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复习提纲 苏教版

详细一点

八年级上册复习纲领(语基部分)
第一单元
一.字音
蓦(mò)地 泥泞(nìng) 猝(cù)然 抽噎(yē)
愠(yùn)怒 焦灼(zhuó) 湿漉漉(lū) 蓬(péng)勃 帐篷(péng)
精粹(cuì) 蔫(niān)巴
二、成语
1)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2)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3)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4)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5)千锤百炼: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
6苛捐杂税 :繁琐的、过多的税收。
三.课文知识
1、《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长征组歌两首》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组歌。萧华词,由10个乐章组成。这两首歌词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准确生动的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巧渡金沙、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等历史画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老山界》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作者陆定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本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文章层次,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草》选自《人民文学》,作者王愿坚,现代文学家。全文以“草”为线索,按事情发展顺序描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草而发生中毒的险情,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知道后,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品尝毒草,并果断作出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表现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高尚人格。
5、《长征节选》选自电视文学剧本《长征》第二十四集,作者王朝柱,当代作家。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6、《诗人领袖》选自《诗刊》,原题为《诗人毛泽东》,作者任先青。
四.背诵内容(略)
第二单元
一、字音
贫瘠(jí) 募(mù)集 卫戍(shù)区 戊戌(wù xū)变法 凋(diāo)零
祈(qí)祷 捂(wǔ) 挟(xié)持 惩(chéng)罚 眷(juàn)恋
卓(zhuō)越 萌(méng)发 诬(wū)陷 月笼lŏng沙 寂寥(liáo)
造诣(yì) 倔(jué)强
二、成语
1)风烛残年:比喻老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风烛,风中燃烧着的蜡烛。
2)故弄玄虚: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3)得意门生:感到非常满意的学生。
4)据理力争:根据道理尽力争辩或争取。
5)无言以对: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话也回答不出来。
6)壁垒森严:古代军营四周的防御建筑;森严:整齐,严肃。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7)安居乐业: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8)镜花水月: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9)灰飞烟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10)民怨沸腾:人民的怨恨达到极点,就像水沸腾了一样.
11)无与伦比: 伦比:类比,匹敌。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三、课文知识
1、《枣核》选自《美国点滴》,作者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本文通过一位“旧时同窗”,现在的“美籍华人”异常想念旧时院里子的枣树,想在后花园试种几棵的叙写,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赞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枣核是全文的线索,思恋故土,思恋祖国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2、《最后一课》体裁小说,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始终眷恋着祖国》节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4、《春望》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该诗表现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情。
5、《泊秦淮》选自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诗人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所作的流行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选自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该诗表现诗人雨夜追忆往昔军旅生涯,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也饱含了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7、《过零丁洋》选自《文山集》,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大臣、文学家。诗人将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定决心。
8、《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杂下》。《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善辩和对祖国的热爱。
9、《革命诗二首》选自《革命烈士诗抄》。《把牢底坐穿》作者何敬平。《花》作者白深富。
四.背诵内容(略)
第三单元
一、字音
狼藉(jí) 蹒跚(pán (shān) 箸(zhù) 呼啸(xiào) 停滞(zhì) 磨蹭(cèng) 吮(shǔn) 吸瞅(chǒu) 馍(mó) 病笃(dǔ) 恸(tòng) 瞥(piē) 憧憬(chōng) (jǐng) 脸颊(jiá) 嘱 (zhǔ)托 颓 (tuí)唐 琐屑 (xiè) 惦 (diàn)记
二、成语
(1)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严重情况,心理感到悲伤。
(2)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
(3)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4)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教导有方。
(5)饮泣吞声:泪流入口,哭不出声,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发泄。
(6)唏唏嘘嘘: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发出的抽咽声。
(7)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住自己。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8)气势汹汹: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9)一饱眼福:看到珍奇或美好的事物,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满足。
(10) 热泪盈眶: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11)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12)辗转反侧: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13)无精打采:采:兴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14)失魂落魄: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三、课文知识
1、《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扬州人。其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本文记叙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2、《甜甜的泥土》作者黄飞,其体裁是一篇小小说。小小说的特点是:(1)立意新奇;(2)结构严谨;(3)结尾惊奇。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3、《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等。
