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的小故事

自强不息的小故事

1、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岁,却有86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2、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他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竟然当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 

爱迪生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奋斗和非凡才智,自信,自强,自立获得巨大成功。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美国发明家、企业家。

3、格林尼亚教授

维克多·格林尼亚,全称弗朗索瓦·奥古斯特·维克多·格林尼亚(法语:Francois Auguste Victor Grignard,1871年5月6日-1935年12月13日),他于1871年5月6日出生于法国瑟堡。

少年时代,由于家境优裕,加上父母的溺爱,使得他没有理想,没有志气,整天游荡。可是好景不长,几年后他家彻底破产,一贫如洗,昔日的朋友都离他而去,甚至连女友也当众羞辱他。从此,他醒悟了,开始发愤读书,立志追回被浪费的时间。九年以后,他研制出格氏试剂,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4、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十七岁是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

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5、让·弗朗索瓦·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年轻时的作品一幅也卖不出去,他陷在贫穷与绝望的深渊里。后来,他迁居乡间。

虽然他仍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厄运,但是他并没有停止作画,从此他的画更多表达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其中《播种》、《拾落穗》等作品,还成为美术画廊上的不朽之作。如果他没有那种不怕不弃、奋勇前进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诞生出不朽之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02
一、囊萤夜读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
二、映雪读书
晋朝有一个叫孙康的入,他生性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与人交谈则对答如流。孙康酷爱读书,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常常手不释卷,夜以继日,乐书不疲。尽管家境不好,他也时常面有菜色,但却难掩他目光中发自内心的光辉和热情,可是后来,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对读书沉迷愈深,他的家境却每况愈下,家人说再也供不起他狂读不止、耗费灯油了,也就是说他夜里不能读书了。孙康不是书呆子,他也不认为书中果然有千钟黍或颜如玉,只是读书实在是一件太快乐的事情,它给他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世界,使他体会到思想的乐趣,让他的心境变得明净高远,完全超脱了眼前困窘的处境,可是眼下没有书读的日子,让他觉得每一个夜晚都令人难以忍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他离开破败冷清的家,来到月华普照的雪原,冥思苦想,一筹莫展,心中悲苦,不知所从。然而,就在他彷徨复彷徨之际,一个念头击中了他,原来,在这皎洁的月光下,雪原反射着无边的银光,塑成了一个清亮又辉煌的世界,周围的景物十分清晰,似乎是上天悲悯感动于他苦苦向学的挚诚,特意将这天地都化作了他读书的好场所,他欣喜异常,奔回家去,取出书来,映着雪光一看,果然分明异常,他在心中欢喜不止:“我又可以读书了,我又可以读书了!”
从此以后,每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孙康都捧一本书来到雪地,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后来,他成为了一个名重一时的大学者。他的“映雪读书”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成为勤奋好学的典范。
三、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谢坤山于1958年生于台湾的台东市。

1974年,谢坤山16岁。因家境贫困,小学毕业就辍学打工的他这时已经有4年工龄了。

我见过他16岁时的照片,身材匀称、健硕,表情略带腼腆,是个很帅的小伙。他告诉我,那时他最自豪的就是自己强壮的身体,敢和任何工友比试体力,13岁时就能扛着100公斤的饲料麻包一路小跑了。

悲剧却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一天,他在工厂的3楼上干活,接传楼下工友递上来的钢管。突然,钢管触碰到阳台上的三根高压电线,顿时,火花四溅,一阵爆响,谢坤山当即被电成了“碳人”。

医生告诉闻讯赶到医院的家人:必须立即做截肢手术。

谢坤山没有钱买任何保险,也享受不了任何社会福利,昂贵的医药费像大山一样压在一家人的心上。亲朋好友都劝谢坤山的父母放弃算了,但母亲坚定地说:“无论如何也要救,救活了,哪怕坤山再叫我一声‘妈’,也就够了!”

在截肢过程中,谢坤山的头脑十分清醒。在麻醉剂的作用下,他感觉不到疼痛,但能听见钢刀切割骨头的声音,真切、刺耳。手术后,他浑身无力,说不出话,只觉得口干舌燥,看见床边的桌上放着一杯水,便本能地要去抓它。手一伸,顿时愣住了,没有手了!

