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谁定三国

如果郭嘉不死,那么三国的局势会如何发展下去(讨论,精彩回答加分)
你们真没劲,我说了讨论一下!

说说你们的看法,别抄那么历史给我看,我早看过了,就想讨论一下,听听大家的看法!(就像我们没事顶小日本一样,爽的感觉)

精彩回答狂加分!

郭嘉死,孔明出。曹消刘涨。郭嘉无凝是曹操集团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在郭嘉死之前曹操是一路凯歌,郭嘉一死,
曹操就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此时曹操说出了这么一句话:若郭奉孝在,孤不至此。而且在逃离危险之后大哭郭嘉,可见郭嘉对曹操集团的重要性。曹操最后评价郭嘉说道:每次有大的事件当我决策不下来的时候,都是郭嘉当机立断帮我迅速正确的做出决定。所以说人家都说郭嘉他是个军事天才。
有人归纳为以下几点:神机妙算,当机立断,敢出险招,料事如神,随机应变。特别是从他平生参加的最后一次战争曹操远征乌丸中表现出来。他算准了乌丸会与有恩他们的袁尚等人紧密联合起来,他算准了他们远征后留备会建议刘表来攻击许都,也算准了刘表他不会听从刘备的意见。所以曹操放心且顺利的拿下了乌丸。
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看透曹操所有的敌人,包括刘备、刘表、孙策、吕布、袁氏家族。他同时还看透了曹操。
他是个少年天才,26岁出山,为曹操集团服务了11年,37岁去世。因为他的英年早逝,所以他的名气不如诸葛亮。所以我们后人多对他很惋惜。
如果他不死,也许刘备集团也不会那么一帆风顺,也许三国的历史要延长,也也许就成了曹、刘两大集团的对抗局面了, 还可能曹操会一统山河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28
郭嘉 - 简明演义传记

演义中的郭嘉,基本继承了其历史形象,对大的战局观分析透彻,对时事人物评判敏锐而准确。十胜十败说,言中霸王薨,虎狼喻玄德,遗计定辽东都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三国轶事。

郭嘉的历史评价

陈寿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曹操表版本一: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曹操表版本二:臣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馀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

郭嘉字奉孝,颖川阳翟人。早年出仕袁绍,但看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纳才而不知用,难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遂去之。

[196年]曹操得力谋士戏志才死,求才于荀彧,后者柬郭嘉。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大喜道:“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也欣然:“是我真正值得辅佐的人。”,遂出仕。表为司空军祭酒。

[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与信羞辱。操就北方之势问计荀彧,郭嘉。出来乍到的郭嘉详细立体的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状况对比,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劝说曹操征讨吕布。郭嘉的分析流畅缜密,很具说服力,不但重新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从而正式将自己送入了曹操军事智囊的核心。

[198年]吕布击败刘备和曹操的援军收纳了泰山贼部若干,势力壮大,虎踞徐州。曹操将战略重点转移到了东线,对吕布展开攻势。吕布在前期遇挫后固守,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郭嘉和荀攸却看出胜机。郭嘉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之气衰力竭只时便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从谏,果然一鼓作气擒杀吕布。

[199年]曹操派刘备朱灵联合袁术。郭嘉看破刘备狼子野心,与程昱,董昭谏曰:“刘备不可谴也!”曹操从言大悔,派人追刘备回来,已经来不及了。后来刘备果然杀车胄叛走,联合东海贼寇聚数万之众欲与袁绍联兵。(关于这一节,参考《傅子》及《资治通鉴》。《三国志》中没有相关记载,仅见与裴注。但是《魏书》中有完全相反的记载,说有人劝曹操杀刘备,郭嘉劝曹操莫因一害而伤众士之心,曹操笑而附之。)

[200年]曹操谴将征讨刘备,不克,欲自讨之。诸将都惧怕袁绍偷袭后方劝阻曹操,曹操拿不定主义,问计于郭嘉。郭嘉说:“袁绍性格迟缓多疑,就算要偷袭也不会很迅速。但刘备的势力刚刚聚集不久,众心未附。如果实行闪电战,必然得胜。”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获其妻子,擒关羽,进而又击破了和刘备联合的东海贼寇。
江东小霸王刚刚成就江东霸业,其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遂有谋图中原之心。曹军得知这个消息都很畏惧,只有郭嘉料道:“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杀的都是深得人心众养死士的英雄豪杰。而孙策本人又轻率疏于防备,虽然有百万之众,但还是和孤家寡人一样容易对付。如果有刺客伏杀,只不过能凭借一人之勇罢了。我看他必然死于匹夫之手。”(此前董卓,曹操都遭到过刺杀)果然,孙策是年死于许贡家客的刺杀,北进计划毁于襁褓。

