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孩子的学前教育?

如题所述

孩子刚上幼儿园,很多家长就开始担心孩子上小学,数学成绩不好应该怎么办? 确实,数学是所有科目里最抽象的,孩子入门困难,也有不少孩子小学出现数学成绩落后吊车尾的情况。尤其看到别人家孩子的心算又快又准,自家孩子还在掰手指不开窍,家长开始焦虑不已。

其实,家长不必过于焦虑,因为数学学习成绩不是考核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而是更要注重孩子的数学思维教育。那么在学前阶段,学前孩子应该掌握哪些数学思维能力呢?学前数学应该学什么呢?这是建议家长做到未雨绸缪,提前给孩子进行数学启蒙规划。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学前孩子应该掌握哪些数学思维能力?

3-6岁是孩子脑力发展黄金时期,是数学能力培养的最佳敏感期,在时期家长需要抓取孩子的敏感期,启发孩子对于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建立初步的数学思维,这将会给孩子以后学习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教育部文件《小学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指出:孩子能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数数、排序、简单的统计和测量等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丰富孩子的数学经验,并提供丰富的数学游戏操作材料,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能帮助孩子们不断积累数学经验。

为了让孩子步入小学数学学习,家长需要给孩子进行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涉及孩子学习数学的基础算数能力,包括顺利的数数,认识计算符号,学会比较、分类、排序,认识简单图形,培养时间观念,认识钱币能独立完成小数额的购买任务,培养数学感知能力。

其次,学前儿童具体需学习哪些数学内容呢?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及入学准备指导要求,针对学前儿童需要学数学内容归纳总结分为以下7大方面。

    数字和计数

    教孩子数数看似简单,其中却蕴含着很多学问。大部分的孩子能够“背诵式”数数,却无法做到数物对应。所以家长可以培养孩子从点着物品数数开始,再逐渐增加物品数量。并且,家长需要引导孩子说出总数。目标是孩子能手口一致地点数20以内的实物,并排除物体大小和排列形式的干扰,说出实物的总数。

    此外,孩子能理解数物对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能按数取物。家长可以给予孩子清晰的数字指令,让孩子帮忙取物。比如去超市,请孩子帮忙装三个苹果,拿两盒蓝莓等等。

    形状和空间

    学前儿童需要学习认识基本的几何形状,如圆、方、三角形等;以及感受空间概念,如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等,为上小学后学习几何和立体图形做准备。

    首先,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认一认生活中的图形,如圆形的井盖、方形的面包、三角形的衣架等等。其次,教孩子认识方位。位置是具有相对性的,建议先以孩子身体为参照物,向孩子发问:“玩具车在宝宝的左手边还是右边?”;出门买菜,也可以用方位语言帮助孩子理解超市所在位置,如“超市就在便利店的旁边,对面就是银行,好吃的饺子馆就在超市的上一层。”等。

    其次,可以请孩子帮忙摆放东西,不仅可以锻炼孩子对方位词的熟悉程度,孩子还可以通过模仿家长的指令,学习方位位置的表达。

    数量比较

    学习认识大小关系,如比较大小、轻重、长短等,且比较单一变量时,能够排除其他变量的干扰。西瓜虽大,但价格却比不上小小的手表。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让孩子掂一掂、量一量,爸爸妈妈谁更高,铅笔和圆珠笔谁更长。适时向孩子抛出疑问,篮子里大概有几个水果?篮子重还是桌面上的西瓜重呢?在不断的触摸和实践中培养孩子的数感和量感,升上小学后,就不会写下一支笔长1cm的答案了。

    集合和分类

    学习将物品进行分类,如按颜色、形状等特征进行分组。这是数学启蒙的重要一步,培养分类思考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升入高年级后面对难题,能够迅速拆解问题,分情况讨论得出答案。

    家长可以从培养孩子分类收拾玩具开始,可以根据物体的属性对物体进行匹配、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如按大小、按重量、长短等;也可以同样一组物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如积木拼搭类、电动机械类、玩偶布艺类等;