就在那一刻,谢坤山真正意识到,跟随他16年的那一双强壮有力的手,已经缘尽而去了。

出院后,回到那个破烂的家。母亲像照料新生婴儿一般,一日三餐,先喂饱他,再去吃一点残饭剩汤。为了减少母亲的担忧,也为了自己今后的生活,谢坤山苦苦思考,终于发明一套能够自己进食的用具。那是一个螺旋状的中空铁环,在铁环尾端缠上活动的套子,再将一把汤匙的末稍焊弯成L型的锥状物。等到要吃饭时,他将螺旋状的铁环套在右手残存的短臂上,再把特制的汤匙插进铁环末端的套子里,就成了他的专用的餐具。

在演讲时,谢坤山风趣地将之命名为“坤山”牌自助餐具。以后,他又发明了许多这类用具,解决自己的吃喝拉撒问题。

谢坤山开始认真思索自己的路。他突然想起当作家不错,他没有想到自己只有小学水平的文化背景距离作家有多远,想到的只是,要当作家最起码得先学会写字吧?

有一天,小妹正在做功课,看着她手中的笔,谢坤山瞧了许久,思潮起伏:没有了手,难道就真的一辈子也不能写字了吗?没有了手,可我还有嘴巴呀!

于是,谢坤山咬着笔费劲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三个字黏在一起,东倒西歪;而含在牙齿与舌头之间的笔,好像是松了螺丝的老虎钳,怎么也钳不稳那支小小的笔,弄得口水直流。

尽管如此,谢坤山为自己又跨出一步而高兴。以后的日子,他不断地练习,嘴里被铅笔戳出一个个血泡,但他决不放弃。

终于,当字越写越小,越写越周正时,他大声地对自己说,“原来天底下最棘手的事,都不是用手完成的!”

三、削出自己的路!

出院后的最初7年里,谢坤山很少出门。但这2500多个日夜里,他没有一天是在寂寞、孤独和无聊中度过的。

从小,谢坤山对绘画就很感兴趣,经常乱涂乱画。受伤之后,虽然灾难夺走了他完好的四肢,却也留给了他完整的时间,他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一个贫病交困的家已经欠下一屁股债,不可能再有余力支持他学画;文盲的父母也不可能理解他这种对于穷人来说过于奢侈的爱好。

谢坤山只能把自己的生活需求降到最低,把在外做工的哥哥偶尔给他买瓶汽水的一块半快钱积攒下来,买来铅笔和几张白纸,认真地画,认真地描。嘴里的笔,成了他最亲密的知己。他只管埋着头,一笔一笔地划,一步一步地走。

在以后的20多年里,他把嘴巴变成了自己最得力的“手”;而他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口腔从此溃疡不断,没有一天是完好的——区别只在于血泡是十多个还是五六个而已。

铅笔断了怎么办?谢坤山又想到了办法:他找来一把小钢刀,将刀柄含在大臼齿处,用力咬,为了咬稳,他把刀柄都咬得变形了。接着,他把铅笔推到桌边,再用右手残存的一点短臂按住,用嘴里的刀片,一刀一刀地削出了笔尖。

满头大汗之后,望着自己的“成功”,他又一次兴奋起来,在心里呐喊:“这一刀一片的笔屑,片片都是信心。谢坤山,今天你不仅把铅笔削出,更是把自己未来的路也削了出来!”

后来,他听说台湾著名画家吴炫三先生在美术学院开课,就千方百计找到他,要求跟老师学画。吴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同意他来听课。谢坤山欣喜若狂。

从此,他每天拖着几公斤重的义肢花两个多小时时间赶到学校,风雨不误。

这还不难,最困难的是难以启齿的小便问题无法解决。那时他还没有发明现在每天都使用的“小便帮手”,总不好叫老师同学来帮忙吧?他就一天从早到晚不喝水,在校8小时内有尿也忍着,直到后来憋得尿血!

为了补上文化基础薄弱这一环,谢坤山24岁时选择了去读“国中”(相当于大陆的初中)补习学校。报名那天,排在年龄和身高都差他一大截的报名队伍里,谢坤山心底五味杂陈。这时,有位老师走过来,看看他空荡荡的衣袖,别有意味地说:“这里可是要‘写’功课的哦!”谢坤山一听,心中反倒轻松了。他大声地说:“报告老师,这张报名表就是我写的!”

