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祭文格式

如题所述

1. 古代祭文的格式是什么

古代祭文格式,范例 古代的祭文相对于现在的祭文格式要求比较固定,严谨。

其用词、文风都具有韵味和深情在文章里突显,比较简短,但是深刻。在下面介绍下古代祭文的格式: (1)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用“维”字开头。

“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别无意义,但也有很多祭文,开头不用“维”,用“是日也”或“刻下”把年月日都省去了。 (2)“维”字后即写祭奠的时间及祭谁,谁来祭。

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 (3)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言语必须精练,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沉痛之情。

一般祭文,切记文字过长,拖泥带水。 (4)一般祭文,须押韵,可一韵到底,也可变韵——押两个以上,祭文押韵,一则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二则韵脚的声音可以烘托气愤,帮助感情表达;三则祭文多用响度低之韵,适于表达悲哀忧伤之情。

(结尾),祭文用“尚飨”结尾。“尚”是希望之意,“飨”是设牲醴以品尝之意。

古代祭文范例 在通用的格式上,因逝者和写者的身份关系不同,祭文格式也会有部分的差异,下面列举些各个情况的祭文范例。 通用男祭文 维公元*年岁次**某月某日,某某等谨以刚鬣牲醴之仪致祭于 *公**先生之灵前曰: 嗟呼,天之生人兮,厥赋维同,良之秉彝兮,独厚我公。

雍容足式兮,德望何崇。优游自适兮,突尔潜踪。

怅望不见兮,杳杳音容。只鸡斗酒兮,仪愧不丰。

冀公陟降兮,鉴我微衷!伏维尚飨! 女通用祭文 维公元*年,岁次**,某某等谨以清酌庶馐之仪,致祭于 ***母太夫人之灵位前曰: 嗟乎!夫人之德,钟郝流芳。夫人之誉,彤菅休杨。

早为人妇,相夫有光。及为人母,教子有方。

待人以慈,内外皆康。持家以俭,巨细咸藏。

岂期大数,遽梦黄梁。幽冥永隔,实为可伤。

忝叨眷属,闻讣彷徨。爰具牲醴,奠祭于堂。

仰祈灵贶,是格是尝。伏维尚飨! 长辈男祭文 维公元*年岁次***月*日某等谨以清酌庶馐致祭于 *公**行*老大人之灵席前曰: 呜呼,观造物之生人兮,赋七尺之昂藏,数修短其有定兮,虽百年如梦黄梁。