[203年]袁绍已死,袁尚、袁谭被逐退到黎阳。诸将想乘胜攻破二袁。郭嘉说曹操道,谭尚素来互不相服,又有郭图,逢记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一举可定也。曹操十分赞同,于是南征,在军队形至西平的时候,果然谭尚变起,袁谭被击败走保平原。曹操轻而易举的分别击破了袁尚袁谭。
是年,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

[205年]郭嘉建议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彻底巩固目前的控制抵御。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甚至重用了曾经诋毁过自己的陈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207年]袁尚逃入乌桓。诸将都说:“袁尚已如丧家之犬,关外夷人贪婪不义不会支援他们的。如果再做远征,刘备必然会挑拨刘表袭击许昌,万一有什么变数怎么办?”郭嘉进言道:“胡人自持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覆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迟早是隐患,现在四州未稳,袁家的影响还很大,这个时候南征,胡人一动,旧臣复应,民夷俱动后方就不安稳了。刘表是个只知坐谈的政客,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必然会对他有所防备不尽其用。现在虽然是虚国远征,但一劳永逸,就再也没有后患啦。”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立刻进兵辽东。
到了易城,郭嘉觉得推进的速度还是太慢,进言道:“兵贵神速。现在千里远征,辎重太多,行进缓慢,被对方有所觉察必然就要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曹操于是便问计熟知辽东地理的田畴,行小路奇袭柳城,大破仓促应战的敌军。这一战也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从柳成回来的途中,也许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日夜急行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逝,一代星陨。曹操痛拗失声,嘉表奉孝,增邑八百户,谥贞侯,并谓荀彧等曰:“你们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只有奉孝最年轻。等到天下事竟,我还要将后事托付给他,但他夭折在巅峰之年,难道这就是命运吗!”

[208年]曹操兵败赤壁,叹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嘉长子奕,字伯益,为太子文学,也早逝。子深,猎先后继承封嗣,生平不详。
嘉孙敞,字泰中,有才识,位散骑常侍。
这个人有一双望穿秋水的眼睛。

这个人有一道洞穿人心的目光。

世上自古就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天才,他们的功业,即使不是高入云霄,改天换地,却至少是不可理喻的,他们以自己拗转正常生命成长链的成就,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常识猛不丁受到沉重打击。读过俄国诗人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人,肯定会被诗人画影图形、直指心源的惊世笔墨弄得目瞪口呆。凭区区二十二岁的经历,他哪来如此深刻练达的人世见解呢?他对毕巧林多重性格的准确把握,曾使得俄国公认的小说大家契诃夫叹气不已。韩国神童李昌镐的成就同样令人不可思议:他的天才最神奇之处在于他在棋盘上完全无意卖弄天才。如此纯青的炉火,如此宠辱不惊、渊停岳峙的棋枰风格,究竟是如何与少年心性结合在一起的呢?在他那老僧入定般的镇定从容之下,我们发现擅长在棋盘上下出最为灵动不羁的着手的中国天才棋士马晓春,竟常常显得不知所措。我们能理解法国诗人兰波十九岁前已完成全部的杰作,也能理解吴清源当年以神乎其技的天才把整个日本棋界打趴在地,但莱蒙托夫和李昌镐,他们的成就却分明逸出常理,使我们赞叹之余只能再忙着感叹:世界的确是诡谲多变的,难道李昌镐像传说中的老子那样生来就长有一头白发?难道莱蒙托夫未出娘胎已经历过惨痛的失恋?

回到本篇的主人公,我想知道那位曹操手下最年轻、最诡奇的谋士郭嘉,究竟是如何炼就那一双惊世的目光,能够一瞥之下就看出他人的肺腑?