4、《我的母亲》选自《经历》,作者邹韬奋,名恩润,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本文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达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5、《父母的心》选自《川端康成作品集》,作者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曾任日本笔会会长,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选自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作者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作品有《王子安集》。《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作者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四、背诵内容(略)
第四单元
一、 字音
坻(chí) 屿(yǔ) 堪(kān) 悄怆(chuàng) 佁yĭ 然 就寝qĭn
藻荇(xìng) 风靡mĭ 山岚(lán) 骤(zhòu)然 傣(dǎi)族 山寨(zhài) 船舷(xián) 瑰(guī)丽 鳞次栉(zhì)比 器皿mĭn 啄(zhuó)
眦(zì) 堤(dī)岸 脸颊(jiá) 靴(xuē)子 稠(chóu)密 椽(chuán)子 翕(xī)忽 深邃suì 翠蔓 (wàn) 寂寥 (liáo)
二、 成语
1).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2).恍如隔世:好像隔了一世。多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变化的感慨。
3).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4).善男信女:佛教用语,指信仰佛教的人们。
5).鳞次栉比:形容房屋密集,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
6)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无所作为。
7)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8)可见一斑:指可以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可证明事物或事情的一个理由
9)人迹罕至: 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10)大饱口福: 吃够了很好的东西或指在物质或精神上嘴部受到了充分的满足感 。
三、课文知识
1、《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本文按浏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本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美妙的月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宁静清滢、离尘脱俗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3、《阿里山纪行》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吴功正,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浏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4、《美丽的西双版纳》选自《大自然探索》,作者李舵。作者按总分结构展开描绘,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5、《蓝蓝的威尼斯》节选自《光明日报》,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介绍了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赞颂了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的友谊。
6、《望岳》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甫。《钱塘湖春行》选自朱金城《白居易笺校》,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登飞来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封荆国公,世称荆公,谥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四、背诵内容(略)
第五单元
一、字音
玲lóng (珑) 喜鹊 (què) 围剿 (jiǎo) 嬉 (xī)戏 喧 (xuān)闹
觅 (mì)食 霸 (bà)道 寡 (guǎ)人 荒诞 (dàn) 蜿蜒 (wānyán)
潋liàn()滟 荆棘 (jí) 覆 (fù)盖 萧 (xiāo)索 猬 (wèi)集 攀 (pān)附 惆怅 (chóuchàng) 闲情逸 (yì)致 嫩 (nèn)绿 孵fū卵 喧嚣 (xiāo) 辉煌 (huáng)
二、成语
1)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根据。宜,适当。
2)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3)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峦。峦,小而尖的山。嶂,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4)别具匠心:另有一种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匠心,精巧的心思。
5).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顾忌。
6)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7).司空见惯:看惯了的事情,并不觉得奇怪。
8)习以为常:常常做某件事,成了习惯。
9)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加重视。
10)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得透彻的能力。
11)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12)月白风清:形容月夜的明朗幽静。
13).林林总总:形容繁多。
14)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
15)珠光宝气:形容妇女服饰华贵富丽,闪耀着珍宝的光色。
16)居高临下: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17)无所事事:无:没有;事事:从事某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18)与狼共舞:解释:和恶狼一起跳舞,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后多指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
19)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指前所未有。
20)鲁殿灵光: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21)毛骨悚然;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的样子。
22)好逸恶劳; 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三、课文知识
1、《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家。全文采用由总到分的顺序,分说部分则采用先主后次,从局部到细部的顺序。文章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劳动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能力,其体裁为说明文。
2、《都市精灵》选自《随笔》,作者舒乙,当代作家,本文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不见的现实状况,提出都市中人应当与鱼、鸟、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
3、《幽径悲剧》选自《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学者、作家。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4、《明天不封阳台》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杜卫东。本文叙说了“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提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5、《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作者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本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利和义的关系。
四、背诵内容(略)

