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时期做一名合格的道士

如题所述

如何在新时期做一名合格的道士?

能在天师府传度入道的道友,实在是根基深厚、道缘殊甚!《北斗真经》云:“人身难得,中土难生。假使得生,正法难遇。”天师府是历代天师修道炼丹和传度授箓之处,也是历史悠久的正一万法宗坛所在。自宋代起,第三十五代天师受朝廷敕封,提举三山符箓,就奠定了龙虎山祖庭在道教传度授箓活动中的神圣地位。改革开放后,中国道协恢复的授箓活都也都是在龙虎山举行。能在龙虎山参加传度入道,正是因正信正行、正身正修,拜谒正一祖庭,方得遇正法,将来才能通过自己的勤修苦炼,与道合真。

传度之后,就踏入道门,成为了道教徒。对自身的修行更要持之以恒、毫不懈怠。古人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修道之人亦是如此。如果仅满足于眼前的成果,放弃信仰、修行和自我约束,投机取巧,不行正道,甚至沦为邪魔,就会前功尽弃。那么应该怎样增进修行呢?

第一,依戒修行。正一重演法,而道法的施行,还是要以道士平时持守戒律为前提,否则行法者自身不正,如何召神役将,如何考召处分?第四十三代天师在《道门十规》中说:“凡行持,以戒行为先。”传度后依戒修行,可以“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道教的戒律很多,比如三皈九戒就是其中最基本的戒律。三皈依戒,就是要庄严宣誓皈依道经师三宝,维持有序传承。九真妙戒就具体规定了要做到克勤、敬让、不杀、不淫、不盗、不嗔、不诈、不骄、不二等行为准则。由此可见,规戒修道的要求,也是我们发自内心向神仙做出的保证。如果违背誓言,不守规戒,将来不但神职法位得不到,还要遭受上天的惩罚和地府的冥考,后果非常严重。

第二,要通晓经典。如果说传度是入道的证书,那么经典就是要获得证书必须学习的课程和必须要掌握的内容。经是道门三宝之一。道经说:“经者,由通之路也。”《道教义枢》云“妙文示法是谓经宝”,也就是说,经是记录和传承道法的重要载体,是通往大道的必经之路。学道之士必须通晓经典,掌握经文中传承的真言要义,依科修行,才能得证大道。对于道士来讲,只有提高自身学修水平,道法和道术才有牢固的根基和内涵,所施行的法力和所做的法事才能如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如果不修习经典,即使形式上入道了,也就好比让一个小学生水平的人拿了大学毕业证,却做不了大学生的工作一样。

第三,要积功累德。历代祖师和经典都告诉我们,要想得道成仙,必须通过积功累德。如《抱朴子》中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这里的善也是功德的意思。那么什么是功德呢?《说文解字》上说功通公,“以劳定国也”,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德是道在天地万物上的具体表现,正所谓“道之在我谓之德”,积功累德就是要求修道之人坚持依道而行,多做积极贡献。对于初入道门弟子来说,积功累德既是修行的需要,也是入道之后应当必须坚持的行为。心存善念,多行善举,冥冥之中,自有尊神在奖善罚恶。当功德积累到一定程度,将来不仅能够领受法箓,将来必定神仙可期。

作为新时期的道士,除了求依戒修行,还应该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
一是要祛邪扶正,传扬正法。我们的教派称为正一派,“正一”就是要持奉正教,真一不二,要以正驱邪、以一统万。《崆峒问答》曰:“何谓正一?正者不邪,一者不杂。正一之心则万法归一,故曰正一。”在当今时期传承正法,就是要自觉抵制歪门邪道和歪风邪气,努力传播道教文化的正能量、真精神,把道教尊道贵德、积极向善、正己化人、和谐共生的精神弘扬出去,对道教的教义做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阐释,为构建社会公序良俗和提升社会道德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道教积极的贡献。

二是福国佑民,多做贡献。爱国爱教是道教的优良传统,也是每个道教徒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法箓是“从凡入圣之门,助国治身之业”,也就是说,我们拥有了法箓,有了道位和主持斋醮法事的能力,应该首先想到的是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而不能仅想着为自己谋取私利。比如我们所举办的斋醮法事要为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民族复兴祈福祝愿,要为广大信教群众提供满意的宗教信仰服务,满足他们的信仰需求,调节疏导他们的心理,传播向上向善的理念。切不可夸大其词、坑蒙拐骗、借教敛财,到头来浪费了自己来之不易的成果,也损害了道教整体形象。

三是真心修持,纯正道风。道风是内在修行的外在体现,也是道教事业兴衰的重要标志,关系到道教的前途和命运。每一个道门中人都有责任承担起纯正道风、振兴道业的义务和使命。能够领受法箓,说明大家都是当今道教界的优秀人才,更应该承担好责任使命,成为道风纯正的楷模。希望大家今后的修道和生活中,真心修持、学经明道、严守戒律、内外清静,做出表率,为树立道教良好形象和道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当下就是要遵守玄门纪律,虚心求道,虔心奉道,做一名合格的道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06
修身,养性。
勿以善小而不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