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规律和无规律体检指标差别大吗

如题所述

一、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析学科。通常人们所说的血流变检查,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血液流变学检查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
1、全血粘度检测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
  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2、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越高,全血粘度也越高。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3、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容、比积,是指将不改变红细胞体积的抗凝血放置于温氏管或毛细管中,经一定离心力离心一段时间后,被压紧的红细胞层占血液容积的比例。
[临床意义]
   红细胞压积增高:见于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正常人,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红细胞压积降低:见于正常孕妇、各种贫血患者以及应用干扰素、青霉素、吲哚美辛、维生素a等药物。
4、全血还原粘度检测
   全血还原粘度是指红细胞压积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也称单位压积粘度。
[临床意义]
全血还原粘度反映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对血液粘度的贡献。
  1.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高,说明血液粘度大,而且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
  2.若全血粘度高而全血还原粘度正常,说明红细胞压积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对粘度贡献不大)。
  3.若全血粘度正常而全血还原粘度高,表明红细胞压积低(血液稀),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异常(对粘度贡献过大),说明全血粘度还是高的,也有参考意义。
  4.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正常,说明血液粘度正常。
   5、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细胞聚集性是指,当血液的切变力降低到一定程度,红细胞互相叠连形成所谓“缗钱状”聚集物的能力。
[临床意义]
   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伴有红细胞聚集性升高,如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肺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周围血管病等。
6、红细胞变形指数
   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液流动中的变形能力,也就是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改变其形状的特性。
[临床意义]
   临床上红细胞变形性减低主要见于一些溶血性贫血、心肌梗死、脑血栓、冠心病、高血压和外周血管病、糖尿病、肺心病等。
  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第1—3天变化明显。
  2.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变形明显低于健康人。糖尿病患者也有类似改变,有血管并发症者更差。
  3.高脂血症使红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升高,膜面积增加,红细胞变成棘状,变形性降低。
  4.多发性动脉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雷诺氏病、高血压病、肿瘤均可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吸烟也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7、血沉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
[临床意义]
   病理性增快:
  1.结核和风湿的活动期血沉常增快,当病情好转或稳定,血沉也逐渐恢复正常;
  2.用于鉴别心肌梗死与心绞痛;胃癌与胃溃疡;盆腔炎性包块与无并发症卵巢囊肿,前者血沉明显增快,后者正常或略有增高;
  3.多发性骨髓瘤的血浆中出现大量异常球蛋白,血沉加速非常显著。
   8、血沉方程k值
   通过血沉方程k值的计算,把血沉转换成一个不依赖于红细胞压积的指标,这样血沉方程k值比血沉更能客观地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变化。
   9、红细胞刚性指数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及质量保持相对稳定。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红细胞生成和破坏的失常,都会引起红细胞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临床意义]
   红细胞刚性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变形性越小,是高切变率下血液粘度高的原因之一。
10、红细胞电泳时间
   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移动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叫红细胞电泳时间。影响电泳时间的因素主要与血浆中血脂、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增加以及血浆粘度的增加有关。
[临床意义]
   缺血性中风、冠心病、肺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红细胞电泳率都降低,电泳时间延长。
11、纤维蛋白原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系统中的重要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是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它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减少见于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及早产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贫血、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恶性肿瘤及某些产科急症。
  2.纤维蛋白原增多见于妊娠晚期妊高症、老年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症、急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和尿毒症、烧伤、放射病、多发性骨髓瘤、休克、手术后、心肌梗死及剧烈运动后。
二、什么人群适宜做血流变检查
   测定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对于多种疾病的病因研究、诊断、鉴别诊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的判断、治疗和预防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正常或亚健康人群:如:工作压力大、心理失衡、营养过剩或不良、生活不规律的群体以及30岁以上的健康人群。
  2.病理状态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动脉粥样硬化症、脑梗、肺心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脑卒中、恶性肿瘤、血液病、烧伤、各种原因的重症贫血、重症肝炎、肝硬化及高脂血症等的患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3-23
如何进行科学体检?

1.哪些人最需要体检
专家提出:健康检查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手段,有三类人群更应定期做健康检查。
第一类人 白领族
有一份资料显示:4000多名31-60岁的白领职员中,脂肪肝发病率高达12.9%,肥胖症患病率达31.6%,高脂血症患病率为12.8%,冠心病患病率为3.1%。据分析,白领的脂肪肝、高脂血症等患病率之所以比整个人群患病率还高,可能是因为白领人常有过量的摄食、进零食、吃夜宵等不规律的饮食方式,扰乱了其正常的代谢,为脂肪肝和肥胖的发病提供了条件。如果每年做一次认真的体检,这些疾病便能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有效地阻止肝脏进一步纤维和硬化,使肝脏免受损坏。
第二类人 40岁以上的亚健康人群
按年龄来算,18-40岁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身轻度失调呈缓慢上升趋势,而到了40岁以上,潜疾病状态的比例陡然攀高,55岁前后有明显疾病症状的越来越多。亚健康状态在中年以后变得明朗化,滑向疾病的步伐迅速加快。肩负事业和家庭重任的中年人,千万不要小视亚健康状态,否则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三分之二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十分之一死于肿瘤,五分之一将死于肺部疾病和糖尿病以及过劳和意外,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才有希望安享天年。
第三类人 已有慢性病的人
慢性病人指一些已患有心脑血管、糖尿病、肝炎、哮喘、胃病等疾病的人,他们可能在医生的治疗下能暂时得到缓解,但绝非能得到一劳永逸的良方,因此,这些病人仍然应定时进行疾病的复诊和检查。糖尿病人至少应每一个月检查一次血糖,并检查是否有合并症发生。乙肝病人每半年要检查一次肝脏b超,便能及早发现肝脏的病变。胃病病人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随时掌握自己的疾病发展,及时调整用药,达到治疗的最好效果。
2.体检注意事项

