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圩镇的风景名胜

如题所述

黄氏文化科技活动中心暨大宗祠是一个家族文化的标志,项目建成后作为黄氏文化科技活动中心,是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地方,特别是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革命传统,传承文化、教育子孙后代的好场所,同时也是祭祀祖先的殿堂。  黄氏文化科技活动中心暨大宗祠筹委会主任黄家坤在奠基庆典上介绍筹建情况,项目筹建一年多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广西文化发展研究会、北部湾文化研究会的指导支持下,筹建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整个项目计划投资800万元,资金全部来源于民间的捐资。

千年古荔地处灵山县新圩镇邓家村,品种为灵山香荔,该树树干最大周长6.15米,树高13.3米,树冠15米,古荔长势茂盛,年年挂果,果实卵圆形,略扁,果皮深红色,核小,肉厚香甜爽脆有香气,品质上等,1963年,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蒲蛰龙教授带领考察组前来考察,认定树龄超过1460年(公元503年种植、距今树龄1502年以上),是目前我国仅存的树龄最长的灵山香荔母树,《灵山县志》、《广东荔枝志》均有记载,1999年5月,被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灵山县农业局组织实施的《千年古荔保护》项目,在新圩镇政府、邓家村委会和县水果局的大力支持下,近日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了验收,1500年树龄的古荔换发了新颜。  《千年古荔保护》项目建设了132平方米的古荔保护区,一是进行场地清理,树木修整防护,树木测量及保护规划等,二是在树冠下建设三面光排水沟,三是建设防护隔离栅栏,四是设立保护标志牌,五是区域道路填土,母树根系培土,旋放肥料等。  通过项目建设,既能有效地防止人为和家禽家畜的践踏损害,又为古荔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使千年古荔更显勃勃生机,为灵山香荔品种繁育及优良荔枝品种的研究提供保证,更为灵山中国荔枝之乡增添一道亮丽的风境线。
灵山古荔上千岁
这棵荔枝有500年树龄,如果有人指着公路边一棵荔枝树对你说,你不必大惊小怪,在有中国荔枝之乡之称的灵山,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树龄的古荔枝树到处都有。  据灵山县志记载,荔枝种植始于唐朝,宋朝已有较大发展,1961年,广东省果树研究所到灵山进行荔枝品种资源复查(当时灵山属广东管辖),鉴定新圩公社邓家坡大队(现新圩镇邓家村)有一棵香荔大树,树龄在1400年以上,如今,这棵千年古荔依然枝繁叶茂,几乎每年正常开花结果,被列为灵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山不少地方自古就有一种习俗,无论哪家添男丁,都在住宅附近种几棵荔枝树,等荔枝挂果时,正是孩子长大后读书时,就有求学的资本,于是,就形成了现在古荔枝树随处可见的荔乡风韵,古时候,灵山谁家荔枝树多,则象征其家富裕,曾有家有荔枝千棵,其人与万户侯等之说,意为有1000棵荔枝相当于一个管理万户居民的官了,因此,灵山无荔不成村。  