谢坤山十分珍惜能再度重返课堂学习的机会,并砥励自己终日埋首在书桌与画架前。由于肢体上的不便,他要比别人多耗许多时间,为此,他要求自己每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并生发出一套“少睡就是多活”的哲理。

三年一晃而过,毕业那年,谢坤山与所有升高中的考生一样,走进高中联考的试场,并以优异成绩,被台北最好的中学——建中补校录取。入学后的第一次测试,谢坤山的成绩是倒数第三名。他奋力追赶,结果第二个月的月考,他的成绩还是第三名,不过,这次是正数的。望着成绩单,谢坤山快活地笑了。

四、“我们拥有的,永远比失去的多!”

我曾多次采访谢坤山。面对残疾人,一般人通常会有些不自在,生怕触及别人的隐痛,因此总会有些尴尬。但对谢坤山,这些都是多虑,他一下子就让你感到,他完全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他根本就和你没有什么两样。的确也是这样,他爽朗的笑声、幽默的谈吐,完全让我忘记了他是四肢仅仅存留一肢的残疾人!我问谢坤山:“当初遭遇了这样的不幸,我是说当初,你想过自杀吗?”他的回答非常干脆:“没有。一点这种念头都没有。我只是想,背着包袱要走,放下包袱也是走,那为什么不放下包袱轻轻松松地走呢?所以我不忌讳自己的身体,不遮掩,决不躲在房间里。”

“但这样的不幸,一般人都难以承受的。那是让人很绝望的。”

“我从不去想自己失去了什么,我想的是我还拥有什么!”

正是抱着这样的人生态度,不管怎样艰难,他都心存感恩地一路走来;才能不但寻找到自己的幸福,而且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在采访中,我从谢坤山嘴里听到的最多的字眼就是“感恩”。他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妻子、感激朋友、感激许许多多扶助、支持和鼓励过他的人。

出于“感恩”心理,他尽可能地帮助社会和他人。不管多忙,每月必定至少抽出一天时间去慈济医院作义工,在那里,他帮助的都是最绝望的人。

有一个女人,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瓦斯爆炸中,失去了丈夫,她本人也被重度烧伤,原本美丽的面孔扭曲变形,变得狰狞恐怖。这还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她8岁的心肝宝贝女儿现在见了她就惊吓得哇哇大哭,再也不敢靠近她。

谢坤山听完了她断续的讲述,说:“你没有好好爱自己。”

看女人不解的样子,谢坤山说:“假如这场意外不是发生在你身上,而是发生在你女儿身上,你愿不愿意代替她承受这个伤、这个痛、这个苦?”女人使劲点头:“我愿意!我愿意!我绝对愿意!”

谢坤山说:“我相信你愿意,我绝对相信你愿意。请回头看看,此刻就站在你身后的妈妈。”她的身后,正在给她梳头的母亲,眼中的泪水正夺眶而出。

“你的母亲又何尝不愿意代你受这个伤、这个痛、这个苦?可是,她能吗?”
母女两人再也忍不住,泪水像决堤般喷涌出来,哭成一团。

当谢坤山下次再见到她时,她已经像换了一个人,脸上有了笑容和神采,并且愿意和谢坤山一同,用她依然甜美的歌声,去关心和激励其他的病友。

谢坤山知道,她已经放下包袱并且明白:不管遭遇到什么,其实我们拥有的,永远比失去的多!

五、“快乐像大海!”

第一次见到谢坤山是在去年夏天。

说实话,当初从国外朋友发来的邮件里听到谢坤山的故事,我觉得不过是又一个顽强拼搏自学成才的例子,这样的人或事大陆并不少,何必要费事去写一个台湾人呢?所以,当我从广州赶到珠海与谢坤山见面时,没有任何采访的计划,不过是去见见一个朋友的朋友而已。在珠海的一家酒店里,5个多小时一晃而过,送他过拱北海关分手时,我已经完全改变了最初的想法:他太特别,太值得写了!我的的确确从来没有见到一个失去这么多的人能如此成功、如此自信、如此幸福和快乐!

见过谢坤山的人对他的富有感染力的笑声都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二次见面时,他给我讲了一个旅途中的小插曲。

他登机验票,发现自己的机票还放在随身跨着的背包里。本来他完全可以自己取出来,却灵机一动,对检票的小姐说:“小姐,可不可以帮忙把机票从背包里拿出来?”年轻的女孩很愕然地望着这个怪怪的男人,不过很快就镇定下来,很配合地帮他取票、验票。

做完了这些,小姐又要主动帮他把票放回去。谢坤山却说:“插在上衣口袋吧!”

