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是人”之争是一场好科普!正确的记忆是什么?

如题所述

正确的记忆应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教材当中从来没有改变过。最近很多人都为自己的记忆力感到迷惑,似乎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我们上学期间非常熟悉的一些词句,再看时却发现自己的记忆出现了偏差,甚至有人扯出了时空等一系列的谬论。

相信很多人对于“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都非常熟悉,当我们再次翻看课本时,才发现原来并不是“斯人”而是“是人”。因此很多人忍不住怀疑,难道自己的记忆真的被修改了?心理学上的曼德拉效应真的存在吗?其实我们不应该将事情想得太复杂,更不要和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牵扯在一起。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表示,自从1961年收录了这篇文章以来,始终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来没有改变过,而且他们也查阅了不少古籍,最终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少网友因此吵翻了天,尤其是很多70 80后,因为在他们的记忆里只有“斯人也”,就连网上的投票也显示”斯人也”的人数高出数倍。有不少人开始亲自翻越古籍,最终得到的结果都让我们开始怀疑,难道自己当年上了一个假学吗?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完全和心理暗示有关,例如我们在看某些经典的影视作品时,因为里面的一些台词太过深入人心,所以我们将其带入到自己的记忆当中。例如很多人都将“两个黄鹂鸣翠柳“误记成”两只黄鹂鸣翠柳“。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都应该以原著为标准,而且这样的争论也未必是坏事,最起码让大家又一次重温了这篇课文,改正了自己多年以来的错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14

根据官方的相关辟谣,其实正确写法的确是“是人”,不过“斯人” 或“是人”都有这的意思。

的确,在我看到这个句子时,我第一想法其实也是“斯人”,但其实据制作教材的官方媒体辟谣以及相关的文章以及能够查到的最早文献表示,其实正确的写法和记忆都是“是人”。

其实正确写法的确是“是人”。

我国的汉字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字体写法也是在不断变化。很多以前的文字意识和现有的文字意识表达其实是有非常多相关差距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要学习文言文的专用用法的原因。以前的文最早可以查到的相关文献也就是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套教材文章采用的都是原文,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并没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正式写法。

在口语化表达当中,“斯人”更好说明。

但这次对于这两个词语之间的不同意思,却引起了很多人的热烈讨论和沟通。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曼德拉效应所造成的情况。但我认为,我们在生活当中要注意的事情很多,因此在口语表达上也会出现一些微小的错误,这是容易理解的,在口语表达当中,“斯人” 这个词语会比“是人” 更加容易解释这句短语的含义,因此在长期使用当中自然成为了我们脑中的这个固有印象。

“是”和“斯”表达的都是“这”的意思。 

对此我们不需要太过于追究或在意,很多时候这种独特的错误现象在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相关的应用。也有称叫做曼德拉效应的定语与解释,不过此次的相关科普的确是让我们对于生活当中的有趣语言使用有了另一个方面的看待。

第2个回答  2022-11-02
其实“斯人”和“是人”两个说法都没有错 都表示“这个人”的意思。以往有些教材可能是写作了“斯人”,而后来的教材都统一改成了“是人”
第3个回答  2022-11-02
人教社官方回应称: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第4个回答  2022-11-02
通过大家的讨论和举证,可以肯定,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确存在“是人”和“斯人”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都确实存在,大家的记忆并没有出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