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州市的发展规划和速度来看未来几年能进入准一线城市吗?

如题所述

首先,徐州未来五年过万亿。第二,徐州未来成为新一线城市可能性不大,除非重大政策调整。第三,徐州人很务实,没那么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做好自己最好。

进入所谓一线城市就那么重要吗?应该把房价、物价降下来、生活环境整治好、获得幸福感这才是正道!

不能。

现代文明国家,城市的地位和交通成本高度相关。

北京不用说。交通成本,占据联接关内、关外,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冲。海运差一点,但被首位度弥补了。

上海是交通成本决定城市命运的典范。水运成本最低,上海有海运大港,背靠中国内河水运量最大的长江水系,以及依托这个水系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

以江苏省为例,从苏南至苏北,发达程度按接受上海辐射距离的远近递减。

南京是个特例,因为省内首位度,抵消了一部分离上海较远的劣势。此外,南京的长江水运,也有一定优势。

徐州这地方,占了一个铁路枢纽、运河水运的优势,外加一个观音机场的空港。

但铁路枢纽的优势,被郑州分羹。运河水运量,远不如长江。海运,因为不直接临海,毗邻的连云港海运没发展起来,受连云港“辐射”的优惠小。


徐州目前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位于苏北、鲁南、豫东、徽北地区,传统上不是富裕地区。徐州占个“穷老大”。

至于其它禀赋,气候方面,以往徐州冬天偏长、偏冷(过了淮河北方第一个集中供暖的城市)。现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徐州冬天气温非常温和了。以往在徐州无法存活的南方树种香樟,都可以存活了。

环境方面,绿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采煤塌陷区改造,确实对环境改善很大。但这些东西看起来热闹,于民有利,但长期看, 却容易被模仿,容易同质化,门槛不高!!形不成竞争壁垒!!

人口和人才方面。人口一度净流出,近几年人口平衡,微有净流入。人才方面,本地读书读出来的,优先往欧美、京、沪、南京、杭州、苏州、广州跑,自己的高端人才留不住、外来的高端人才引进数量有限。

至于创业环境,有司的决心是大的,愿望是好的,甚至推出“不见面审批”这样的噱头。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谁幻想不见面就能审批到,纯粹是脑子进水了,实际上是不想干了。还是犯了鲁迅说的“挂一个招牌,就当完事了”的老毛病。 缺配套措施,缺落地跟进,缺官民之间监督和被监督成本合理的科学制度设计,市场主体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城市“公务员崇拜”氛围浓厚。无论从就业、择偶、还是公众心理,普遍认可体制内。这本身就是创业环境不良的指示剂。

产业结构,高 科技 、高端金融企业不多,层次不高。餐饮业发达,自嗨型城市。 旅游 资源,大家都明白,属于那种,外地人隐约听说过,只来一次的比较多。周边县市周末游的比较多。

医疗资源在地级市比较丰富,三甲医院比较多。但水平还是和京、沪、南京拉开了差距,大病还得往外跑。

教育,在高考层面近年江苏垫底,不能全怪本地教育,好生源往苏南跑的比较多。高等教育资源,实际上和医疗资源的地位匹配,在地级市不差。一个211,几个普本,医学、师范、综合、高职、军校,部属、省属、市属高校都有,拉升了市民的层次。

因此,综合起来, 徐州和自己资源禀赋、交通地位匹配的城市定位和发展前景,极限就是二线城市。 当然了,如果足够努力,可以在二线中的排位有所进步。但进入一线,还是免了吧。

这个不是靠干劲就能弥补的。因为, 别的城市也在同步发展。那么城市的禀赋(区位、气候等因素)、交通成本,决定了人口的流向,和人才的规模档次,进而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后劲、前景和定位。

当然了,联合国人居奖,多条地铁,可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但这些花头对城市竞争力也只能起到微调的作用。

事在人为,只能纵向自己和自己比,横向比,还是理性点。

绝不可能!没必要争什么一线二线,优化环境,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扩大医疗、教育的覆盖和质量,这才是需要全力以赴要干的事。

一线城市过得很好吗?,只要地方经济收入高,从长远发展看经济,经济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余多幸福。知足为乐……

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徐州人。确实感受到这几年的发展和变化特别快。农村的老家也拆迁变成了高楼。即使能进入准一线城市只是框架和规模。还需进一步完善。

不能 看看徐州市区中心文亭街崇德巷11-7就知道为啥不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