第六单元
一、字音
挚(zhì)爱 脍炙(kuài)(zhì)人口 亵渎(xiè)(dú) 蕴(yùn)藏
编撰(zhuàn) 牙龈(yín) 盲(máng)目 策(cè)划 受益匪fĕi 浅
如火如荼(tú)萎wĕi 缩 臭气熏(xūn)天 铝箔(bó) 版 băn 权
类型(xíng) 梦寐(mèi)以求 向日葵(kuí) 旅(lǚ)行 毅(yì)然
烦躁(zào) 深谙(ān)
二、成语
1)娴熟深谙:非常熟练熟悉。
2)脍炙人口:本指美味人人都爱吃,现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
3)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贷:推卸。
4)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话)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5)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无所作为。
6)受益匪浅: 受益匪浅意思是: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
7)高歌猛进: 高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乐观精神。
8)令人作呕: 比喻使人极端厌恶。
9)无暇顾及:没有时间来管或关心这些人或事物了.
10)相安无事: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11)紧要关头:
12)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13)悲喜交集:形容又高兴又难过,心情激动
14)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15)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16)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三、课文知识
1、《从小就要爱科学》作者苏步青,著名数学家。本文是为《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写的序言。本文说明了科技知识的重大意义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高度评价了《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的特点和价值,勉励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为伟大祖国作出应有贡献。
2、《在太空中理家》选自《太空漂流记》,作者杰瑞•M•利宁杰,美国宇航员。本文记叙了在太空中生活的情况,解说了太空生活不同于地面生活的原因,表现了“在前线的冒险者”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3、《奇妙的克隆》选自《中学生科技》,作者谈家桢,遗传学家。本文向读者介绍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同时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科学的发展。文学用了四个小标题,首先说明了克隆的含义,接着介绍了克隆的实验、克隆的发展,最后介绍克隆技术对人类的造福及对克隆的思考。
4、《送你一束转基因花》选自《大自然探索》,作者小样。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指出了新型生物技术对于花卉育种的意义,说明了转基因花的科学含义和优良特性,展示了转基因花在商机和美化世界方面光明前景。
5、《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歌集注》,作者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别云间》选自《夏完淳集》,作者夏完淳,字存古,松江华亭人。云间,松江的古称。
四、背诵内容(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10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汇编

