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距离现在才一百多年,为什么满语几乎已经消失了?

如题所述

中国有56个民族,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最直观的,看看每张人民币背面。各个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字让我们中国文化在博大精深之外,还具备了多样性。不过,这些语言文字很可能失传,据了解,现在全国仅两三百人会满语,要知道满语曾经是清朝的通用语言,满语都如此,更别说其他小语种了。

有鉴于此,叶赫那拉氏后人谭珊珊,作为满语传承人,她开设满语课堂,线上线下教学,想把这种濒临失传的语言保存下来。

这一举动,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满族人竟然不会满语?每一个人最初接触到的语言就是土生土长的母语,这是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满语也不例外。清朝在入关以前,努尔哈赤、皇太极都做了推动满语与满文的努力,满语不仅作为官方的语言文字进行使用,就连进入朝廷之中的汉臣也被勒令学习满语,使用满文。


清代定鼎中原以后,认识到只有认同和学习汉文化,拉拢汉人,特别是汉族的知识分子,实现“满汉一家亲”,才能让清朝的统治长治久安。因此朝廷开始重视汉文化,尤其是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对汉文化的诗词歌赋都有一定研究和造诣。有了皇帝作表率,汉语也成为私塾包括宫廷贵族、八旗子弟学习的必修课。对待汉文化的问题上,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曾经还出现严重的争执。

多尔衮认为学习汉文化会极大削弱满族本身文化传统所建立起来的优势,包括满族打天下的骑射精神,因此要固守满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避免被汉族同化。所以,多尔衮对顺治的汉语教育严加干涉,并且限制他与汉臣的接近。顺治皇帝却坚持实行“满汉合一”的团结政策对此顺治皇帝很生气辩解道:假如我不学习汉语,跟大臣交流交流起来,鸡对鸭讲,如何治理江山?

雍正本人从小被康熙请的名师教导长大,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因此在满语和汉语之间可以流利切换。雍正曾推行官话改革,基本上就是说北京话,东南一带说不好官话的人甚至不允许参加科考。雍正本人也精通汉语,据说只有在骂人时候才说满语。到了乾隆时期,雍正的这项命令被废除。但是毕竟已经推广一段时间,导致满族官员对满语的读写能力开始大幅度下降。但是乾隆没有意识到满语被淘汰是趋势,仍然不遗余力地推广满语,在多个正式场合,乾隆都说满语。受他影响,此后的几个皇帝在正式场合也都使用满语,甚至道光皇帝时期,还有侍卫因满语不标准而遭到责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7
满语消失的原因有二:一、在辛亥革命前,满语的影响就已经逐渐减小。满清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大力学习汉文化,满文的地位远不与汉语强。二、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满语失去了赖以传承的基础,于是满语逐渐消失。
第2个回答  2021-02-08
文化交融,清朝在统治时期,全国的种族分布也是以汉族为主,汉语可以说是当时的官方语言,而随着文化交融的持续进行,说满语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