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海洋经济迎来“第二春”】 人生第二春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23
  十二五”开局之初,政策利好,汕头港迎来发展良机。   这一年的5月,国务院批复汕头经济特区的范围从原来的汕头市区扩展到汕头全市,覆盖了汕头市域的“六区一县”。媒体界普遍认为,此举不仅为汕头特区赢得了更广的发展空间,也同时为汕头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维与血液。
  同年的11月,国家政策再次对汕头给力,《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作为以“港口立市”的汕头而言,再次迎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按照规划,为了配合全省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发展,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就广东省航运业的发展提出了提出了“一核两翼”的战略布局,位居粤东的汕头占居其中“一翼”,担负着对接海西经济圈“东翼”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的重任。这意味着,和未来的广东一样,汕头将从“陆地”走向“海洋”。
  业界人士认为,对比首轮“特区范围扩展”的政策利好,这一轮的海洋经济战略宏图,无疑成为汕头特区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港口资源丰富 助推海洋经济提速
  汕头海洋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得益于该区域丰富的港口资源。
  据了解,汕头建立经济特区30年来,港口建设蓬勃发展,得益于天然的地理条件。多年来,汕头新建码头泊位60多个,其中1~5万吨级泊位码头18个,3000~5000吨级泊位码头23个。至2009年全市港口通过能力达到3244万吨,比改革开放前(只有3个中级泊位)增长20倍。而港口作业区,由改革开放前只有老港区增加了石港区、马山港区、珠池港区、广澳港区和海门港区。
  多年的改革开放同时也促进了汕头港的生产发展,其港口吞吐量不断刷新记录。1982年汕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突破200万吨大关,2006年突破2000万吨大关。2011年汕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005万吨,比增14%;完成集装箱110万标箱,比增17%,进入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00强。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两项指标的增幅,均分别高于当时全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平均数的4.5和19.3个百分点。
  目前,汕头港已发展成为我国沿海25个枢纽港之一,开港至今已与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的289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并拥有7条国际班轮航线。国内方面,汕头港集装箱航线可以直达上海、青岛、天津、大连、台湾等26个港口。
  由于特殊的港口资源优势,汕头的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汕头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2.5%,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临海工业、海洋渔业等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248.28亿元,同比增长27.3%,是“十五”期末的1.7倍,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0%,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30.8:32.5:36.7。与此同时,汕头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亦呈现良好态势,港口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7.5亿元,与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268个港口建立了海上经贸航运关系。到2010年,港口泊位数达到8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有18个;货物吞吐量3509万吨,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十一五”年均增长15.2%;集装箱吞吐量93.5万TEU,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54%,“十一五”年均增长20.7%。2010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76亿元,水产品总产量39.9万吨,水产品出口量9万吨,出口额5.33亿美元。
  港口建设 推动城市海洋经济稳步向前
  作为一个依靠海运贸易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汕头市的港口建设与城市发展成为一种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港口与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可谓“一损俱损,一荣共荣”。
  汕头濒临南海,内陆江河密布,沿海港湾众多,拥有海岸线长达289公里,占潮汕三市海岸线总长的四分之三,适宜建港的自然水深岸线28公里,可建5~30万吨级码头泊位50多个。汕头市有关规划显示,预计至2020年,汕头市将把汕头港打造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年通过能力达1亿吨的大港,充分发挥港口资源集聚优势,为城市海洋经济深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作为港口建设的同步内容,汕头还将强化汕头港作为枢纽港的功能地位,充分调整港区产业结构,搞好区域经济协作,改善大通关环境,建设大型码头泊位,巩固和发展本地航运业,增强水运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粤东、赣南、闽西的经济腹地;积极把汕头港融入“海西”经济,先行先试,与粤东、赣南、闽西等地开展交通运输协作,充分宣传汕头通关环境及港口发展潜力,吸引上述地区货物从汕头港进出口;进一步改善汕头港大通关环境,改观海关、检查、检疫等一站式服务,促进港口物流大进大出,快进快出。
  汕头市政府有关部门表示,依托大手笔的港口建设,到2015年,汕头市的海济经济总量将显著提高,海洋生产总值将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53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进一步提高,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海洋经济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初步建成环汕头湾海洋经济核心区、南澳实验县、南澎列岛海洋生态保护示范区、北部现代海洋渔业优化带、东部滨海新城拓展带、南部临海工业集聚带等六大功能区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相对集中、功能清晰、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空间格局,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培育5家以上的海洋高科技企业,形成一批海洋技术专利和自主知识品牌,初步建成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海量比2010年减少近10%,主要河口、港湾、滨海旅游区等重要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沿海地区和主要大岛的防灾减灾体系有效建成;海洋综合管理显著优化,逐步理顺海洋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出台一批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海洋监测、监视网络,初步实现海洋管理和公益业务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据介绍,到2015年,汕头市将初步建成海洋强市,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强市。
  
  政策给力 海洋经济迎来发展黄金期
  海洋国家战略的出台,一方面给汕头海洋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推动着汕头地方海洋战略布局的启动。
  汕头市交通运输局表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不仅让汕头得到了机遇,也让汕头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在承接《规划》带来的利好之余,汕头“变本加厉”,依托自身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按照“以海引陆、以陆促海、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打造环汕头湾海洋经济核心区,做强东海岸新城拓展带、南部沿海产业带和海岛开发保护带为着力点,重点培育广澳、海门、后宅、青澳四个海洋经济发展节点,制定形成了“一核、三带、四节点”的“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格局。
  据介绍,《规划》中的“一核”是指包括金平、龙湖、濠江、潮阳四区环汕头湾的海域及依托陆域,是汕头经济发展基础最完善、海陆经济发展最协调的区域,承载着城市功能重塑和品质提升的重任,是汕头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对汕头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该区域将重点发展北部海洋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海洋高技术产业、海洋金融商务和海洋科技研发;规划建设南部海洋湿地公园,推进发展高端滨海旅游,培育发展海洋职业教育、海洋会展业、现代物流业;西部牛田洋则重点发展海洋科技教育产业,打造粤东海洋教育中心等。
  “三带”是指做强东海岸新城拓展带、南部沿海产业带和海岛开发保护带。“三带”的开发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海洋经济总体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重点培育的广澳、海门、后宅、青澳四个海洋经济发展节点,是推动港口、产业和城镇联动开发,提升汕头沿海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点。
  此外,汕头市还就提升发展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现代海洋渔业、临海工业在内的传统优势海洋产业,以及扶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等现代海洋产业进行了详细规划,并分别就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完善涉海基础设施、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科学开发海域资源、建设南澳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县、推进海洋区域合作等规划内容进行了科学的细划。
  有业界人士表示,汕头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宏篇巨制,不仅是汕头海洋经济今后10年的发展纲领,更是《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有益补充,《规划》对推动粤东、粤西乃至整个广东的海洋经济发展也同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