小姐也照做了。临走,谢坤山用下巴指指口袋,问:“知道为什么要放在这里吗?”小姐一脸茫然。他笑了笑,悄声说:“这样看起来比较帅!”诡秘的样子把原本挺紧张的女孩逗乐了。谢坤山走出很远,还看到那个检票的小姐朝他摆手道别。

谢坤山还碰到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天,他正和妹妹走大街上,有说有笑,轻松自在。忽然,一位小姐从后面赶上来,拿出一个信封,递给他,说:“先生,这是属于你的,请收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际遇,谢坤山一时理不出头绪。妹妹帮他打开了信封,里面竟然是1500元台币!

原来,她是台湾某电视台知名栏目的节目制作人。信封里的钱是她刚刚领到的制作酬劳。当天下班后,她碰巧走到这对兄妹的后面。一路上,她发现了谢坤山触目惊心的残障,同时也发现残障并未给他的人生留下阴影。兄妹俩谈笑风生的一幕让她感慨万千,为什么一个最有理由痛苦和绝望的人,偏偏这么轻松快乐?而那些身体健全、衣食无忧、学历金钱地位样样不缺的人却为何还自寻烦恼?

她感谢谢坤山让她体验到了平凡的幸福,“原来,快乐也可以很容易拥有的!”

谢坤山的妻子也真是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她选择谢坤山,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在结婚前,他们已经相识、相知、相爱了8年。这个生活优渥、备受宠爱的独生女为了和所爱的人在一起,不惜与父母彻底闹翻。他们结婚时,没有婚宴,没有排场,只有借来的洋装和一只不到1000元台币的戒指。

我问也真:“也许许多困难和问题是结婚前想不到的。婚后十多年里,你曾经为当初的选择后悔过吗?”她回答:“其实,当初的压力太大了。逼得我必须把所有的困难都想过,不然也下不了决心。结了婚反倒轻松了,我们生活得比原来设想的还好。谢坤山是个能给人快乐的人,他带给我的快乐像大海,至今还看不到边际。”

六、最令人尊敬的人

去年,《我是谢坤山》在台湾一出版,立刻引起了轰动并成为畅销书。今年,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了大陆简体字版,书上有余秋雨、史铁生、陈村、叶兆言、杨飞云等著名作家、艺术家写的推荐。平时出言谨慎的名人们给了谢坤山极高的赞美。这些赞美与其说是给谢坤山个人的,不如说是给谢坤山所代表的一种精神的。

他不向命运屈服的抗争精神,他乐观、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他丰富、纯净、活泼的内心世界,他的开朗、幽默、机智,还有他脸上始终挂着的灿烂笑容,在今天都是一种稀缺因而值得备加珍惜的东西。

去年秋天,美国《读者文摘》亚洲版曾采访过谢坤山,但稿子发到总部审核时,这个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期刊立即叫停,重新派出人马,对书中提到的数十位人物逐一核实采访,前后工作了两三个月。最近,谢坤山夫妇得到通知,采访编辑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读者文摘》将在近期用19种语言版本向全世界推出他挑战生命极限的故事。

谢坤山不止属于台湾,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人类。

权借吉尼斯世界纪录亚洲见证中心董事长戴胜益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

“身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亚洲见证中心负责人的我,见过的奇人异事无数,但从没有看过谢坤山这么令人“震撼与动容”的人。如果吉尼斯世界纪录有‘全世界最令人尊敬的人’这一项目,我会恭敬地把这面奖牌颁给他——创造人类极限的谢坤山。”
第2个回答  2009-06-19
华罗庚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华罗庚正确地回答出来,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我国杰出数学家。