在离县城7公里远的邓家村树龄在四五百年以上的古香荔随处可见,记者采访了村干到村民十余人,竟无人知道村里到底有多少棵古荔,在一户人家门口,80岁的黄业基老人指着一棵树冠如盖、果满枝头的古香荔告诉记者,他小时候这棵荔枝就这模样了,它隔年挂果,多时有一千多斤,70年代这棵树的荔枝曾送到北京去,据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在新院村,也有很多古荔枝树,有两棵荔枝树名气相当响,分别叫赫鲁晓夫和尼克松,据说当年赫鲁晓夫和尼克松曾经吃过这两棵树产的荔枝。  在大芦村生长着十多棵树龄在100年到400年的古荔,枝叶婆娑,硕果累累,有的古荔树干已经空了,但鲜红的荔枝依然挂满枝头,村里人说,这些古荔结出来的果肉特别脆特别甜。  据该县水果局的同志说,全县树龄在1000年以上的古荔就有几十棵,三四百年以上的荔枝有上万棵,主要是香荔树。  灵山荔枝历史悠久,种植历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新圩镇邓家村至今尚有200多株百年以上的古荔,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其中一棵千年古荔被认为是灵山香荔的老祖宗。  荔枝种类繁多,品种齐全,高、中、低档产品,早、中、迟熟搭配,灵山荔枝珍品中有香荔、糯米糍和桂味等,2001年,全县荔枝面积59.55万亩,产量2.8万吨。  灵山荔枝目前主栽的早熟品种有三月红、白腊、白糖罂等,中熟品种有妃子笑、黑叶、大造、进奉、水荔等,迟熟品种有香荔、桂味、糯米糍、禾荔等。  1、三月红  三月红为早熟品种,每年5月上旬成熟,果实较大,单果重26-42克,果皮鲜红,肉厚,肉白腊色,肉质稍粗韧、汁多,味甜带酸,含可溶性因形物18.2-20.3%,品质中等,适宜鲜食,是早争上市的荔枝品种。  2、妃子笑  妃子笑为中熟品种,6月上中旬成熟,果实大,单果重23.5-31.1克,果皮薄,淡红色,果肉厚,白腊质,细嫩爽脆,清甜带微香,含可溶性固形物17.1-20.5%,品质优良,最宜鲜食。  3、黑叶  黑叶为中熟品种,6月中旬成熟。果实中等至大,单果重19-28克,果皮薄且暗红色,果肉乳白色,味甜带微香,含可溶生固形物16.5-20%,品质中上,适宜鲜食、晒干及加工罐头。  4、香荔  香荔属于迟熟品种,7月上旬成熟,果实中等大,单果重21克,果核小,果卵园形,略扁,果皮厚韧,深红色略带紫,果肉白腊色,清甜爽脆,有香气,含可溶性固形物20%,品质上乘,鲜食、制干、制罐头均可。  5、桂味  桂味属于迟熟品种,6月下旬成熟。果实中等大,单果。  15-20克,近似园球形,果皮鲜红,薄且脆,果肉乳白色,细嫩爽脆,汁多、清甜,核小,有桂花香,含可溶性固形物18-21%,品质极优,宜鲜食、加工。  6、糯米糍  糯米糍属于迟熟品种,7月上旬成熟。果实中等至大,单果重20.1-27.6克,果扁心形,果皮鲜红,较韧,核小,肉厚,软滑多汁,浓甜微带香气,含可溶性固形物18-21%,品质风味极优,鲜食,制干均可。  在中国荔枝之乡灵山县,人们随意品上的一个荔枝,都可能出自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荔枝树。  在新圩镇邓家村,这个无荔不成村的荔枝之乡,一个树冠如盖、果满枝头的参天古荔分外夺目,当地干部介绍说,这棵香荔大树至少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寿命最长的荔枝树,已被列为灵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灵山荔枝种植始于唐朝,据说,古时候,荔枝树多少是衡量人们富裕与否的重要标志,曾有家有荔枝千棵,其人与万户侯等的说法,过去当地人家新添男丁,往往会在房前屋后种几棵荔枝树。  荔枝是我国最古老、寿命最长的树种之一,目前灵山县光千年以上荔枝树就有几十棵,三四百年以上的荔枝树竞有上万棵。