在郭嘉追随曹操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为曹操东征西讨贡献了相当多的谋略,通过这些谋略我们无法肯定他是否饱读兵书,他似乎也很少将自己的计谋归纳成一句现成的兵法术语,不像荀彧时而玩一招"二虎竞食",时而又一招"驱虎吞狼"。我们能肯定的只是,他所贡献的计策,每一条都出人意外,每一条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危险,每一条都取决于敌手的心理状态是否严格遵循他的调度。我们且看下面几个典型的郭嘉式谋略:

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敌强我弱,形势堪虞。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突然发难,在背后捅上一刀。但正面的强敌已不克应付,曹军又怎能分出兵马,实施两面作战呢?郭嘉说"可以",而且事不宜迟,必须趁刘备目前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把刘备一举打败。至于袁绍,郭嘉料定他不会有何动作。"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这段时间差,正可用来消灭刘备。----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吗?使这项大胆计划得以成立的唯一条件,就是袁绍在该出手时不出手,不然,曹操将遭灭顶之灾。

也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又一个不安的消息传遍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将门虎子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业。孙策是令人恐怖的,曹营中人人胆寒,就像他的父亲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的透彻了解,郭嘉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与其说这条计谋大胆,不如说它荒诞,难道能将曹操大军的命运,能将曹操"天下归心"的雄心寄托在那几个天知道会是谁的刺客身上吗?难道能保证这些刺客不仅能够得手,而且一定会在孙策赶到许都前得手吗?当年为陈寿《三国志》添注的裴松之先生,读到上述记载显然也被弄傻了,他的大脑想必只能理解所谓"上智",对于郭嘉在这里体现出的"神智",则无能为力,因此,他断言孙策后来死于许贡家族的刺客之手,只是一个巧合而已。

真是巧合吗?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不久咯血而死,兵权落入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之手。曹操很想乘胜追击,安定北方,但有一点又不能不防。刘备自上次失败后,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在荆州牧刘表身边又积聚了相当的实力。根据曹操此时对刘备志向的了解,他有理由担心自己孤军远征之际,刘备会在背后发难。这时,郭嘉明月清风般的笑声再次在曹操军机会议堂上回响起来:主公你尽管放心地去远征,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不妨,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添麻烦。不是刘备不想添,而是有人会代替主公加以阻止。谁?荆州牧刘表。郭嘉的原话是这样的:"(刘)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刘)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何其言简意赅,又何其潇洒从容。--问题是,曹操再次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事实也再次证明了郭嘉的预见。曹操一支大军,完全以一派无后顾之忧的态势,远离都城,"孤军远征"去了。

曹操在对袁绍两个宝贝儿子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恐怕还要费点周折,士卒也将伤亡不小。郭嘉再次以自己玩人心于股掌之间的洞察力,劝曹操暂且收兵,先看一场兄弟阋墙的好戏,待两兄弟两败俱伤之后,再坐收渔利不迟。郭嘉凭什么认为这两个刚才还一致对敌的兄弟,只要曹操一退兵,便立刻会自相煎食起来呢?不知道,我们知道的只是,郭嘉预料的丝毫不差。

这种独一无二的谋略术,在郭嘉死后,也被善于学习的曹操玩了一手。后来当袁尚、袁熙二人投奔辽东时,曹操再次勒兵不前,停止追击,静候辽东太守公孙康将二人的首级送来。----也许罗贯中不相信曹操也会有这种谋略,也许他出于对郭嘉的敬意,结果在小说中,罗氏仍然以一回"郭嘉遗计定辽东",将这个计谋算到了郭嘉头上。

有一段话经常被人提到,并以此作为郭嘉才智的明证。当曹操正为自己是否具备与袁绍对抗的能力而委决不下时,郭嘉口若悬河,滔滔汩汩地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我曾多次对郭嘉这番陈辞犯过疑,我觉得正如孟子、贾谊的雄辩中往往藏着某种大而无当的内容一样,郭嘉的这段分析似乎也搀杂着不少水份,其中重复冗沓之处正亦不少。"度胜"、"谋胜"无甚区别,"德胜"、"仁胜"、"明胜"、"文胜"等,分类亦不甚科学,有凑数之嫌。按此段大话陈寿不载,见裴松之注引的《传子》一书。我的观点是:郭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若去除话中对袁绍的藐视,则其余种种均可见出传统儒士的迂阔诞夸习气,与郭嘉擅长的一针见血风格完全背道而驰。郭嘉并非不具备口若悬河之才,否则曹操也不会作出"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的评价,但郭嘉的发言应该更具针对性才是,应该更为简洁、干练才是,他感兴趣的首先在于可操作性,在于其中智慧的含量,而不是侈言行动的理论依据。我们知道曹操之所以与郭嘉最谈得来(所谓"惟奉孝最能知孤意"),正在于两人有着相近的务实风格,试着感受一下曹操诗文的实在风格,亦可知大言炎炎的风格(即使其中颇含哲理)不太可能得到曹操的激赏。

