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题所述

一、教师要有品德意识

学生有着非同寻常的创造力,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压抑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那么,怎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品德教学的开展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还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切忌把学生往教师的思维定势上引,而应该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向更远更广的天地。有品德意识的教师,才能想出更好更适合学生的组织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一连串品德思维的启发和形象思维表现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二、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品德意识

1.绘画课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拓。

“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的内容中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品德意识。

2.手工制作、工艺设计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拓。

手工制作、工艺设计的美术课,学生不仅要有绘画基础,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个善于挖掘美的大脑,一双善于创造美的手,可以让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要注意的是,手工制作、工艺设计都是以市场上各种纸张和橡皮泥(黏土)为教材内容,教师不要仅局限于教材,还可让学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废品,变废为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既可节约财力,也使学生在“捡垃圾”的过程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只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开拓思维,就能变废为宝。所以说,变废为宝的过程,也是智力发展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手工课在课余的延伸。

3.结合学法指导,开拓学生思维,渗透思品教育。

《美术教学大纲》提出美术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激发爱国热情。那么,如何在美术课中渗透思品教育呢?这同样与开拓学生思维分不开。美术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的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品德素材,将品德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1)以史激情。美术教材中有很多能体现爱国思想的教材,教师可结合教材,适当介绍一些英雄事迹,让学生得到思想教育。如在教《走进美术》时,让学生欣赏油画《开国大典》,使他们了解战争时期的重重困难和新中国成立的不易,学习伟人们的英雄精神。(2)以美激情。像在《让世界更美好》一课中,通过欣赏各种的公益海报,使学生形成关注人类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让学生懂得一颗善良的心有多美;在《寻访古名居》这课中,让学生欣赏和了解中国古名居的建筑模式,外观造型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

4.改革评价方法。

美术作业评价本来就渗透了许多的人为因素,为改变这种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改革评价方法,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美术作业原本就浸透了学生的各种情感,有些想象和抽象的作业可能画面效果不是很好,这或许是受学生构图能力的局限,或是因为某些个性因素的使然。此时,教师必须用学生的眼光,才能够理解、尊重学生,在看似幼稚杂乱的图形和线条中发现他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耐心的运用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与学生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学生也会更好的改正一些错误,因为他感到教师是帮助他和尊重欣赏他的。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抛开拘泥于一格的教法,挖掘品德素材、开拓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品德、审美、造型、创造等各方面素质都得以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