在灵山县,大多数人知道有个文笔山,因为文笔山离县城仅8公里,与县城的六峰山遥相呼应,在县城举目南望就可以看到,还因为文笔山是灵山县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古迹的山岭,其山顶的文笔峰在民间有着许多古老的传说。文笔峰自建成至今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本地一批又一批文人骚客,现在,她还是县城及周边乡村的人们登高和春游踏青的好去处。  山脊上第一级(个)山头,往上,整个山梁一直延伸并直通到山顶(乃至文笔峰以东),从此往下,整个山头形如一个趴地待扑之猛虎,左右两边两支呈合抱形状的小山梁,如虎之前肢,山前隔着公路是一片开阔的田垌,垌中一脉流水自东南向西北曲折环流,如书中所说的玉带缠腰。  第七、第八级山头向南延伸的山梁构成了两个极其形象的正在展翅飞翔的天鹅,有翅有身有头有嘴,当地人介绍说这是一块公鹅踩水地,好风水呢,(注:公鹅踩水即公母鹅交配),一看,确实很象,两鹅的翅膀互相搭着,左拥右抱,栩栩如生,极具风情,上到了第九级山头,一块巨大的石头长在这山肩上,据说这就是龙脉所带的印,芳草萋萋,整个山坡都被茂盛的茅草所覆盖,茅草盛开着洁白的花絮,在阳光照耀下是一片银白,那花絮在微风中摇曳,风姿卓约,从这第九级山头往正南面俯瞰,三条山梁近乎悬崖般急吊而下,到了中部却又变得平缓延伸,这三条山梁和第十级山头,已经是文笔山主脉的脊线,文笔山主峰及其峰顶如烽火台般的文笔峰(塔)已经出现在我们的东方,回头再次俯视刚才走过的山梁,宛如一条下山的巨莽,左右蠕摆,极其生动形象而富有力量,遥看西南面,只见对面远处的仙女岭真如一个仰卧的少女,头部五官清楚,身体曲线分明,凹凸有致,长发向东南飘洒,腹部和下肢向西北伸展,非常生动。  来到海拔501.5米的文笔山顶,终于与文笔峰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文笔峰是一座向上渐收的梯级形八面体峰塔,现有19层,每层高33厘米,共6米多,每级宽18厘米;八角形的塔底每层边宽4.5米,周长36米左右;顶级边2米,围长16米,对角宽5米,斜边高6.8米,登上塔顶,只见峰塔的外壳以沙、泥、石灰混合夯筑而成,厚约40厘米,塔内有厚度为33厘米的也是以沙、泥、石灰混合夯筑而成的十字形间隔墙与四面峰壁衔接,其余的空间用黄泥填满为实体,中间十字型间墙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西两向的内间墙伸到塔外形成了峰塔的一对护耳,护耳也为沙、泥、石灰混合并依峰夯筑而成,呈梯形,峰耳厚73厘米,底座向外伸出2.1米,高达该峰塔的第十级,即高3.3米。  关于文笔峰的来历,村里的老人们说,因为灵山是一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位于县城东面的马鞍山是一匹上京马,灵山的人才会骑着这匹宝马入仕京城为官;但朝廷的国师为了阻止灵山人才入仕京城,当高官占权位,所以就在上京马背后的县城南面新圩镇梁冠山顶钉了一根大柱,以拴住上京马,破坏灵山的风水,使灵山从此再也没有人入仕朝廷做高官,梁冠山此后就被称文笔山。  民间的这种传说,有点神乎,而且现在还在广泛流传,认为文笔峰是破坏了灵山的风水,但是,实际历史上修建文笔峰的目的和背景、起因刚好与此传说相反,不是为了破坏风水,而是为了弥补风水的不足。  据清代和民国的《灵山县志》记述,旧时建文笔峰很有一番别意和重要的社会背景,清朝时期,灵山的社会风气很不好,盗贼、赌博、打架、娼妓等四亚盛行,根源在于当时人民的素质低劣,愚昧落后,因此在县府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采取措施,加大了治学的力度,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知县迟维城创建西灵书院,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国家建立学校,原有以兴行教化,作育人才,典至屋也。