1.体检应由医生指导。在体检中,凭感觉或经验随意“减餐”者不在少数。专家认为,不要随意根据处已的感觉减掉项目,设计套餐项目的都是专家,他们根据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制定出最科学、最全面的体项目。这样的项目能最有效地发现问题。所以最好还是根据套餐来检查,不要随意减餐。比如说“肛指”,有的人觉得难受或害羞,往往要求省略不做。但事实上,小小的肛指检查,是检查直肠癌的简单易行的好办法。不少早期直肠癌都是通过肛指检验员查出来的。因此体检者一定要按照要求,逐项检查,还有人减餐是因为“嫌麻烦”,23岁的小王,今年单位体检,他就“遛号”了。小王解释说:“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病,还要去医院查来查去,太麻烦!所以逃之夭夭!”
2.请在体检前一天沐浴更衣,保持身体清洁卫生,以便获得准确的体检结果。
3.体检头天晚上8时后不再进食(包括饮水、服药等),当日早晨空腹进行抽血化验检查。
4.女性受检者月经期间请不要体检.
5.请您认真对待医生的建议,及时复查、随诊或进一步检查治疗。
专家指出。体检不是一检了之,体检后服务也应跟得上,做好后续工作。上海万豪医院的专家会针对体检报告,为体查者作出规范的健康评估报告、医学指导等供体检者参考。
健康评估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生活方式评估,对体检者的膳食结构、休息习惯的合理与否作出评价;危险因素清单,挑出体检结果中的危险数字,指出可能产生的后果;患病风险评价,结合体检者的膳食、家族病史等提出患病的可能性大小;综述了上面的各项指标后,医生还会给出健康改善建议,提醒体检者在饮食起居等各方面的注意事项。
3.体检误区
误区一:认为体检是老年人的事
专家指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很大,加上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一些原本在老年人才经常出现的疾病都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年轻人往往以为自己的身体很好,体检只是上了年纪的人才需要。一旦做了体检才会发现,年轻人的毛病还真不少。定期体检关系到每个年龄段人群的健康,年轻人同样不能忽视。
误区二:认为一次体检三五年无忧
许多人往往在一次体检后,看到自己身体一切正常,就觉得万事大吉了。认为这一次的结果能管挺长时间,三五年内都不用再做体检了。
专家指出:我们要认识到自已的身体是一个动态系统,每天都在不停地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一次体检的结果并不具有长期的意义,甚至几个月内就可以改变。因为有些疾病的发展速度很快,而且症状不明显,让人很难察觉。一旦察觉可能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体检要坚持定期进行,因为它的目的就在于可以及时发现疾病,而及时发现又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这是体检的真正意义所在。
误区三:认为电脑仪器比医生触诊、问诊看得准
在医院与体检相关诊室的门口,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透视、超声波等检查处人满为患,坐诊的医生跟前却冷清了许多。
专家指出:只相信仪器检测,会漏掉很多发现疾病的可能性。仪器并不能像医生那样能综合考虑病人的病史、症状等各方面因素。它永远是辅助的,最终的诊断要靠人脑作出。并且大部分疾病经过医生的详细问诊和触诊也可以发现。医生的丰富临床经验,加上仪器的准确检测,有利于疾病的正确诊断。
误区四:体检报告随手扔
很多人在体检之后,看看结果就随手将体检报告扔了,觉得既然没查出毛病,就没有保留的必要。
专家指出:人去年和今年的体检结果可能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其中某项指标有了很大变化,那就有必要引起重视了,因为可能有某种疾病的倾向。经过医生对不同时间体检结果的比较,会发现一年来某人身体状况的变化,有利于及时做出诊断或防范。因此,体检报告要好好保存,且勿乱扔。
误区五:体检一味求贵
体检价格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有的体检者经济能力比较好,想一次性查得更全面、更彻底,选择价位比较高的套餐,也无可非议。价格较高的套餐往往包含全套指标。
一般性况下,建议体检者先从基本的套餐查起,如果查出重要指标有问题,再去做全套的检查,进一步确诊。普通人也没有必要选择特别高端的仪器。个人体检一般选择300——400的项目套餐,就可以查出身体的基本情况。
误区六:体检加重心理压力
很多人觉得:与其查出大病,造成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倒不如就这样糊里糊涂。但专家提醒这类人群,早发现、早治疗才是解决肿瘤等疾病的最好的办法。
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咨询委员会的调查报告表明:1/3的肿瘤可以被预防;1/3的肿瘤可以被早期发现、早期有效治疗;1/3的晚期肿瘤患者可以通过治疗而延长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专家介绍,在中国约1/4的肿瘤患者可活5年以上,而这个比例在上海更高一些,可以达到1/3。
通过体检查出的疾病一般都处于早期,所以及时治疗,“绝症”很有可能“绝处逢生”!而且从经济上来讲,早治疗也要比晚治疗更省钱。
第2个回答  2015-03-23
v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