3、任伯年,清朝后期著名画家,上海人。他能成为一个大画家,完全是靠他幼刻苦勤奋得来。任伯年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在父亲影响下,他从两三岁开始读书时,就喜欢看父亲作画。十二岁时,父亲不幸过世,家中也随之贫寒,任伯年因此也失学了,到一家扇子店当学徒。一天干活下来很累,但不管多累,他每天仍坚持画上几笔;没有钱买纸,他就用废纸作画。店中老板知道后,看他的画也的确不凡,让他专门为扇面作画。从此,任伯年学有所用,画画的积极性更高了。最后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画家。
一、囊萤夜读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
二、映雪读书
晋朝有一个叫孙康的入,他生性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与人交谈则对答如流。孙康酷爱读书,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常常手不释卷,夜以继日,乐书不疲。尽管家境不好,他也时常面有菜色,但却难掩他目光中发自内心的光辉和热情,可是后来,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对读书沉迷愈深,他的家境却每况愈下,家人说再也供不起他狂读不止、耗费灯油了,也就是说他夜里不能读书了。孙康不是书呆子,他也不认为书中果然有千钟黍或颜如玉,只是读书实在是一件太快乐的事情,它给他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世界,使他体会到思想的乐趣,让他的心境变得明净高远,完全超脱了眼前困窘的处境,可是眼下没有书读的日子,让他觉得每一个夜晚都令人难以忍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他离开破败冷清的家,来到月华普照的雪原,冥思苦想,一筹莫展,心中悲苦,不知所从。然而,就在他彷徨复彷徨之际,一个念头击中了他,原来,在这皎洁的月光下,雪原反射着无边的银光,塑成了一个清亮又辉煌的世界,周围的景物十分清晰,似乎是上天悲悯感动于他苦苦向学的挚诚,特意将这天地都化作了他读书的好场所,他欣喜异常,奔回家去,取出书来,映着雪光一看,果然分明异常,他在心中欢喜不止:“我又可以读书了,我又可以读书了!”
从此以后,每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孙康都捧一本书来到雪地,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后来,他成为了一个名重一时的大学者。他的“映雪读书”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成为勤奋好学的典范。
三、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第3个回答  2012-03-11
1962年,吴洪生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市寨里镇吴家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排行第五,自幼天真活泼,极受家人喜爱。谁料,3岁那年,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小洪生在痛苦的煎熬中一躺就是5年。8岁时,他的病情突然好转:双手可以活动了,大小便有了知觉,两条瘫痪的腿也能动弹了。吴洪生说,这一辈子也忘不了当时的情景:母亲抱着他失声痛声,热泪在他脸上恣意流淌。病情好转后,小洪生就缠着父母要上学读书。刚开始,由哥哥姐姐背他上学,很快,聪明伶俐、好学上进的小洪生就赢得了师生的喜爱。渐渐地,老师和同学们主动轮流背他上学。
后来,同学中的吴柯平、吴柯勇主动承担了接送任务。夏天,烈日炎炎,孩子们喜欢穿一件红色背心,而吴洪生和他的两个小伙伴总是要多穿一件,因为天天背送,时间长了,背与被背者总是一个后背破洞,一个前胸破损。冬天,寒风裹雪,两个孩子背着他相互搀扶着蹒跚而行。一个雪后的清晨,吴柯平背着洪生去上学,不小心滑到了路边1米多深的雪沟里,沟沿上的雪融化结冰了,两人怎么爬也爬不上去了,在雪中折腾了半个小时,最后被一位过路的大爷救了出来。师生们对洪生的关心爱护,使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就这样,在师生的背上,小洪生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的课程。
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1978年,吴洪生以全县统考第5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然而在体检时却被无情地刷了下来。眼巴巴地看着朝夕相处的同学升入高中,而自己只能面壁独处,洪生一手抱着母亲的腿,一手捶着床,哭喊着:“妈妈,我要上学,我要读书……”母亲心痛欲裂,却也只有偷偷地抹眼泪。村里人也议论纷纷:“小瘸子捞不着(不能)读书了!”“小瘸子”的字眼象皮鞭一样抽打着洪生,隐隐传来的“铛铛”的上课铃声像针扎一般刺着他的心。吴洪生意识到了残疾将给他带来可怕的人生,痛苦、失落、绝望笼罩着。
一天,洪生趁家人不在,扶着板凳,挪到了父亲保管生产队农药的屋里,想喝药自杀。看着眼前的农药,他禁不住泪如泉涌,就在打开药瓶的一刹那,昔日同学们风里雨里、汗里泪里背着他上学的情景历历在目。“难道大家不辞辛苦地照顾我,换来的竟是我的自杀?”“不,决不能!我要战胜命运,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他擦干眼泪,将药瓶放回了原处。
为了自立更生,洪生开始学钟表修理。两个月下来,家里的两口钟被他折得七零八落,却怎么也组装不到一起。失去耐心之后,他彻底绝望了,死亡的阴影又一次占据了洪生的头脑,他选择了跳井自杀。然而他几次刚爬到井口边,就被家人发现并拦住了。
庆幸的是,吴洪生有一直牵挂、爱护他的良师益友。老师和同学们给他带来了书报,如《把一切献给党》、《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等,而洪生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伙伴吴柯平送给他的一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历经战火的洗礼,出生入死,身残志坚的动人事迹深深打动了他。“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人的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洪生看到这段时,不禁为自己的过去羞愧不已,他把这段话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贴在自己的床头,激励自己不断奋进。
见洪生喜欢绘画,父亲就为他买来了一套服装教材。他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初时,在报纸上临摹、剪裁,后来,家里的旧衣服成了他的试验品。没有老师指导,他就自己对照书本中的尺寸裁剪;无法站立,便坐着板凳,伏在炕沿上剪裁……4个月后,在姐姐的帮助下,他把炕当作剪裁桌,门为烫衣板,搪瓷缸为熨斗,开始为亲朋好友免费做衣服。洪生承诺:做好了不要钱,做不好赔偿。他这样逼着自己做好每一件衣服,因为一旦做坏,自己根本无力偿还。渐渐地,他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裁缝。1979年,他到村裁纫组做了一名技术工人,由于他为人忠厚、技术过硬又肯吃苦,在1982年至1996年间,洪生先后被镇供销社服装厂、县二轻局服装厂、烟台佳佳服饰有限公司聘为厂长、经理。
吴洪生的自尊、自强、自立精神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也赢得了邻村姑娘徐秀丽的心,两人偷偷相爱了。世俗的冷嘲热讽和家庭的反对没能阻止他们的相爱,不久,身高168米、端庄秀丽的健全姑娘徐秀丽做了双腿残疾的吴洪生的妻子,这在当时成了镇里的头条新闻。
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坚强的女人。每谈及自己的家人,吴洪生总是一脸的幸福与自豪:“在我眼里,妻子徐秀丽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最可爱的人,没有她的支持,就没有我今日的成功。”
1996年,在当地政府和妻子的鼓励支持下,吴洪生辞去了佳佳服饰有限公司经理的职务,创办了自己的服装设计中心——梦迪制衣公司。公司成立后,最忙的不是洪生,而是徐秀丽。公司的大小事秀丽都要参予决策,丈夫每到一处她都要搀扶照顾,尤其是上下楼时,怕洪生摔着,她就背着他楼上楼下地跑,每每总是大汗淋漓,她却从无半句怨言。看着背负着自己的妻子浑身被汗湿透的样子,吴洪生的心里便会洋溢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激情,是疼爱更是感激,是依靠更是力量!于是他加倍努力,也不断取得了新的成绩,在短短4年间,他先后夺得了山东省残疾人技能选择赛女装制作项目第一名,全国此类项目第一名,并成功地登上了国际颁奖台。
尽我所能,回报社会
在吴洪生的札记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我是个苦命的孩子,但有幸生长在充满友爱和真诚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作为一个大写的人,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生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的生存必然有着刚毅和执著的成功,他的发展必须有着为社会作出最大贡献的责任。”
在吴洪生被聘任为厂里、经理期间,他毫无保留地把裁缝技术传授给职工,无偿对200多名职工进行技术培训。1996年,为了让当地的下岗职工“看到一种希望,一种精神,一种鼓舞和激励”,他主动为党和政府排忧,他办的公司当时招收的30名职员都是下岗职工,他常以自己为例,鼓励他们学一技之长,走自立自强的道路。4年来,公司先后安置了30名下岗职工,15名残疾人,使他们走上了富裕之路。公司为国家上交利税5万多元,并且,每年都为干休所的老同志送去衣服和礼品,为社会福利院捐赠款物。
如今,梦迪公司已从负债20万元发展成为净资产达50万元的,集设计、制作、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谈及将来,洪生还有许多想法:“我想扩大企业的规模,再安排50名下岗职工和残疾人就业,成立‘梦迪残疾人服务社”,免费为残疾人提供脱贫致富技术、信息及用品用具,把服务社办成‘残疾人之家’,让‘梦迪’为更多的下岗职工和残疾人创造择业机会,提供技能培训,与他们共拓坚实的人生之路,我要尽我所能,回报社会!”
第4个回答  2007-08-25
*简单的问题*