在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重建文庙时,知县李培仁还作重建文庙碑记,古今建邑凡以教养斯民也养则谋诸野教则谋诸学故邑必有学学必有庙,以示县府重教兴学,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为兴行教化,转变社会风气,知县李正恺始延请名师,义学遂振兴焉,同年县府还恤教职,“查旧例,教职两官同食一俸,未免不敷养廉,着从乾隆元年春季为始,照各员品级给予全俸,永著为例,在乾隆年间,县府划拨了不少学田,租银详俸批准拨入义学,由是肄业生意,按名给发膏火,人争来学,较前更振兴焉,除此,县府及各界人士还大兴修建文阁、文明坊楼、学官等,以此营造一个兴学育才的浓厚气氛,在这股兴学育才的热潮中,乾隆庚申岁(即公元1770年,清朝乾隆35年)邑人劳基、张所述等倡建文笔峰于梁冠山与文庙正向,看来当时他们兴建文笔峰,就大有振兴文风,净化社会风气,使灵山快出文人、大出人才之意,在文笔峰落成时,进士王家宪并有诗云,屹立文焰照宫墙,还是灵冠旧笔床,食肉不须投定远,生花应已梦江郎,云连五色知常护,弩发千钧岂比强,从此海天多脱颖,夜阑作作露星芒,由此背景可以看出,当初建文笔峰的意图和作用是很明显的。  据传,建塔时,是由劳基、张所述倡议并监建,塔高原有25层,后因风雨冲刷,造成多次崩塌,现在只存19层,而且现在以中间十字间墙相隔的占塔的四分之一的东北面部分已经崩塌至塔底了,其它几面也是遍体裂缝,茅草附生,究其崩塌原因,可能这主要是由于当年峰塔逐层夯筑而建,而墙体内和每层间墙又没有装上筋骨(如竹片、钢筋等)连着,使得原有的上面六层与下面的十九层脱离分开并倒下,同时由于塔心是以黄泥夯填,而塔顶没有批搪灰浆,使得雨水从顶部中间灌入,加上峰体周围又缺乏排水孔,因此当下大雨时,雨水从顶部黄泥中灌入,导致了峰体膨胀、破裂,而裂缝中茅草、灌木的附生又进一步形成并加速了峰塔的植物风化,最后就造成了塔峰的崩塌。  这座诞生于封建社会,跨越了四个世纪,经历了几个朝代的灵山第一古董,虽然与北国长城相比她是那么年轻,但对于今天改革开放的一代人们她是那么的古老,她秉承了荔乡的旖旎,散发着百姓的质朴,闪烁着古代文人的睿智,今天她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厚重的历史积淀幻化成灿烂的人文景观,深深地吸引着灵山大地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站在梁冠山顶,只见蜿蜒的山脉东西贯纵,一路踊跃奔腾,起伏生动,气势非凡,精神轩昂,十分雄伟,而且奇突的顶峰会让你感到这里可收天光,眺望远方,灵山县城和笔架般的六峰山与这里遥相呼应着就在北面前方,源自灵山最高峰罗阳山的鸣呵江一带白水从东面奔来,四季不溢不涸,如镜照天的光亮,日精月华尽收河中,给人大有一种鸣江玉带面前过,伸手可搭六峰山的感觉,俯瞰北面山下,眼前陡峭山坡下是一个深谷,左右两支山脉如巨龙如猛虎,相互照应,环抱有情,真是应了左青龙右白虎之说,其中间夹脉也跟着相拥相抱,如花之瓣形成环环相抱,脉脉相护,确实藏风聚气!而且这里相拥相护的山梁不象刚才来路上山时看到的趴地虎和展翅双鹅那样无树无木一片苍凉,这里则是松林茂盛,绿郁葱茏,明朗清秀,充满着灵逸,并显得秀气洋洋,吉气融融,呈现出温润、柔和、秀气的美,而花瓣的山脉中一个山头尖尖地挺立其中,如花中之蕊 —— 如此地形宛如一朵耸天芙蓉,其充满着生机,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这里确实是一个呈祥献瑞的好地方啊,难怪传说当年国师曾为这块风水宝地而三上三下宝轿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