将曹操与他对手的关系看成战国时代秦与六国的格局,也许会有助于我们认清当时的形势。由于其余诸侯大多仅为割据之雄,他们习惯于偏安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他们的用兵行动往往更像一种不够光明磊落的冷拳,只在有利可图之时实施偷袭,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这样,独以"六王毕、四海一"为己任的曹操,便正可效"连横"之法,利用别路军事集团的弱视短见,予以各个击破。事实上曹操曾大打"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交错使用恐吓和安抚之法(如遣钟繇安抚西北,不断地给暂时无力顾及的人物封官许愿等),以便在中原集中优势兵力,对强敌逐一击溃。这与当年出函谷关的秦军,利用六国间的利害关系最终一统天下的做法,确也不无相似之处。这里,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

这个弱不禁风的青年,有着惊人的胆略。他的作战计划总是最大程度地追求效率,为此不惜将风险系数每次都置于高危点上,他对对手心理的揣摩已经到了神而化之的程度,以致我们难免会想:总不见得郭嘉正好算度到袁绍的爱子会在曹操进攻刘备时生出一屁股的疥疮,导致袁绍方寸大乱,从而放弃了一举击败曹操的绝佳时机?中外战争史上,恕我孤陋寡闻,我的确没有看到这种先例,而郭嘉竟屡试不爽,曹操竟言听计从。

郭嘉的谋略当然也非全然寄托在对对手心理的把握上,但却无一不是寄托在甘冒奇险的胆量上。他说服曹操放弃辎重,突袭乌丸的那一仗,不仅打得极为漂亮,在曹操军旅生涯中也最为凶险。建安十一年夏天,北方多雨,道路难通,曹操在设置了一些撤军假象之后,暗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在向导田畴的带领下,"堑山堙谷五百余里,"来到早已废弃的西汉右北平郡治的废墟,经过被乌丸毁坏得破败不堪的辽西大道,突然出现在蹋顿王的背后。乌丸军措手不及,首领蹋顿也被张辽击杀,同年秋天,袁尚终于被彻底消灭。这次行军由于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须掘地三十多丈才能见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并一举救出不少沦陷敌手的汉人。且不去争论这一仗是否属于反侵略的正义之战,仅从兵家权谋的角度看,它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郭嘉虽然没有参加这次行军,但他年轻的生命正是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征途上,不支倒下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将曹操的戎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为前后两部分,也许更能看出一些问题。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和袁绍余部的战斗中,郭嘉居功至伟。用曹操自己的话说则是:"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郭嘉死后,曹操除在西北面与马腾、韩遂等草寇型军阀的战争中取得一些战绩外,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赤壁之战后,更留下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对此曹操本人亦深有体会,不然他不会选择"毒恨"这个强烈的字眼来概括失去郭嘉的心情,不然他不会在赤壁战败后的退却路上,发出这样一声孤猿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虽然中国史籍在刻画人物细微举止方面常显得粗率和语焉不详,但我们仍能从中捕捉出曹操在郭嘉临死前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这是一代雄主曹阿瞒最为无助、最为软弱的时刻,他像一个慈祥的外婆,不断地去郭嘉病榻前探视,刚刚摸了摸他发烫的额头,刚刚出得院子,突然又神智昏昏地折返回来,看看为郭嘉配的汤药,熬好了没有,结果,惊慌失措中,反而不小心把汤药泼了一地。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反正郭嘉死了,曹操坚强的神经暂时有点失常。一连几天他都给荀彧写信,里面充斥着绵绵无尽的哀痛之情:"追思奉孝,不能去心。此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何得使人忘之!"在"时事兵事"上被曹操称许为"过绝于人",正好像在智谋上得到诸葛亮的嘉许,都可说是最高的褒奖。有曹操为郭嘉流的大把大把眼泪作证,我们也可相信曹操说此话时的绝对真诚。

