战争过后,清廷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于1861年发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军事科技和生产机械。1900年,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清政府又派出留洋学生。多番努力,中国落后的局面丝毫未能得到扭转。

后来五四运动爆发,很多文学革命先行者,主张废除八股文跟科举,革新教育方式,全面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但是经过了十六年,中国依然故我,没有变得更好。

鲁迅先生一直对国人的“麻木”深恶痛绝但是要改造中国,必须先改造中国的国民。要改造中国的国民,就不能不抓教育。教育要从识字开始抓起。


中国的方块汉字,是世界上公认比较难学的文字。在古代,只有上层的精英们才能识文断字。在中国的农村,直到清末,如果哪一户家中有人考上秀才,都会成为全村全族的光荣。

直到清朝末年,国人的识字率,只有5%不到。面对一群大字不识的文盲,应该怎样去推行教化,改造他们的思想呢?

基于这样的原因,还有对西方世界近代飞速发展的思考,鲁迅先生就提出了废除汉字,改学拉丁文的想法。

中国积弱、积贫上百年,不怪先生会着急。他一直是一个比较“偏激”的个性。由于历史跟个人眼光的局限性,他对汉字做出了“武断”的批评,但是出发点却是好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9

当时我国全面落后于西方各国,被称为“东亚病夫”,外辱不断,有亡国灭种的危险,鲁迅受到进化论的影响,提出了废弃汉字,采用罗马音的办法。当然在现在看来,这样的观点有些偏激,甚至病急乱投医了,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的这种观念,也未尝没有道理。

要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必须了解当时中国的处境。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文明式微,国际地位下降。一大批的有识之士站出来,积极奔走倡导,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希望国家富强。而汉字因为学习的困难,无论是提高国民文化程度还是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都是极为不便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界众多人士包括鲁迅在内,都一致认为必须进行汉字改革才有希望从根本上挽救这个民族。鲁迅更是认为汉字严重阻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个说法也就提出来了。


现在来看这样的观点是非常的偏激,毕竟汉字并没有阻碍今天的我们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文盲率也是历史上最低的时期。但是在当时国家积弱落后之时,谁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国家复兴强大,穷尽全力使劲办法,通过走上和过去不同的道路来避免民族、文化的危险,汉字拉丁化也算是不得已的举措。

不管怎么说,鲁迅先生一生忧愤为国,这样的想法是我们完全可以理解的。

第2个回答  2019-12-20
因为当时他觉得中国要向西方学习,才会跟得上时代。
第3个回答  2019-12-21
我觉得这句话也有一定的含义有可能预料到了后来的情况把
第4个回答  2019-12-20
当时很多人提出要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才可以立足世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