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方言"我"怎么说

越多越好

东北的:俺。上海的:阿拉。广东的:奥。西安的:饿。温洲的:恩。潮汕话:瓦。客家话:涯。海南话:瓦。东莞话:鹅。
我,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1],读作wǒ,最早见于甲骨文[2],其甲骨文本义指奴隶社会里一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后由本义衍生出“手持大戉,呐喊示威”等意;但到了战国时代,“我”字本义所代表的凶器被后起的更优良的凶器淘汰,于是“我”字以后便被普遍地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为“施身自谓也”,此意沿用至今,且字音不变。甲骨文里的“我”字,像把有柄有钩的古代武器——大斧,斧口有一排锋利的锯齿。这是奴隶社会里一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叫作wǒ,古代也有人把这种锯斧叫作“锜”。
这个象形字,在周代早期的金文(图B)里,还保留了这长柄锯斧的形象,只是斧柄下面多了个脚钩,锯齿也简省到只余三齿了。可是,到了晚周的金文(图C),“我”字的构形便开始讹变了:斧柄的顶钩变为丫叉形,斧柄的脚钩变为斧辆中部的斜撇,而钢齿也只余两齿,斧柄也更往右弯了。
发展到秦代小篆(图D)时,讹变更大:斧身和锯齿竟变成了图D1的形式,斧柄和上下钩竟变成了图D2的形式,已完全看不出“我”是锯斧的原貌了。
后来,这个象形字便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为图E的汉隶,从先秦文字的线条化变为笔画化,以点、横、撇、捺、挑、钩等基本笔画代替了圆匀连转的线条。至于图F的楷书,则是从汉隶的形体发展过来的。
“我”这种奴隶社会杀人的凶器,到了战国时代,被后起的更优良的凶器淘汰;于是“我”字以后便被普遍借用来作为第一人称使用,还是读作wǒ,字音至今不变。但词性却已由名词变作人称代词,而“我”是杀人凶器的原义便早已不为人所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6
东北的:俺
上海的:阿拉
广东的:奥
西安的:饿
温洲的:恩
潮汕话----瓦
客家话----涯
海南话----瓦
东莞话----鹅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3-10
温州 恩诶你
上海 饿爱侬
南京: 偶爱恩
西安 饿耐你
广东 沃爱内啊
上海话:吾老会喜侬额
广东话:偶钟意你
东北话:我老稀罕你了
第3个回答  2007-03-11
四川方言 是 “哦” 东北方言是“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