第一单元
一、字音
岷(mín)山 蓦(mò)地 泥泞(nìng) 猝(cù)然 抽噎(yē)
愠(yùn)怒 焦灼(zhuó) 湿漉漉(lū) 蓬(péng)勃 帐篷(péng)
精粹(cuì) 蔫(niān)巴
二、成语
1)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2)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3)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4)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5)千锤百炼: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
6苛捐杂税 :繁琐的、过多的税收。
三.课文知识
1、《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长征组歌两首》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组歌。萧华词,由10个乐章组成。这两首歌词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准确生动的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巧渡金沙、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等历史画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老山界》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作者陆定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本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文章层次,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草》选自《人民文学》,作者王愿坚,现代文学家。全文以“草”为线索,按事情发展顺序描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草而发生中毒的险情,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知道后,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品尝毒草,并果断作出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表现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高尚人格。
5、《长征节选》选自电视文学剧本《长征》第二十四集,作者王朝柱,当代作家。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6、《诗人领袖》选自《诗刊》,原题为《诗人毛泽东》,作者任先青。
四.背诵内容
《七律 •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老山界》 陆定一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五、诗词理解
1)“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题目。
2) 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江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腾”突出了五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五岭的疾驰状态,衬托了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4)“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了泸定桥环境的险恶,战争的激烈,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六. 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
1) 口语交际中“开场白”“ 串联词”“ 结束语”的写法
开场白
1、内容要紧扣主题。
2、语言要亲切而富有激情。
3、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诗文、典故、相声、谜语、赞词……
4、主持人体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串联词
1、能紧扣节目内容,在相邻的两个节目之间起过渡作用。
2、语言要有散文诗般的清新和淡雅。
3、语言精练,不冗长。
4、生动风趣。
结束语
点题 祝愿 说再见 ;精彩节目 多人登场 高声朗诵
2)“青春第一步”主题班会的“开场白”和“结束”语示例
例一
开场白:
青春是一首悠扬的歌,我们用快乐谱写她;青春是一首奇丽的诗,我们用感动吟诵她;青春是一盏明亮的灯,我们用真诚点亮她。十四岁的我们宛若绽放的花朵,在阳光下展现我们的活力与激情!现在,就让我们开始本次班会,一起来感悟青春,迈出青春的第一步!
结束语:
有太多的足迹留在了我们人生的道路上,而迈向青春的第一步是如此坚定,因为那每一部都寄托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今天我们迈出了青春的第一步,因为我们想要追逐那发光的青春。明天我们要迈好青春的每一步,因为我们想成为被青春追逐的光点!本次班会到此结束!
例二
开场白
告别童年,那个如史如诗,亦梦亦幻的14岁已经向我们走来,从此生命开始精彩。怀着憧憬,踏着青春的脚步我们走到了这个班会。。
结尾:
14岁伴随着喜怒哀乐。14岁. 伴随着我们成长.14岁.迎来我们的青春.愿大家能在14岁体会着自己的成熟。自己的青涩。14岁犹如花儿迎着我们的成长。这次的班会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二单元
一、字音
贫瘠(jí) 募(mù)集 卫戍(shù)区 戊戌(wù xū)变法 凋(diāo)零
祈(qí)祷 捂(wǔ) 挟(xié)持 惩(chéng)罚 眷(juàn)恋
卓(zhuō)越 萌(méng)发 诬(wū)陷 月笼lŏng沙 寂寥(liáo)
造诣(yì) 倔(jué)强
二、成语
1)风烛残年:比喻老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风烛,风中燃烧着的蜡烛。
2)故弄玄虚: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3)得意门生:感到非常满意的学生。
4)据理力争:根据道理尽力争辩或争取。
5)无言以对: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话也回答不出来。
6)壁垒森严:古代军营四周的防御建筑;森严:整齐,严肃。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7)安居乐业: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8)镜花水月: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9)灰飞烟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10)民怨沸腾:人民的怨恨达到极点,就像水沸腾了一样.
11)无与伦比: 伦比:类比,匹敌。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三、课文知识
1、《枣核》选自《美国点滴》,作者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本文通过一位“旧时同窗”,现在的“美籍华人”异常想念旧时院里子的枣树,想在后花园试种几棵的叙写,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赞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枣核是全文的线索,思恋故土,思恋祖国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2、《最后一课》体裁小说,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始终眷恋着祖国》节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4、《春望》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该诗表现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情。
5、《泊秦淮》选自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诗人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所作的流行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选自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该诗表现诗人雨夜追忆往昔军旅生涯,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也饱含了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7、《过零丁洋》选自《文山集》,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大臣、文学家。诗人将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定决心。
8、《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杂下》。《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善辩和对祖国的热爱。
9、《革命诗二首》选自《革命烈士诗抄》。《把牢底坐穿》作者何敬平。《花》作者白深富。
四.背诵内容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五、古文、诗词理解
《春望》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1、“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2、“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3、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得。
4、“搔”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泊秦淮》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1、 首句写景。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 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
3、 后两句以形象化的议论,运用曲笔,讽刺了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4、 “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欲望。
1、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但是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2、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1、 “干戈寥落”包含了诗人很多的辛酸和遗憾。
2、颔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3、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 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晏子使楚》
(一)字词解释
1、晏子将使楚 使:出使
2、谓左右曰谓……曰:对……说 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3、习辞者 习:熟练辞:言辞
4、今方来 方:将要
5、何坐 坐:犯罪
6、坐盗 盗:偷窃
7、吏二缚一人诣王缚:捆绑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8、齐人固善盗乎固:本来
9、叶徒相似 徒:只
10、其实味不同实:果实
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莫非
12、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才德极高的人
13、寡人反取病焉病:辱
14、晏子避席对曰 避席:离开座位
(二)译文
