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引起肠道感染的常见肠道病原菌(限4种菌)及其致病特点

如题所述

引起肠道感染的常见肠道病原菌及其主要致病特点有:
(1)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包括四种类型.除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因产生耐热或不耐热肠毒素,引起霍乱样水样腹泻外,其它致病性大肠杆菌都可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生长并可产生志贺样毒素,引起类似痢疾样的血性腹泻.
(2)伤寒杆菌,其致病特点为细菌由消化道入侵定居肠黏膜下层淋巴组织,在巨噬细胞内生长并可通过菌血症向全身播散,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由菌血症播散到胆键的细菌随
胆汁再次进入肠壁淋巴组织,可引起肠壁溃疡和出血,甚至穿孔.
(3)痢疾杆菌,主要依靠菌毛黏附并可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产生内毒素和志贺毒素(外毒素,志贺痢疾杆菌产生)引起脓血便和全身中毒症状.
(4)霍乱弧菌,经口感染后细菌在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生长,产生霍乱肠毒素,促进细胞的分泌功能,引起剧烈的水样腹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30
1.大肠杆菌:肠道正常菌群,寄生部位改变可引起肠道外化脓感染(内源性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败血症等。2.致病性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获得编码毒力的质粒或溶原性噬菌体而成为有毒力的致病菌,通过消化道入侵,引起腹泻(外源性感染)。(1)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破坏肠黏膜,影响吸收功能,严重者可致死。(2)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产生耐热和不耐热两种肠毒素,引起儿童和旅游者轻度或类似霍乱的水样腹泻,一般无肠黏膜损伤。(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具有侵袭力,细菌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生长,形成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引起较大儿童和成人菌痢样(脓血便)腹泻。(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产生志贺样毒素,也称为Vero毒素,可干扰细胞蛋白质合成,造成肠黏膜细胞死亡,引起出血性结肠炎,表现为伴剧烈腹痛的血性腹泻,5岁以下幼儿易感。3.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引起伤寒、副伤寒(肠热症)。伤寒沙门菌为胞内寄生菌,经消化道入侵,被肠黏膜局部的吞噬细胞吞噬后可在吞噬细胞内生存和繁殖。部分细菌经淋巴液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大量繁殖后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细菌随血流播散到肝、脾、肾、胆囊、骨髓等器官并在其中繁殖,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菌血症。此时病人可出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皮疹、白细胞下降等。胆囊中的细菌随胆汁排入肠道,可随粪便排出体外,也可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使已致敏的淋巴组织发生超敏反应,造成肠壁组织坏死、溃疡,严重者甚至引起肠出血和肠穿孔。4. 志贺菌(痢疾杆菌):引起细菌性痢疾(急性、慢性、中毒性、带菌者)。痢疾杆菌具有侵袭力,细菌依赖菌毛黏附肠黏膜上皮细胞并进一步侵入上皮细胞内生长,释放内毒素破坏肠黏膜,造成肠黏膜损伤、脓血便等肠道症状。志贺痢疾杆菌除有内毒素外,还可产生外毒素,称为志贺毒素,兼有细胞毒素、肠毒素、神经毒素三种毒性。毒素自肠道吸收可引起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细菌一般不入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