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中的精卫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

如题所述

精卫填海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形象,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治理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奋斗不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也常比喻做事坚持不懈的人。

精卫填海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人们把“精卫填海”神话归于不同的神话类型。显然“精卫填海”神话属于典型的变形神话,且属于变形神话中的“死后托生”神话,即将灵魂托付给现实存在的一种物质。不仅如此‘精卫填海”还属于复仇神话,女娃生前与大海无冤无仇,但是却不慎溺水身亡,如此与大海结下仇恨,化身为鸟终身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上古神话中记录了很多典型的非自然死亡,其中的意外让今人看到了先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能为力,同时也透出了生命的脆弱。”  女娃的死就是一种因事故而亡,展现出了人生命的脆弱和大海的强大。著名作家茅盾则认为:“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型的神话,都是描写象征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的,这是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神话。”

扩展资料:

典型出处:先秦时代《山海经》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郭璞注《山海经》写《山海经图赞》有“精卫”条:“炎帝之女,化为精卫。沉形东海,灵爽西迈。乃衔木石,以填攸害。”)

译文:再往北二百里,是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名称是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精卫填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4

体现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

“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

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扩展资料

远古时,有个可爱的小姑娘,名叫女娃,她有个疼爱她的父亲炎帝。炎帝为了百姓能安居乐业,每天都操劳奔波,没有时间陪女娃玩耍。女娃一直都想到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海去看一看,她一次次地央求父亲。可是,炎帝实在太忙了,总是没有时间带她去。

这一天,女娃悄悄地离开家,独自驾着一条小船,向着东海的深处划去。只见小船距离陆地越来越远,海上的波涛却越来越大。慢慢地,原本晴朗的天空,渐渐地布满了乌云。一声霹雳后,狂风伴着暴雨来了。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

得知女娃遇难的消息,乡亲们十分悲痛。他们来到海边,含着眼泪,一次次地呼喊着女娃的名字。这时,海上飞来一只小鸟,长着花脑壳、白色的小嘴、红红的脚。

小鸟在乡亲们的头上盘旋着,不断地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好像在呼喊,又好像在哭泣。小鸟转身飞走了,过了好久,只见它叼着一根树枝飞向大海。

它一刻不停地,从发鸠山上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根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它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着,悲叫着,把石子、树枝投进海里。原来,这只小鸟就是女娃变成的。她不想看到别的小朋友被凶恶的大海吞没,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大海填平。

大海嘲笑它:“小鸟,算了吧,就算你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小鸟坚定地答道:“就算有一千万年,也总有把你填平的那天!”

小鸟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去衔石子和树枝。它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乡亲们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就叫“精卫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5-21
表现了夸父坚持不懈的精神,表现了精卫顽强,追求目标和远大抱负的精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5-21
对待困难,敢于面对,不怕认输,勇往直前,告诉我们面对一切,克服艰难,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