晏子将要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左右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言辞的人,现在他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的人说:“等他来时,我们请求捆绑一个人,从大王的面前走过。大王问:‘干什么的?’我们说:‘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说:‘犯盗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赐晏子饮酒,饮酒正兴浓时,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说:“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说:“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生来是善于偷盗的吗?”曼子离开坐席回答说:“我听说,桔树生长在淮南就结桔子,生长在淮北就结出枳,叶子仅仅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啊。现在这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盗窃?”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与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三)内容理解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
2、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3、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4、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
5、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晏子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6、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目的是什么?
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楚王“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齐人故善盗乎?)的羞辱。
7、你喜欢晏子这个人物吗?为什么?
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勇敢的外交家、不畏强暴、讲话幽默生动、聪明的政治家、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六、专题 长城
1、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长城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长城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辽宁等八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长城长约13300公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2、谚语、歇后语、成语:(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不到长城非好汉。(3)万里长城(原指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后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或军队,也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或界限)
3、楹联:(1)玉门关联:无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
(2)嘉峪关联:二崤虎口夸天险,九折羊肠确地难。
4、诗:
A咏史诗•长城 唐__胡曾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B长城 【唐】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C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5、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定城砖的传说》等
一些问题
1、《长城万里行》的作者刘雨田为什么说长城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
【答案】因为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肉的结晶和智慧的结晶,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作者经过长城万里行,亲身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修造长城的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度的智慧,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勇敢、智慧和力量有更深的认识;作者经过长城万里行,还收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人文资料,增加了自己的文化底蕴。总之,长城这部教科书教人怎样做人,怎样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
2、翦伯赞在《赵长城(节选)》中说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认为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
【答案】秦始皇从统一后的中国的人力物力造长城,却引起民怨沸腾,赵武灵王以一个小国的力量完成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挨骂。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归人民群众。
3、《万里长城断想》一文中,吴祖光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他列举了秦始皇的哪些暴政?你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答案】作者对秦始皇持批判态度。冀求长生不老,万世一系,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岭,北筑长城。
秦始皇有功也有过:秦始皇统一中国,有历史功绩,修建长城,也确实起到保护人民免受匈奴侵扰的作用,但他的筑长城的主观意图是保住自己的基业,而且他大兴土木,修造长城、阿旁宫等等,严刑苛法、租役繁重,使广大人民痛苦不堪,这种暴政是应该否认的。
4、吴祖光认为长城里面有人,有着令人永远难忘的人的活动,“她使你深思,给你启发”,请说说长城能给人们哪些启发,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答案】例如:长城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造成的,奇迹是人民创造的,又如可以使人想到秦始皇的暴政不得人心,再如人民有建造长城的伟大力量,也有推翻暴政的巨大力量,等等。
5、《长城与都江堰(节选)》的作者余秋雨认为都江堰比长城伟大,事实上都江堰确实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结合本文内容及所学地理知识,列举你对这一伟大工程的了解。(诸如修建人、修建时间、工程类别、规模、作用等等,不少于三点)
【答案】有关知识:(1)战国时期(公元三世纪)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2)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3)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4)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6、《长城与都江堰(节选)》中说:“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请你谈谈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答案】在作者眼里,长城犹如古代的一个巨大的雕塑,没有太大的现实用途,只是那个年代的见证,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明;而都江堰却孕育了千年的文明,是灵动的文明,它造就了一个天府之国,它庇护、濡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如文中提到的刘备、陆游、李白等,他们都是受到都江堰的濡养,在四川作过贡献的历史名人。(仅供参考)
7、有人说,长城是封建统治的象征,是闭关自守的象征。你的看法如何?
【答案】不同意这种观点。长城固然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惊人毅力的结晶。当然当时主要是为了国防的需要,但在和平年代,它也是中华民族与外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古代有“丝绸之路”之称就是明证。说“长城是封建统治的象征,是闭关自守的象征”带有很大片面性,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8、《万里长城断想》的作者吴祖光认为,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阐述一下。
【答案】不同意,文中的实用价值只是指战争中的防御功能。今天还有旅游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建筑技术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等。(长城文化内涵丰富深刻,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9、《长城与都江堰(节选)》的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你认为这个评价公正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要有创新的表达)
【答案】认为评价公正或不公正均可,但须阐述理由:认为长城与都江堰各有各的价值与用途,并言之有据,可视为创新表达。
10、有这样的一则消息:
“万里长城上了2004年度全球最濒危遗址名单,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长城,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毁坏,很多地段的长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自然毁坏和人为毁坏,使长城目前正受着双重煎熬,长城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请你为保护长城提几点建议或保护措施。
【答案】①改善土质,碱性的浸透,造成靠近地面部分的城墙出现逐层剥落的现象。②设立专项保护长城的法律。③提高人们保护民族图腾的意识。(合理即可)
11、有人认为,在古代,花费这么多时间、人力物力造长城,只是为了防御来犯之敌,是不值得的,还不如多造些进攻性武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同意:“进攻性武器”在秦朝是指骑射,在明朝是指骑射和各种火器(包括大炮和战船)。假如这样做了,我国的历史将重写。不仅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无法打到中原,而且我国版图将扩展数倍。
不同意:判断事物的价值,要看是否对人民有利,长城居高临下,据险构筑,易守难攻,确实起到了对人民保护的作用,使人民免受匈奴的侵扰,它的军事功能是防御性的,与进攻性的同样重要。
12、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传说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人民群众具有反抗暴政的强烈愿望。
13、古老的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的现代社会,你认为古老的万里长城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谈谈你的看法。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智慧和血汗结晶,是祖先遗留给我们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人类文明的骄傲。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昭示人们,继往开来,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艰苦勤奋、坚韧刚毅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共同努力,奋发图强,去筑成中国“新的长城”,再创中华辉煌。

