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鱼不分雌雄?

如题所述

因为它们雌雄同体。
自然界中大多数鱼类雌雄异体,目前发现约有300-400种,8目,34科鱼中存在雌雄同体现象。如鲱鱼、鳕鱼、黄鲷、狭鳕和几种鮨鱼等。
鱼类有三种雌雄同体现象,第一种是精巢、卵巢同步发育,如一些鮨鱼;第二种是雌性先熟,转为雄性,如黄鳝、剑尾鱼;第三种是雄性先熟,转为雌性,如金鲷、黄鳍鲷。
分别介绍:
一、鳝鱼
  鳝鱼属合鳃鱼目,合鳃鱼科,黄鳝属。亦称黄鳝、罗鳝、蛇鱼、长鱼(苏北一带)。黄鳝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黄鳝是以各种小动物为食的杂食性鱼类,性贪,夏季摄食最为旺盛,寒冷季节可长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黄鳝也是鱼,但它的鳃不发达,而借助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作为呼吸的辅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气。它既无胸鳍,又无腹鳍,就是背鳍和臀鳍也退化得仅留下一点点皮折,鳞片消失得肉眼都难看见。在浅水中能竖直身体的前半部分,用口到水面呼吸,把空气储存于口腔及喉部,所以显得喉部肿大。可是全身能分泌出非常油滑的黏液,一不小心,它就能从你手中溜之大吉。鳝鱼没有特殊的攻击本领,也无强有力的防御武器,唯一的技能是“三十六计,逃为上计”。
  黄鳝的性别常常使人产生疑问。小黄鳝体内都是卵子,而大黄鳝体内都是鱼白。在其个体发育中,具有雌雄性逆转的特性,即从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时都是雌性(即体长在35厘米以下的个体的生殖腺全为卵巢);产卵后卵巢逐渐变为精巢;体长在36~48厘米时,部分性逆转,雌雄个体几乎相等;成长至53厘米以上者则多为精巢。当年幼鱼只能长到20厘米,2冬龄的雌鱼才达成熟期,体长至少为34厘米。也就是说,黄鳝由雌变成了雄的,而且至死都为雄性,性别上不再发生变化。生物学上把黄鳝这种由雌变雄的特殊生理现象,称之为性逆转。黄鳝的性逆转,并非某一个体发生的变异,而是整个种族的发育规律。由卵孵化成的幼鳝,第一年产卵后,到第二年即变成雄鳝,跟下一代的雌鳝交配产卵。这样,每年都有一批变性的雄鳝,每年都有一批新长成的雌鳝,所以黄鳝的婚姻全部为“老夫少妻”。
  黄鳝产卵在其穴居的洞口附近,产卵前口吐泡沫堆成巢,受精卵在泡沫中借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面上发育,雌雄鱼都有护巢的习性。
  二、清洁鱼
  澳洲东部的珊瑚礁海域里,有一种神奇的小鱼叫清洁鱼。学名霓虹刺鳍鱼,专为生病的大鱼搞清洁,故又叫“鱼大夫”、“鱼医生”。因受到细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侵袭而生病的大鱼前来求医时,首先张开大口,小小的清洁鱼便能进它嘴里、喉咙里和牙缝间,大鱼便舒舒服服地游走了。它没有任何药物和器械,只凭嘴尖去清洁病鱼伤口上的坏死组织、致病的微生物及动物所残留的物质,而这些被“清除”的污物却成了它赖以生存的食物。
  它们没有鲨鱼一般强壮凶猛的身躯,没有墨鱼一样巧妙灵活的伪装,也不像海蜗牛那般剧毒无比,只是默默无闻地为别的鱼服务,且乐在其中,故能在凶险的环境中与众鱼和谐相处,安享太平。
  可是,在这种鱼身上,大男子主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条雄鱼拥有“三房四妾”,这些雌鱼都不准离开雄鱼的活动水域,它们也不会团结起来反对这位蛮不讲理的“丈夫”。有时,一条雄鱼后跟着两至五条雌鱼,它们排成一长串,其先后次序是严格按等级排列的。雄鱼死了,地位最高的那条雌鱼就成为这群鱼的首领,不出几天,它身上会自动长出雄性生殖器而变成一条真正的雄鱼,而剩下的雌鱼则成了它的妻妾。
  三、海鲈
  海鲈亦称鮨。鲈形目、鳍科。多种鱼类的统称,大部分海生,见于暖带与热带浅水海域。海鲈为肉食性动物,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部分为活泼的泳者,但石斑鱼等则较罕动。
  海鲈是一种滋味十分鲜美的鱼,《烟花记》载有隋炀帝对鲈鱼的评价:所谓金旖玉脍,东南之佳味也。范仲淹在《江上渔者》中也写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海鲈鱼中有些种类,如产于佛罗里达的条带砂鲈,为雌雄同体(雌雄两性生殖器官见于同一动物体);其他如石斑鱼等,则先以一种性别成熟,然后变性。这一变性过程通常是在海鲈5岁时进行的。海鲈有一种亚种,叫做“带状沙鱼”,它们盛产于佛罗里达水域,这种鱼能够自体受精。
  四、黑鲷
  黑鲷,中文别名黑棘鲷、乌格、黑格、厚唇,鲈形目,鲷科。黑鲷喜在岩礁和沙泥底质的清水环境中生活。黑鲷为广温、广盐性鱼类,黑鲷为肉食性鱼类,成鱼以贝类和小鱼虾为主要食物。
  黑鲷的性成熟过程具有明显的性逆转现象。体长10cm的幼鱼全部是雄性;体长15-25cm的个体为典型的雌雄同体的两性阶段;体长25-30cm时性分化结束,大部分个体转化为雌鱼。从年龄上看,2龄鱼大部分是雌雄同体,3龄鱼50%以上性分离为雄鱼,4龄鱼多数为雌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