根据零碎不全的资料,我且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对郭嘉再做一番还原性的努力。

没人知道他长什么样,但我们可依据对所谓魏晋风度的一般理解,想象他有一种风神俊朗的气度,一条清瘦的身影,和一双波光粼粼的眼睛。如果他也有抟丹服药的习性,我们也可假设他穿着一件非常宽敞的大袍,假设他经常衣冠不整,服装像孔乙己那样可以连穿一季而不换,虽然,据鲁迅先生的意见,魏晋人的服药习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丹药),始于稍后何晏先生的提倡。郭嘉的出生地颍川(今河南登封、宝丰一带),虽然战乱频仍,但同时也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倒出于此地。躬逢其盛,浸染其中,我们自可想象他那逸兴遄飞的求学环境。然而弱冠之年,郭嘉即已养成"不与俗接"的清高脾性,和后来的诸葛亮一样,他好像也更热衷于当一个向社会大翻白眼的隐士,除了二三知己或个别慧眼独具的高明人物(如曹操手下最具总理之才的谋士荀彧),人们对他的了解非常有限,他当隐士的年龄看来比诸葛亮还要年轻些。在他二十一岁左右的时候,也许拗不过几位游学同年的坚邀,郭嘉一度也曾在袁绍的宫墙里出入过几天,仅仅几天的时间,他便对袁绍(包括他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看得一清二楚。他离开得非常坚决,顺便扔下这样几句把袁绍看到骨子里的判语,供袁绍手下那两个著名谋士辛评、郭图参考:"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如此时光荏苒,又过了四五年,在高贵、儒雅的荀彧的推荐下,郭嘉来到了曹操面前。两人立刻一见如故地攀谈起来。在这位小自己十六岁的天才青年面前,曹操与后来刘备在小自己二十岁的诸葛亮面前一样,顿生一股如鱼得水的欣悦感。曹操性格中最为人称道的通脱和不拘成见,眼前这位小老弟竟也表现得那么充分。他的思维里有一种1000年后才为中国士大夫中的精英逐渐把握的禅宗式的能力,能够在纷扰繁冗的万机中一举把握要害。曹操与郭嘉初次接谈的内容已全然无考,但我相信其中有某种"隆中对"般的智慧,郭嘉肯定以自己明晰的直觉和一语道破天机的颖悟力,让曹操一下看到了未来,就像诸葛亮为刘备画的那张三分图一样。不然,我们将无法理解曹操那一声由衷的感叹:"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事实上也正是这一次谈话,使郭嘉坚定了辅佐曹操的意念,这以后曹操的仗便越打越漂亮,甚至从每一次失败中,他都能立刻找到反败为胜的契机,结果,失败倒成了某种战术上的抛砖引玉,或两将相斗时的所谓"拖刀计"。