字数不够,地址在这里,希望对你有帮助...
http://wenku.baidu.com/view/cdb31f697e21af45b307a8f0.html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8
第一单元
1、《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长征组歌两首》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组歌。萧华词,由10个乐章组成。这两首歌词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准确生动的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巧渡金沙、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等历史画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老山界》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作者陆定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本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文章层次,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草》选自《人民文学》,作者王愿坚,现代文学家。全文以“草”为线索,按事情发展顺序描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草而发生中毒的险情,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知道后,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品尝毒草,并果断作出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表现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高尚人格。

5、《长征节选》选自电视文学剧本《长征》第二十四集,作者王朝柱,当代作家。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6、《诗人领袖》选自《诗刊》,原题为《诗人毛泽东》,作者任先青。

第二单元
1、《枣核》选自《美国点滴》,作者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本文通过一位“旧时同窗”,现在的“美籍华人”异常想念旧时院里子的枣树,想在后花园试种几棵的叙写,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赞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枣核是全文的线索,思恋故土,思恋祖国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2、《最后一课》体裁小说,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始终眷恋着祖国》节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4、《春望》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该诗表现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情。

5、《泊秦淮》选自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诗人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所作的流行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选自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该诗表现诗人雨夜追忆往昔军旅生涯,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也饱含了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7、《过零丁洋》选自《文山集》,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大臣、文学家。诗人将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定决心。

8、《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杂下》。《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善辩和对祖国的热爱。

