焸字怎么读?有什么含义吗?

如题所述

焸(xiòng)焽(yīng)。

焸:

读音:gǔ、yīng、xiǒng

释义:

1.焸(gǔ):人名用字。[《广韵》公户切碰圆搏,上姥腔稿,见。]

2.焸(yīng):明亮;用于人名。[《玉篇》於京切]

3.焸(xiǒng):火光。

笔画数:12

部首:火

组笑祥词:焸友:志同道合的朋友。

引用:《广韵》公戸切,音古。人名。出汉书。又《集韵》《类篇》迥切,音詗。火光。按焸为火光。《字汇》《正字通》误收入日部。《字汇》云:於惊切,音英。《正字通》云:譌字。俱非。

焽:

焽,汉字,拼音是gǔ、yīng、xiǒng,古同"焸",多音字。

《广韵》公戸切,音古。人名。出汉书。又《集韵》《类篇》火迥切,音诇。火光。按焸为火光。《字汇》《正字通》误收入日部。《字汇》云:於惊切,音英。《正字通》云:讹字。俱非。

拓展资料:

用日作意符的字大多与太阳或时间有关,可以分为三类:1.有关太阳的名词,如:时、景、晖。2.有关太阳的形容词,如:晴、明、暗、晦、昭、昧。3.表示时间的词,如:旦、暮、昏、晓、春、晨。

月,汉语常用字,读作yuè,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即月亮。古人根据月亮的盈亏规律创造了"月"这个计时单位,沿用至今。也指形状像月亮的东西、按月出现或完成等义。

月是常见偏旁,以"月"为偏旁的字,一类与月亮有关,如朔、望、朝等。还有一类是由"肉"演变而来,与月亮无关,如肘、肚、肺、肥等。

火,汉语常用字,读作huǒ,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指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后引申为产生光焰的爆炸或射击、怒气、中医学上的燥热之气、热烈的、红色的等含义。

火也常用来做汉字偏旁,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作偏旁时,"火"被写成"灬"。2019年11月20日,"汉语盘点2019"活动启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通过监测语料库,推荐国际字"火、墙、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