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对应聘人员进行筛选时应注意的问题

如题所述

  人员的有效筛选
  研究表明,同一岗位上最好的员工比最差员工的劳动效率要高3倍,这意味着在人员进入企业之前,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辨别、甄选过程,挑选出有相应技能、知识和经验,同时又愿意为企业工作的人。因此,人员筛选是招聘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技术性最强的一步。 筛选的方法主要包括简历审查、面谈和测试。 1.简历审查 简历审查主要是根据求职者简历所反映出来的基本个人信息、工作经历、知识、技能等情况,对与招聘岗位要求较符合的内容或有疑点的情况等内容进行审查核实,判断其真实性。目前对于一些岗位,招聘者可以通过背景调查了解应聘者实际的工作情况,当然做背景调查前要确认求职者已经离开了原单位,并征得求职者同意。比如,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招聘一名生产制造部经理时,通过先后3次面试,都认为其综合素质良好,并且具有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简历反映出来是7年的生产管理经验),就在企业发录用通知前,通过背景调查了解:他在两年前就离开了简历中所注明的最后那家公司,并不是简历上体现的工作时间。经过向本人了解,他后两年是在另外一家公司做销售,为了不影响这个岗位,所以没写这段经历。对于这种情况,公司招聘相关人员都感到非常遗憾,因为企业用人首先是“诚信”为先,在这个基础上还是以能力为主要导向,其实他本人没有如实告知的后两年销售工作经验对他应聘的生产制造经理岗位并没有太大影响,因为经过能力测试,他的专业技能、知识背景还是符合岗位要求的。只可惜求职心切,在为自己简历增加砝码的同时,把最根本的品质“诚信”抛弃了。 2.面谈 面谈是一种在特定的场景下,经过精心设计,通过主考官与应试者双方面对面(当然现在出现了计算机和网络的“面谈”方式)地观察、交谈等双向沟通方式,了解应聘者素质、特征、能力状况及求职动机等的人员筛选方法。 面谈当中特别要注意识别对方的虚假信息,求职者提供真实信息时往往表现为:说话语气肯定,很有信心,所谈内容能够与简历体现出来的事实一致,相反,如果求职者提供虚假信息的表现为:在语言或行为举止上迟疑,或者扯东扯西,语言含糊不清,谈不到关键点上。 比如某求职者在举例如何开展项目管理时,他说,我们一起进行分工协作,推进项目进度……对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一起讨论,研究……。他总在强调我们,可能实际的情况是他只是项目管理的一分子,并不是项目领导,这时候,招聘者只要让他明确一下项目小组的人员构成、具体分工、上下级关系,就基本上证实了他的具体情况。 3.测试 测试是为了从个人处获得关于特殊兴趣、特征、知识、能力或者行为的信息而设计的一种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方法。按照测试所要衡量的内容分为:能力测试、智力测试、个性和兴趣测试等。一般说来,筛选测试对蓝领工人和文职人员更适合,而对于管理和人事工作方面的岗位适用性就差一些。 什么样的测评才能帮助企业选到合适的人呢?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帮助企业“找到、安排并促进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的测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职位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因此合适的人是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的。目前,正在流行的企业胜任力模型和职位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就是要试图找出在特定企业、特定职位上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胜任素质(competency)是指“能将某一工作职位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深层次特征”。 既然胜任素质在招聘面试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要在面试中考察应聘者的各项素质要求从何而来?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是请专业机构,协助企业完成各岗位人员的胜任素质分析。进行素质分析的过程是: ●向目标岗位的员工、员工上级以及其他熟悉目标岗位的人收集活动/行为、知识和动机的信息。 ●分析收集来的信息,把它们初步划分到不同的组,形成一张素质表。 ●让熟悉目标岗位的经理人员根据对于目标岗位的重要性,评估每项素质,然后根据重要性对各项素质从大到小排序。 ●对于经理人员的评估和排序进行统计,最终产生正式的素质列表。 ●素质分析不仅帮助我们弄清用于考察求职者素质的准确性,而且明白哪些素质对于目标岗位的工作成败举足轻重。 总而言之,在企业的实际招聘中,上述3步曲是最基本的工作程序,还需要招聘工作者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深化招聘各个环节工作,为企业快捷、有效地选拔到合适的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03
  成功招聘人才的三个要点:

  要点一、人才选聘与培育的有机结合
  人才选聘是组织积累人力资本,提升基于人才的竞争优势的起点,人才培育应该贯穿于包含人才选聘在内的所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之中。只有如此,才能确保人才选聘的成功,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仅有人才选聘,没有针对拟任职岗位要求的导向性培训,人才的能力要么不适应发展需要,要么无法表现为良好的业绩。人才选聘和人才培育的结合点在于认真分析组织中成功人才的能力、个性、价值导向、知识结构等特点,并应用于人才选聘和培育中尤为重要。

  要点二、人才个性特点与团队结构的兼容
  能力强、业绩佳、认同组织文化的人才,并不一定就是组织拟聘任的合适人选。试想在一个观念陈旧、员工素质普遍偏低的组织,选聘一个观念超前、能力优异的人才,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因此,选聘人才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人才个体的素质外,还应认真分析人才拟任职团队的结构特点,如团队成员的学历、性别、年龄、观念等。强调人才与其拟任职团队的兼容性,应该减少因拟聘人才的“鹤立鸡群”而带来的不必要的“孤独感”,否则会影响人才能力的有效发挥,甚至会逼使人才流失。

  要点三、选聘的人才不仅要适宜岗位,更要有良好的业绩预期
  人才选聘的成功与否,应该由人才上任后的业绩表现来检验。可选聘之时,人才还没有被配置到拟任职的岗位上,当然无法检验其业绩表现。通常做法是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如面试、心理素质测评、知识考试等,评价候选人才的素质,看是否与拟任职岗位的素质要求相匹配。如匹配,便聘用;不匹配,便淘汰。这样的做法,存在一个问题,即人—岗匹配者,并不一定就能表现出良好的业绩。因为素质是潜在的,需要具备适当的环境条件,才能显现为业绩。因此,重视人才静态素质的岗位适宜性是必要的,但关注人才素质良好表现的适宜性条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1-04
1.简历筛选时重点看经验、学历与公司招聘岗位是否相符;
2.面试时察看个人能力与简历描述是否相符、个人性格特点是否适合岗位要求、个人诚信问题。某些岗位还要看外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