9、《革命诗二首》选自《革命烈士诗抄》。《把牢底坐穿》作者何敬平。《花》作者白深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重点 《春望》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得。
《泊秦淮》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 后两句以形象化的议论,运用曲笔,讽刺了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晏子使楚》

(一)字词解释

1、晏子将使楚 使:出使
2、谓左右曰谓 ……曰:对……说 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3、习辞者 习:熟练 辞:言辞
4、今方来 方:将要 何坐 坐:犯罪

第三单元

1、《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扬州人。其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本文记叙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2、《甜甜的泥土》作者黄飞,其体裁是一篇小小说。小小说的特点是:(1)立意新奇;(2)结构严谨;(3)结尾惊奇。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3、《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等。

4、《我的母亲》选自《经历》,作者邹韬奋,名恩润,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本文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达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5、《父母的心》选自《川端康成作品集》,作者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曾任日本笔会会长,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选自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作者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作品有《王子安集》。《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作者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重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1、“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2、颈联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3、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己亥杂诗》

1、“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2、一、二两句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2、三、四两句运用新奇的比喻,诗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的追求。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第四单元
1、《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本文按浏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本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美妙的月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宁静清滢、离尘脱俗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3、《阿里山纪行》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吴功正,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浏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4、《美丽的西双版纳》选自《大自然探索》,作者李舵。作者按总分结构展开描绘,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5、《蓝蓝的威尼斯》节选自《光明日报》,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介绍了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赞颂了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的友谊。
6、《望岳》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甫。《钱塘湖春行》选自朱金城《白居易笺校》,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登飞来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封荆国公,世称荆公,谥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重点 《望岳》以“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的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1、 首联写出了远望中的泰山的山势。
2、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3、 颈联写凝望之景。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4、 “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 首句点明春游的地点,次句写诗人了望湖面。
2、 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感受。
3、 “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4、“渐欲”野花渐开渐多,“没马蹄”点出草浅。
5、“行不足”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登飞来峰》抒写自己在山上最高层时心中的感受。
1、 “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 “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 “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小石潭记》文中以“石”为线索,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自然而然,由近到远,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1、《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修辞:比喻。作用: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特点:皎洁、澄清、透明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同时也流露出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作品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充满了革命的理想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的格调(受冬妮娅和朱赫来的影响)。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英雄,他身上表现了这样的人格特征: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
2.保尔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保尔精神的核心是个体生命无私地奉献于社会,他将个人的命运与激流勇进的事业相结合,理想和信仰是保尔精神的根本。
第五单元
1、《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家。全文采用由总到分的顺序,分说部分则采用先主后次,从局部到细部的顺序。文章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劳动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能力,其体裁为说明文。
2、《都市精灵》选自《随笔》,作者舒乙,当代作家,本文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不见的现实状况,提出都市中人应当与鱼、鸟、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
3、《幽径悲剧》选自《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学者、作家。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4、《明天不封阳台》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杜卫东。本文叙说了“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提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5、《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作者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本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利和义的关系。
四、背诵内容
《治水必躬亲》钱泳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第六单元

1、《从小就要爱科学》作者苏步青,著名数学家。本文是为《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写的序言。本文说明了科技知识的重大意义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高度评价了《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的特点和价值,勉励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为伟大祖国作出应有贡献。
2、《在太空中理家》选自《太空漂流记》,作者杰瑞·M·利宁杰,美国宇航员。本文记叙了在太空中生活的情况,解说了太空生活不同于地面生活的原因,表现了“在前线的冒险者”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3、《奇妙的克隆》选自《中学生科技》,作者谈家桢,遗传学家。本文向读者介绍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同时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科学的发展。文学用了四个小标题,首先说明了克隆的含义,接着介绍了克隆的实验、克隆的发展,最后介绍克隆技术对人类的造福及对克隆的思考。
4、《送你一束转基因花》选自《大自然探索》,作者小样。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指出了新型生物技术对于花卉育种的意义,说明了转基因花的科学含义和优良特性,展示了转基因花在商机和美化世界方面光明前景。
5、《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歌集注》,作者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别云间》选自《夏完淳集》,作者夏完淳,字存古,松江华亭人。云间,松江的古称。