"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见人心"(季札),这句曾得到鲁迅先生肯定的判断,不知是否也能反之成理,即中国之君子,若明于见人心,通常便会陋于知礼义。至少,郭嘉属于这种人,在严于治军的曹操营帐里,他也许有着最为落拓不羁的步态,最为不拘常理的行为,虽然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郭嘉仍然有着种种嘉言懿行。他的死因显然与水土不服有关,但他会不会是曹营中的阮籍,平素手上总也离不开杯中物呢?曹操手下的纪律检查官员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的不够检点打过他的小报告。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全然忘记了自己当年设五色棒时的严刑峻法精神。不仅如此,他暗地里还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呢。曹操多半是这样譬解的: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我们所看到的郭嘉,是一个不拘成见,思路诡奇大胆的天才谋士,这一点他和后来蜀国的治国大师诸葛亮构成了鲜明的区别。拨开后人在诸葛亮头上人为添加的神奇光环,今人已越来越能认可陈寿当年对诸葛亮的这句评价:"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一生谨慎、严于律己的诸葛孔明先生,事实上从来不曾打过一个值得被人写入教科书的经典战例,虽然他宏观把握时势的能力,可说并世无俦。在长年带兵在外的军旅生涯中,曹操习惯于将管理后方的重任,托付给尚书令荀彧,而总是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因此,郭嘉并没有多少机会体现自己的治国才能。然而,曹操无疑认为郭嘉是具备治国才能的,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百年之后,愿意将天下事托付给郭嘉,就像刘备后来在白帝城里把天下事托付给了诸葛亮一样。总体上看来,对谋士的建议极为重视、较少独断专行的曹操,偶尔的力排众议,往往也因为这样一个前提:"此郭奉孝与我有同见也。"如曹操坚持不杀刘备的主张,就只有郭嘉附议。遗憾的是,曹操对郭嘉意见的领会不深,致使后来放虎归山,铸成大错。郭嘉的本意是对刘备实施软禁,虽不必杀,但绝不可纵,"一日之纵,数世之患。"后来曹操让刘备带兵打袁术时,郭嘉恰巧不在,这便留下了无穷后患。这大概也是曹操唯一一次没有听从郭嘉的意见,竟从此种下了不可弥补的后果,难怪他要感叹"恨不用嘉之言"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岁的郭嘉病亡。同年,刘备从卧龙岗里请出了诸葛亮。没能看到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彼此斗智,作为历史的看客,我深感遗憾。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04
本人以为:
1:若郭嘉不死,三国也不是他们那一代人统一的。就算赤壁有郭嘉,曹操也有可能会败,原因是:当时有人提醒过曹操,让他注意东吴的火攻。因为他把战船锁了。郭嘉不死,也会提醒曹操,既然有人提醒他没听,郭嘉提醒他会听吗?
2:赤壁若曹操不能胜,三分天下已成定局了,没的说了。在这些人有生之年是统一不了啦。为什么,因为智者,武者皆生一个时期了。只有等他们的后代统一了。就象蜀国,不是后主无能他失的了基业吗?姜维还能在给他保20年应该没问题。
所以楼主说的本人以为还是定局三分天下。
看了(古秋客)的讲法,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你说如果郭嘉不死,不会主张收南方,这个肯定不对,刘表病危,就算是再笨的谋士也会主张先取荆襄.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取了荆襄孙刘肯会联盟.他也不会牵制刘备,因为刘备当时是最穷的一个,兵不过数千人,将不过关张赵云.在演义里也说了,他要和孙权会猎于江夏,共擒刘备,孙权笨啊?擒了刘备下一个会是谁啊?所以他还是会联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1-29
三国最厉害的是曹操
三国最奸险的是曹操
三国最聪明的是贾诩
三国最成功的是贾诩
三国谋略最高是贾诩
三国最能打的是吕布
三国最仗义的是关羽
三国政治最好是周瑜
三国军事最好是周瑜
三国战略最好是周瑜
三国文武双全的是周瑜
三国最谨慎的是司马懿
三国最得人心的是刘备
三国最懂局势的是郭嘉
三国最掌握时机的是郭嘉
三国最受欢迎的是诸葛亮
三国内部政治最好是诸葛亮
三国最能制造农具的是诸葛亮
可惜诸葛亮心胸狭窄 且奸险
综合来说要比聪明第一贾诩 第二郭嘉 第三周瑜 诸葛亮只是被神化了而已
楼上那个说诸葛的?