惟典型之尚在兮,流千载之芬芳。俄骑箕而仙逝兮,共怅少微之掩芒。

灵引忝叨于末谊兮,能不恻然而悲伤。惟我老大人年高而德昭兮,有令名更有令望。

自少多才而多艺兮,由资禀之纯良。幸得天之独厚兮,优游自适而健康。

养性情于恬淡兮,看破世态之炎凉。敦孝友而重信义兮,知持身之有方。

睦宗族而邻里兮,播德泽于故乡。杖履逍遥兮,乐岁月之舒长。

义方传家兮,卜厥后之克昌。进奉甘旨承欢无间兮,庆逢吉而永获康强。

晨昏定省有子修职兮,宜椿伶之日增无疆,胡天不仁兮,老成云亡。山颓木坏兮,郗觑彷徨。

瞻灵帏而兴嗟兮,思道范之难忘。德徽终古其不朽兮,九泉含笑而犹有余光。

悲风急兮惨夕阳,冷露团兮逼秋霜,望玉京兮苍茫,寄楚些兮短章,献一卮万椒浆,愿降灵兮来尝。 尚飨。

长辈女祭文 维公元*年*月*日……仝上致祭于 ***门*氏行*老孺人之灵位前曰: 呜呼,自古名贤,必资母教。陶侃知州之辟,誉起留宾;王圭建延之助,功由择主。

曹大姑之内则,掌著母仪,刘夫人之宏慈,独高女史。谓非一时之人瑞,当世之女宗乎! 孺人高门淑质,华胃名媛。

幼习矜庄,长娴礼度。掠梅迨吉,好逑歌荇菜之诗,秾李耒归,中馈洁苹蘩之祀。

孟光举案而相庄,敬姜垂戒于无逸。所以亭亭玉树,矫若陈群,粲粲桂林,芳同窦氏。

是宜被象服而拜期颐,御鱼轩而登慈寿。何意云帡返驾,失阃范之芳型;婺采沉铅,杳母仪之懿德。

南荣书槛,觞目凄凉,西域名香,伤心缥缈。某寺瞻云顿失,爱日无依。

望夜月而盼青青鸾,涕零吊鹤,临秋风而驰白马。冷激鸣蝉,继美侃欧之德,光诸旧史,齐徽钟郝之贤。

敬奠椒浆,聊歌薤露。惟祈昭格,以鉴素忱。

尚飨。 平辈男祭文 (开头略) 呜呼!白鸡应梦,空伤感逝之篇,青鸟使来,遽赴游仙之约。

典型失望,闾里同悲。维**望隆山斗,品重圭璋。

桂兰挺秀,正当佳境尝甘,松筠贞完,应见艾年待颂也,而乃天意难知,人功莫挽。鸿仪抑抑,方柱石之常瞻,鹤驭迢迢,意帡幪之顿失。

某某等居迩松荫,世联兰臭。夙荷命提之益,未伸报答之私。

兹当执拂有期,辆车将驾,敬陈絮酒,原**更进一觞;聊慰泉台,怅此别竟成千古。伏维尚飨。

平辈女祭文 (以后开头略) 呜呼!金娥返影,萱堂风烛无光,宝婺沉辉,缠里寒春遏响。母仪莫仰,戚族兴悲。

惟我**,幼习矜荘,长娴体度。方冀长斋礼佛,白发长留。

讵知返驾游仙,红尘永隔。某等谊托葭莩,居邻桑梓。

频荷慈云之荫,未申爱日之忱。兹当鹤驭难回,鸾并将发。

觇素帏之萧瑟,感丹旌之飘扬。一束生勿,聊慰泉台灵爽,三杯薄奠,敢倾葵霍微衷。

尚飨。 又 呜呼!琼楼月缺,尘埋宝婺之光,瑶阙云寒,彩失祥鸾之影。

坤仪足式,树乡里之先型,淑范云亡,聚交亲而共泣。夫人蕙心兰质,守温恭淑慎之无亏,月魄灵光,合言德功容而俱备。

媲孟梁之懿德,鸿案相荘,追桓鲍之芳徽,鹿车共挽。用相夫子,戒昧旦以无荒;逮事高堂,奉旨甘而罔怠。

持身以俭,衣裳鲜曳绮之华,待物唯和,妯娌无勃奚之诮。洁苹蘩而襄内职,操井臼以示后昆。

定知慈行长荣,和贤闺之表率,灵萱不老,。

2. 现代祭文的格式是怎样的

祭 父 文

时维公元二零零七年元月二十一日,农历丙戌年腊月初三,乃祭奠之期,行奠孝子唐守益,孝女唐守琼、唐守芬、唐守容、唐守谦、唐守岑恭具香烛楮财、时鲜供品。不腆之仪、置祭于家父唐经科老大人灵前,作揖叩首、低头泣血告慰祭奠之辞:

呜呼!终身难忘冬月廿六日夜,刺骨寒风起,吹散我父与子、女两分离,家父撒手人寰,享年七十七。天地感动、长空倾雨。较场顶竹木低头垂泪,南广河碧水鸣哀悲泣。我们跪拜家父灵前,痛心疾首、泪如断线珍珠涮涮落地,各自哀声悲啼,多少往事从头涌起。