重点 《雁门太守行》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2、首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
3、 三、四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4、 五、六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5、 七、八两句运用典故称颂了天子和将士。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作首联叙事。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1-10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一)
一课文知识
1、《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
2、《长征组歌两首》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组歌。萧华词,由10个乐章组成。
3、《老山界》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4、《草》选自《人民文学》,作者王愿坚,现代文学家。
5、《长征节选》选自电视文学剧本《长征》第二十四集,作者王朝柱,当代作家。
6、《诗人领袖》选自《诗刊》,原题为《诗人毛泽东》,作者任先青。

四.背诵内容

《七律 · 长征》毛泽东
五、诗词理解
1)“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题目。
2) 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江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腾”突出了五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五岭的疾驰状态,衬托了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4)“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了泸定桥环境的险恶,战争的激烈,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六. 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

1) 口语交际中“开场白”“ 串联词”“ 结束语”的写法

开场白
1、内容要紧扣主题。
2、语言要亲切而富有激情。
3、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诗文、典故、相声、谜语、赞词……
4、主持人体态大方,声调抑扬顿挫,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染力。
串联词
1、能紧扣节目内容,在相邻的两个节目之间起过渡作用。
2、语言要有散文诗般的清新和淡雅。
3、语言精练,不冗长。
4、生动风趣。
结束语
点题 祝愿 说再见 ;精彩节目 多人登场 高声朗诵

2)“青春第一步”主题班会的“开场白”和“结束”语示例

例一

开场白:

青春是一首悠扬的歌,我们用快乐谱写她;青春是一首奇丽的诗,我们用感动吟诵她;青春是一盏明亮的灯,我们用真诚点亮她。十四岁的我们宛若绽放的花朵,在阳光下展现我们的活力与激情!现在,就让我们开始本次班会,一起来感悟青春,迈出青春的第一步!

结束语:

有太多的足迹留在了我们人生的道路上,而迈向青春的第一步是如此坚定,因为那每一部都寄托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今天我们迈出了青春的第一步,因为我们想要追逐那发光的青春。明天我们要迈好青春的每一步,因为我们想成为被青春追逐的光点!本次班会到此结束!

例二

开场白

告别童年,那个如史如诗,亦梦亦幻的14岁已经向我们走来,从此生命开始精彩。怀着憧憬,踏着青春的脚步我们走到了这个班会。。
结尾:
14岁伴随着喜怒哀乐。14岁. 伴随着我们成长.14岁.迎来我们的青春.愿大家能在14岁体会着自己的成熟。自己的青涩。14岁犹如花儿迎着我们的成长。这次的班会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二单元长城文言文故事等掌握
第三单元古诗文文言文等掌握,背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二)
第四单元保尔,字词古诗等掌握

第五单元字词等
第六单元
一、字音掌握
二、成语
1)娴熟深谙:2)脍炙人口:3)责无旁贷:4)如火如荼:、5)碌碌无为:6)受益匪浅:7)高歌猛进:8)令人作呕: 9)无暇顾及:10)相安无事:11)紧方面。
要关头:12)难能可贵:13)悲喜交集:14)梦寐以求:15)良师益友:16)责无旁贷:
三、课文知识
1、《从小就要爱科学》作者苏步青,著名数学家。本文是为《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写的序言。
2、《在太空中理家》选自《太空漂流记》,作者杰瑞·M·利宁杰,美国宇航员。
3、《奇妙的克隆》选自《中学生科技》,作者谈家桢,遗传学家。
四。古文、古诗词理解
《雁门太守行》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第4个回答  2011-01-12
莫名其妙. 把这发给我干嘛. 到QQ上来问.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