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包的的粽子可不是用“糯米”的
从小学老师就教导我们,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但是长大后看了一点书和历史知识才知道,最早的粽子在屈原出生前300年就有了,只不过那时候的粽子被称为“角黍”,出自北方,采用的是茭白叶(菰叶)包裹“黍米”成牛角形态,这里的“黍米”就是现在的“小黄米”,要知道在几千年前,中国人主要还是以“黍米”作为主食的,而且那时候包的“角黍”多是用来祭祀用的。
至于后来这个“角黍”为什么又叫“粽子”了,我想可能又和南方的用竹子装米烹饪而来的“筒棕”有关系吧,极有可能是南北两地人们互相迁徙交流后而衍生出又定型至今的美食。到了现代,部分南方人更喜欢用长糯米来包粽子,而北方人更喜欢用圆糯米包,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哪种更好呢?且看下面分解。
长粒糯米
关键词:黏度稍低,煮熟后质地硬,可塑性强
长粒糯米也就是“籼糯”,米粒呈细长型或者椭圆形,颜色乳白色,呈现不透明状态,而其他非糯性稻米则都呈现半透明的状态,南方地区的江,浙,徽等地有大面积种植。
它的黏度相比较于圆糯米较低,煮熟后质地有点硬,所以比较容易塑形,适合做一些米糕,珍珠丸子,饭团,汤圆,粥和一些二次加热后不易糊烂的食物,南方的朋友也喜欢用它来包粽子,味道比圆糯米粽子香,但是它包粽子有一个很大的缺点,粽子凉了以后内部米粒就会变硬,容易夹生。
圆粒糯米
关键词:黏度高,煮熟后口感较为软糯,稍有甜味,容易被人体吸收
圆粒糯米也就是粳糯米,和长粒糯米最大的区别就是黏度高,煮熟后质地柔软,长时间多次的加热容易出现糊烂的情况,形状相比长粒糯米它是个“小矮胖子”,颜色也呈现乳白色的不透明状,主产地在东北等地。
圆粒糯米口感很软糯,会有丝丝的甜味,所以多用来制作酒酿,元宵,用来煮粥的很容易就煮烂,油性强,而且光泽度比较好,比如八宝粥会用这种糯米,北方很多地方也都会用它来包粽子,黏度和口感都比较好,不会出现凉透后夹生的状态,但是粽子没有长糯米粽子的那种香味,不喜欢的人还会觉得口感可能感觉有点太“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