天降大雨 你吗?死诸葛吓走活中达 延长寿命全假的懂? 诸葛要真是这人早就延长了等死了在延长? 我要是你吗我天天弄死不了了 天降大雨 降毛啊 司马懿根本没中过诸葛的计 司马懿和诸葛是一条线的 贾翊最厉害 郭嘉第二 周瑜第三 周瑜不是起死 是诸葛亮嫉妒周瑜 这三国演义乱写 周瑜乃文武全才 在36岁前 诸葛亮的事迹远远不如周瑜 周瑜早病死 所以诸葛亮的梅花多 而且郭嘉遗计定江东也是假的 郭嘉是比诸葛亮什么都强 也被称为鬼才 是因为他懂局势 在出兵征袁时 许都空虚 所有大臣都不让曹操去 说去了刘备后方偷袭 就郭嘉做出的决定去 分析了很多 全对 所以郭嘉一下就有名了 郭嘉在曹操没败过 只是贾翊更厉害 贾翊是郭嘉亲口承认是毒士 可惜曹操和曹丕都补肯听贾翊的 赤壁哪站就贾翊一人提出不去 结果别关了起来 贾翊也是活的最长的77岁 能在乱世中安享 必定最聪明 诸葛亮只是被神化 第二聪明是郭嘉 第三是周瑜 你们去看看周瑜36岁之前和 诸葛比 比9个 周瑜赢7个 平1个 输1个 只输了内部政治 风度军事政治全比诸葛高 而且火烧赤壁不是诸葛干的 也没华容道义释曹操 这件事 是曹操早跑了 诸葛才派人追 晚了 诸葛也没借东风 更别说延长寿命 诸葛死后也没留下遗计 是杨义和魏延争夺兵权 魏延输了 杨义诬陷魏延谋反 死诸葛吓走活中达没这事 是司马懿追姜维 姜维灵机一动想出的办法 司马懿空城防诸葛 不是怕诸葛 以那局势诸葛有伏兵也打不过司马懿 司马懿是怜惜英才 放他走的 诸葛只是一个出色的军师 并没有什么出神入化的 只是被三国演义神化 原著根本没提到 而且诸葛不比曹操的奸险差多少 从诸葛当上丞相和刘备 死的那写话 刘备名为刘禅皇帝 实为诸葛掌握国家大权 刘禅也不是废物 刘禅只是乐思于蜀 曹爽也不是废物 曹爽野心很大 曹操那句话本来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被改成那样太贬低曹操了 而且刘备也很奸险 关羽斩车胄 张飞鞭督邮 诸葛夺荆州 关羽斩蔡阳 其实全为刘备所为 再说根本没有桃园结义 他们是情同手足 那是是刘备招募乡勇 张飞关羽留应聘而已 而且张飞字益德 不字翼德 历史上也没事斩文丑这件事 也没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只提到一路到了豫阳 而且也没关羽温酒斩华雄 华雄是在孙坚的包围中死的 也没三英战吕布 吕布是被孙坚的虎牢关赶走的 也没典韦战吕布这件事 也没有曹操献七星刀是 因为曹操知道董卓干不了大事连夜走了 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时候诸葛亮还没出山 都是刘备干的 诸葛亮也没骂死王朗 王朗是病死的 张飞也不是有勇无谋 张飞真实是智勇双全 还是才子 没男子 会写书会画画 三国总共写了508人 还有刘备用鸡血破张宝太迷信了 还有双股剑 丈八蛇矛 方天画戟 盘古开天斧 青龙偃月刀 都是假的 十八路讨董卓 其实就十三路 关羽约三事 历史也没这事真实是关羽被伏 舌战群儒也是假的 是诸葛亮座位节使被派去的 诸葛亮智激周瑜 其实是周瑜智激孙权 草船借箭也是假的 周瑜并没有赔了夫人又折兵实际是孙权甘愿把妹妹嫁给刘备这样辈分比刘备大 还有庞统不是不是争功而死 我道为庞统可惜 庞统只是牺牲自己为打西川做个借口 可惜了 争汉中也不是诸葛亮 总指挥是刘备 参谋是法正 刮骨疗伤也是假的 关羽受伤时 华佗早死了 是军医弄的 夷陵之战:其实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七擒孟获 实际连孟获这个人都没有 而且姜维也没败过诸葛亮 也没站过赵云 只是马遵害怕姜维抢功劳也害怕他是内奸 被赶出去后被人引荐到诸葛亮哪里 诸葛亮前三次北伐敌人是曹真不是司马懿 曹真也数次算计了诸葛亮 后2次才是司马懿 司马懿更没中诸葛亮计过 而且空城计最早用的是赵云 诸葛亮纯属模仿 司马懿根本就是知道 是诸葛亮弱 一开始北伐是10万越打越少 到姜维剩几千 要打许都怎么打? :《三国演义》虽然是历史演义,但虚构成分极多,属于文学作品,应该以文学的角度欣赏,切不可将其与历史混淆。
第4个回答  2007-03-01
结果不好说,但多半曹操会统一中国,而我们中国的历史上也就没有“三国”这个特殊局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郭嘉如果活着,曹操的赤壁之战很可能会打赢。不要忘了,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只要能把握住一个机会,孙权和刘备便必败无疑。如果当时有郭嘉辅佐曹操,曹操有很大的可能会改正自己的错误,获胜的机会是相当大的。而孙权和刘备一旦失败,那是很难有翻身的机会的,于是曹操便能比较容易地统一中国了。但话又说回来,郭嘉多活几年,对曹操是一件大好事,但对后人却是一场灾难。试想,曹操统一了中国,不过是在众多的封建王朝中多加了一个“魏朝”,而我们却没有《三国演义》好读,也没有了三国时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好讲了,该有多难受。这个意义上来说,郭嘉早死是一件大好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