    规律与排序

    感受世界的规律和排序,也是学前儿童数学启蒙的重要内容。

    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排序的东西,妈妈带孩子一起去玩要的时候,可以在公园、超市、商店等玩一玩,观察周国上的景物,找一找,看看哪些东西是有规律地排列的,并请孩子说说它们是怎么排的(如商店里橱窗里手帕、毛巾、窗帘边上的花线等,路边栅栏瓷砖的排列等。通过这些排序让孩子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有一个概念的了解,对于孩子的思维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简单运算

    不想孩子一年级孩子还在掰手指,可以在学前就训练起来!其实,数字和数学符号组成的式子在孩子眼里,大多冰冷且抽象,所以在孩子接触算术初期,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融入具象的生活场景中,帮助孩子理解算式背后的数学逻辑。可以通过使用具体物品来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来练习,比如去小卖部时让孩子算算他想购买的东西金额,或是十块钱的预算能剩下多少等。

    认识时间、日历和钱币

    时间、日历和钱币不仅是小学重要知识,更是生活必备的技能。学前儿童提前接触这些知识,也能早日变得更加独立勇敢,建立正确的时间、金钱观念。

    每天起床,都问问孩子今天星期几,几号了?今天要不要去上学呢?其实,一周七天、一年365天都是生活中的规律,学习如何看日历也是重要的技能之一。还可以给孩子科普闰年、闰二月的知识,丰富孩子的知识储备。而市面上也有很多钱币仿真玩具,“过家家”“超市结账员”等可以帮助孩子认识钱币,并且可以拉近亲子关系,一举两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03
1、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一致。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人员构成。有的家庭只有三口人,即父母和孩子;有的家庭成员有祖孙三代,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必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一致,不能父母说一套,祖父母又说一套,这样孩子就不知道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容易误导孩子。

2、一定要以身作则。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就是模仿,周围人做什么他就跟着学,比如父母做好事,他也跟着做好事,反之他也会跟着学做坏事。父母平时怎样和别人说话,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他看在眼里,都会记住心上。所以说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身教真的重于言传。

3、对孩子要理性施爱。有些家长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是不对的。比如他今天要玩具飞机你给了,明天要玩具汽车你给了,后天要玩具大炮你也给了,这样就会给他一个错误的认识,他认为无论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他的要求。如果有一天他要真的飞机汽车大炮,你给不了他,他就会生气愤怒发脾气。所以爱孩子,一定要给他他真正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不要宠他,惯子如杀子,一点没说错。

4、给孩子一份好的教育。所谓好的教育,就是合适的教育。孩子因为年龄和个体差异,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他的教育,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而家长自我主张。比如孩子在0-4岁时是形象视觉发展的最佳时期,他在这个阶段可以多接触图像画面,而家长偏要让他去学写字算数学。不能于合适的教育背道而驰。

5、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学龄前孩子时时都在学习,跟周围的环境学。环境好,孩子当然能学到好的正面的健康的东西。比如他所在的环境里小朋友团结友爱,大人们相敬如宾,他也会受到影响同时跟大家学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4-03
想要做好孩子的学前教育,家长一定要先了解孩子的特点。针对孩子的特点来进行学前教育,确保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且要保证孩子营养充足,孩子在生活的过程中身心要保持健康。我认为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学前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好好地培养孩子的学前教育,孩子在后续的生活中才能够更好地进入生活。
而且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成为了一个小学生,生活以及学习不能完全依靠家长以及老师,要让孩子学会生存以及生活。让孩子遇到事情自己解决,遇到问题和困难的话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培养孩子的教育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让孩子做批评,这样的话孩子才能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培养孩子的同时一定要记得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才是一件好的事情。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件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同时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父母疼爱孩子本身就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如果溺爱的话,就会让孩子的成长变的坎坷。
改掉孩子的 恶习
孩子只有学会独立自主,然后自理生活,这样的话才会去照顾别人。现在很多的孩子的同理心非常的差,什么事情都让别人来做。他们要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不行,正是因为从小没有好好的陪练,所以才会导致这样的现象。因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去改善孩子的一些恶习,让孩子明白,长大了之后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章程。让孩子从根本之处改善问题,这样的话对孩子还是有很多好处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