几年前,一个重要人士到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学院对全体学生发表演讲,我前往听讲。那个学院规模不大,我到场时,整个礼堂都充满了兴高采烈的学生,大家都觉着有机会能听到大人物的演说都兴奋不已,当讲演者走到麦克风前,眼光对着听众,由左向右扫视一次,然后开口道:
“我的生母是聋子,因此没有办法说话,我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也不知道他是否在人间,我这辈子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棉花地田锄地。”
台下的人全都惊呆了,“如果情况不如人意,我们总可以想办法加以改变,”她继续说,“一个人的未来怎么样,不是因为运气,不是因为环境,也不是因为生下来的状况,”她轻轻地重复方才说过的话,“如果情况不尽如人意,我们总可以想办法加以改变。”
“一个人若想改变眼前充满不幸或不如人意的境况,”她以坚定的语气向下说,“只要问自己一下简单的问题:‘我希望情况变成什么样?’然后全身心投入,采取行动,朝理想目标前进即可。”
接着她的脸绽现出美丽的笑容:“我相信大家会比我做得更好!我的名字是阿济泰勒摩尔顿,今天我以美国财政部长的身份,站在这里。”
人与人之间原本只有微小的差别,但却造成了局大的差异。其原因正在于心态。我们往往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就真的会成为什么样子。
-----------------------------------------------------------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在法国里昂,一位70岁的布店老板快要不行了。临终前,牧师来到他身边。布店老板告诉牧师,他年轻时很喜欢音乐,曾经和著名的音乐家卡拉扬一起学吹小号。他当时的成绩远在卡拉扬之上,老师也非常看好他的前程。可惜他20岁时迷上了赛马,结果把音乐荒废了,否则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现在生命快要结束了,反思一生碌碌无为,他感到非常遗憾。他告诉牧师,到另一个世界后,如果再选择,他决不会再干这种傻事。牧师很体谅他的心情,尽心地安抚他,并告诉他,这次忏悔对牧师本人也很有启发。
这位牧师是谁?他是法国最著名的牧师娜德.兰塞姆。无论在穷人心目中还是在富人区域里,他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他90高龄的一生中,他又1万多次亲到临终者面前,聆听他们的忏悔。在他的人生后期,纳德.兰塞姆想把他的60多本日记,内中全是这些人的临终忏悔编成书,但因法国里昂大地震而毁于一旦。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纳德.兰塞姆老了,他没有将另一层意思说出来。如果人们将临终反思提前50年、40年、30年,那么世界上会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的最后反思,不到那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
----------------------------------------------------

