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贬谪诗的特点

如题所述

贬谪”,在唐代乃至整个古代,是大多数文士无法回避的一种命运,一段必然经受的人生历程。文士要参政,要进入仕途,就必然有升迁与贬谪。凡是进入过仕途、在官场上摸爬滚打过的唐代文士,几乎都经历过或重或轻、或远或近、或长或短的贬谪。贬谪既是诗人普遍经历过的一种刻骨铭心的人生境遇,“发乎情”的诗歌,就必然与贬谪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不同的人格个性,面对生命的沉沦,所表现的抗争精神又不一样。刘禹锡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
刘禹锡在巴山楚水凄凉地被弃置了23年之久,却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上赢得了“诗豪”的美誉,贬谪于他反倒成了一桩幸事。“故志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瞠视。”(《砥石赋》)借赞美经过砥砺重为利刃的佩刀,表达他百折不挠的劲节和待时而起的雄心。“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鞕长句》)借咏赞竹鞕表达自己坚贞、正直的耿介个性,寄托重返长安的迫切愿望。“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学阮公体三首》其一)、“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其二)的坚强不屈;“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的通脱自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九首》其八)、“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盼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 , 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的圆融豁达 ,无不表现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诗人在贬谪生活中更多的学习了屈原“苏世独立” 、“横而不流”、“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刚强精神,有的是和屈原一样的对美好理想的执着与坚守,摒弃的是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的是在专制政治压抑下自我意识的日渐觉醒和在历史残暴中自我保存能力的日趋增强,放弃的是像屈原一样执著于现实 , 在剧烈的情感波涛中苦苦挣扎的倔强。正因为如此 , 刘禹锡也才终于没有像屈原那样以身殉国、以死殉志 , 而是顽强地活着,斗争着,精神境界也因此变得更加得辽阔。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涵。再如他那首有名的《凉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极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最为人称道的事咏史怀古的诗作。这些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情,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的沧桑感,隽永感,在中唐诗坛胜境独标。如《西塞山怀古》、《荆州道怀古》、《姑苏台》等作品,无不沉着痛快,雄浑老苍。就中尤以《西塞山怀古》为著,诗咏晋事,而饱含现实意味,“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薛雪《一瓢诗话》),充溢着一种悲凉而不衰竭、沉重而不失坚韧的的精神气脉,以及纵横千古、涵盖一切的气象,读来令人感慨遥深。

禹锡正道直行,“忧国不谋身”,但却大半生“落魄不自聊”,偃蹇寡和,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便自然流露深沉的悲伤意绪和强烈的孤愤情怀。同时,他又能不沉溺于困厄的泥潭,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豁达乐观的情怀,豪劲坚忍的气质,通脱圆融的态度,超然自适的心灵,来面对多舛的命运,克服忧患,自我拯救,从而看到了生命中更多的美丽,开创了贬谪诗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刘禹锡这一诗歌风貌的底蕴,正是一种源于苦难现实并对现实苦难有所超越的精神,它体现了诗人对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生命力的坚韧不屈,从而也展现了历史重压下人性的顽强。

总之,刘禹锡在生命最低谷的时刻,其诗没有故作哀愁的无病呻吟,也没有因为不得志而郁郁寡欢,有的是巨大人生感恨形成的刻骨凄怆,憔悴的容颜、销魂的别恨、遥无际涯的愁思、肝肠寸断的哀怨,印证的是贬谪诗人的人生苦难,可是刘禹锡却显示出这群诗人中少数的豪气,为贬谪诗创造出了另一种气象。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c4a37c0100bgjv.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刘禹锡独创豪迈劲健贬谪文化

  刘禹锡(772-842)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在中国贬官历史名册上可谓赫赫有名,一是刘禹锡一生遭贬次数最多,在地方任职时间最长。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因写《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才结束。从时间上看,刘禹锡刷新了中国古代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二是刘禹锡开创了中国贬谪文化的新局面。从为官风格、文学创作、人生态度各方面来看,刘禹锡创造了中国迁谪文化豪迈劲健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过去忧愁怨愤的局面,开辟了迁谪诗歌写作的新路径。

  从为官风格上看,刘禹锡一是傲岸不屈、顽强斗争。刘禹锡十年谪居朗州被召回长安,在游玄都观时写下“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挑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人用桃花比喻朝中新得势力的权贵,用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奔走权门之徒。刘禹锡以此诗表现了他的傲岸不屈与顽强斗争,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又使他获罪贬去连州。十四年后刘禹锡重游玄都临其境。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不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是不可能置自己被贬的痛苦于度外而深深爱赏异乡风情的。

  同是豪放,李白的豪放多是疏狂和浪漫,而刘禹锡的豪放则是理性和严缜,经得起哲理和生活的同时考问。如刘禹锡刚遭贬谪,就在《桃源行》中借渔人的形象揭示了“桃花溪满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的污浊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尖锐矛盾,否定了桃花源避世、遁世的文化传统。刘禹锡亢奋而不狂躁,悲愤而不沉沦,洒脱而不放浪,执着而不拘泥,是离现实人生最近的诗人。刘禹锡人生态度最少偏执,既不高蹈出尘,又不哀伤消沉;既保持积极进取的锐气,又保持着相对开朗豁达的心态。

  禹锡正道直行,“忧国不谋身”,但却大半生“落魄不自聊”,偃蹇寡和,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便自然流露深沉的悲伤意绪和强烈的孤愤情怀。同时,他又能不沉溺于困厄的泥潭,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豁达乐观的情怀,豪劲坚忍的气质,通脱圆融的态度,超然自适的心灵,来面对多舛的命运,克服忧患,自我拯救,从而看到了生命中更多的美丽,开创了贬谪诗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刘禹锡这一诗歌风貌的底蕴,正是一种源于苦难现实并对现实苦难有所超越的精神,它体现了诗人对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生命力的坚韧不屈,从而也展现了历史重压下人性的顽强。

参考资料:http://www.qyrb.com/epaper/content/20100517/ArticelB4006FM.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1-10
最大的特点是不屈不挠,永远不服输,比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到现在读起来还非常给力。
第3个回答  2011-01-10
一般都是描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