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生家庭?

如题所述

说到原生家庭,我们已经再熟悉不过了,网上对它的解释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从小到大与家人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家庭环境。

那么,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本应是心中最值得怀念,最温暖的一处港湾,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排斥甚至是痛斥自己的原生家庭呢?小编以为,是我们飞速发展的生活以及我们越来越普及的教育,使得我们的有些思想观念越来越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所冲突,当陈旧的,并不适应于新时代的观念禁锢,胁迫到了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就会本能地对这样的事情感到厌恶,尤其是当原生家庭的观念带着“亲情”这张挡箭牌的时候。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原生家庭给她太多负面影响,攒好的勇气瞬间就被现实击溃,她分明理智又清醒,她抑制不住猜忌怀疑,她骨子里都溢着悲观。或许,负面情绪影响会伴随着他们一辈子,他们没法自信,又有时自负,以至于一点流言蜚语的不信任就能把他们刚捡起来的骄傲粉碎,可能那并够不叫做骄傲。他们不管得了什么表扬都会觉得受之有愧,自己不配。”从字里行间我们足可以看出来,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会产生的巨大的思想影响。

2009年,上海某大学曾经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女研究生宿舍自缢事件。2009年11月26日早晨,女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里,用枕巾和毛巾绑在一起,一头挂在水龙头上,另一头套在自己的脖子上,结束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洗手台离地不足一米,只要有一丝丝生存的欲望,她可以随时站起来重回生门。但杨元元没有,她异常决绝地要与这个世界告别。

这是一桩旧案,事发时距离杨元元踏入校门不足70天。扑朔迷离的自杀原因曾引起热议,到底是谁把她逼到这一步?时隔多年,答案依旧触目心惊。

宜昌女孩杨元元的前半生,有人用了16个字概括:“幼年丧父,家境贫困,母亲陪读,居无定所。”也有人总结:“这是一个被母亲剪断翅膀的女孩的一生。”高考填志愿时,喜欢法律的杨元元想报考大连海事大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母亲望瑞玲坚决地拒绝了,理由是“路途远,花费太高”,逼着她选择了离家比较近的武汉大学。

杨元元读到大三,望瑞玲住进了她的寝室。理由是厂区宿舍楼搬迁,很多人花了3.5万元搬进了新房,望瑞玲一方面觉得太贵,一方面又不愿意住荒凉破旧的老房子。于是,在不足一米二的宿舍单人床上,母女俩躺在一起睡了整整两年。大学毕业后,杨元元曾经有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她考上了小城里的公务员。但母亲望瑞玲不准她去,因为“高才生去小县城太丢脸,又挣不到钱”。就这样,杨元元再一次地顺从了母亲的话。在杨元元工作了8年之后,望瑞玲又想让她考上海的大学,理由是她曾在上海打过工,很喜欢这个五光十色的大城市。所以她规定女儿:“弟弟上北京去,你就去上海。”

成功地被上海海事大学录取后,杨元元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了。当时弟弟在北京读博士,曾经明确地提出过要把母亲接走,但望瑞玲拒绝了,她说自己想和女儿生活在一起。于是新生入学,望瑞玲再一次住进了杨元元的寝室。杨元元的室友们纷纷受不了,一个个申请转宿或者直接搬走了。学校知道后,要求望瑞玲尽快搬离,还为母女俩联系了一间月租450元的房子。当时望瑞玲的退休金已经涨到了900多元,杨元元每个月也拿着300多元的补助,按理来说,这些钱用来付房租已是绰绰有余了,但这些望瑞玲都不满意。

在这样不断地一轮轮重压之下,杨元元终于崩溃了,在一个寻常的早上,她下定决心,选择了离开。杨元元的好友曾无比痛心地说:“我一直难以想象,这30多年,她是怎样过的。“母亲时刻不离左右,没有私人空间,没有自己的个人时间,没有自身情感的小小角落。母亲,似乎已经成为她今生今世无法摆脱的另一半。所以她无法寻找另一半,也无法开始恋爱。她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并不年迈也无疾病的妈妈,也始终活在她的监管和控制之下。望瑞玲像一根藤曼,紧紧地缠绕在女儿身上,直至女儿死于她的病态寄生。

这就是原生家庭所带给杨元元的一个逃不脱的“阴影”,杨元元活在阴影里,最终选择了放弃挣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