自尊

80多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沃尔逊小镇,涌来了一群饥饿的难民。当镇长杰克逊先生发送食品时,许多难民拿到食物迅速吞嚼起来……这其中,有一个年轻人例外,他对镇长说:“镇长,你送给我这么多好吃的,我能为你干些什么吗?”
杰克逊笑了:“我给你们食物,并不是寻求什么回报,我只不过给你们提供一些帮助而已,并不需要你们干什么啊。”那位年轻人听了,并没有领情,“如果没有活儿给我干的话,我不会接受你的食物,真的,我总得为你干点什么呀!”。 杰克逊觉得这位年轻人很不一样。可是,又没有什么供他干,杰克逊只好蹲下来,让年轻人给他捶背。后来,年轻人被留了下来,杰克逊把女儿也嫁给了他。
20年后,这位年轻人成了世界石油大王,他的名字叫哈默。
哈默先生的成功,固然有许多因素,但他那种拒绝不劳而获的做法,却为他赢得了宝贵的自尊。看来构筑成功的大厦,除了自信的水泥、自强的红砖之外,还离不开那种名叫自尊的钢筋!
人生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当命运的女神向你走来之时,你如果说我总得为你干点什么吧!然后接过他手中的包裹,谁又能保证你不会受到他格外的垂青?因为,你的获得让你拥有自尊。而自尊却是你成就事业的基石。
当你把“我总得为你干点什么”付诸行动的时候,这就注定了在生活中,你的真诚不会下岗,你的心灵不会失业,因为,你拥有宝贵的自尊。

编辑:王 君
制作:唐煜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