父亲尚未成年,祖父死去。位居兄长,生活靠你、年少失学,在家种地,栽秧打谷是能手。犁耙铲搭样样行。家庭重担,嫩肩挑起。解放六年,命运转机,参加工作,服务乡里。

我们作为您的子女,深感荣幸。因为您退休前,对待工作,敬业勤奋、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勤政为民。人们常说:唐书记,是好人,为人正直,实事求是,办事公平。对待同志肝胆相照,对待百姓,平易近人。工作几十年,群众有好评:无论在曹营,还是在德胜;无论在县革委,还是在农委。都一直保持着 *** 员的先进性。

敬爱的父亲啊!您不但是人民的好公仆,还是我们心中的伟人。您对祖母很孝顺,您对母亲很坦诚,您对我们尽其心,不求我们都成龙成凤,但要我们堂堂正正地做人。教我们爱文就多读书,爱武就去当兵,再不然就当农民,勤劳能致富,勤劳能生存。父亲思想观念新,从不重男把女轻。不管是儿还是女,同样对待很公平。同样关心我们成家立业,同样为我们指点迷津。父亲啊!您是菩萨心肠。善良品行,不使我们挨饥饿,不使我们受寒冷。就怕我们懒惰,就怕我们生病。为我们健康成长,确实操了不少心。羊是畜牲,不忘跪乳之恩;鸦是禽类,尚报反哺之情。我们是人,对您的大恩大德,肯定铭记终身。

父亲啊!您因忽然得急病,奇方妙药也不灵。天命难违成永别。从今后,要见父亲,除非南柯梦里寻。跪在灵前泪珠滚,思亲感恩之言难表尽,恭奉清酌敬父亲,盼望父亲来领情。敬爱的父亲啊!儿女们祝愿您一路走好!早登佛国入天庭!

哀哉

尚飨

3. 祭文该怎么写

祭文的书写格式

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别的意思。祭文以“维”字开头后,紧接着即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问题。

内容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语言必须精炼,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况痛之情。—般祭文以二三百字为宜,切忌拖泥带水。过去的祭文,语言均押韵。可—韵到底,也可变韵——即押两个以上韵。

结尾祭文用“尚飨”一词结尾。“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尚,是庶几,希望也;飨,设牲牺以品尝也。

示例:祭祖父文

维:

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齐期刊、大维、二维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先祖父德享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日:祖父去世,年仅七旬。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己恭人。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尚飨!

4. 古代的祭文如何写

祭文(古代版)

案例:[格式内容]

1.标题。写成 "祭xx文"。

2."维"起。

3.死者逝世的情况。

4.死者生平及事迹。

5. 抒发祭奠人的情感。

6.结语用 "伏食尚飨"。

[范例参考]

公元xxxx年x月x日,乃我祖母仙逝安厝之前夕,不孝孙xxxx率全家人等,虔具

清酌时馐致祭于先祖毋xx老孺人之灵前而哀泣:天苍苍,地茫茫,我哭祖母别家堂,

千呼万唤不闻应,捶胸顿足泪汪汪。忆往昔,我孤苦伶仃失爹娘,饥寒交加,艰难

成长。祖母苦心,含泪抚养。相依为命。甘苦共尝。形影相吊,寒暑相望。教我耕

耘,训我麻桑。引我习字,育我词章。教孙正直做好人,勤老趼朴把家当,海深恩

情长,祖母深情永难忘。今我长大,配偶成双。云开日出,初见阳光。童子仆怀,

天伦刚享。敬奉余年,晨昏周祥。惟愿祖母,长寿无疆。无奈黄天降不祜,祖母染

疾卧榻床。气息奄奄,速归帝乡。喊天天不应,哭地她不岣,祖母,祖母,你去得

太早,走得太忙,你劳苦一生,晚福未享。我犊情未报,无限悲伤。号泣祭奠,难

诉衷肠!愿祖毋九泉有灵,佑我家振业旺,天长地久,福禄齐芳。愿祖母神赴瑶池,

来品未尝。祖母,你安息吧!呜呼哀哉!

伏食尚飨!

5. 祭文要怎么写

祭文的书写格式

祭文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这种文体的出现,最早追溯到汉代。那时,人们在祭扫山坟陵墓时,往往要诵读“哀策”一即早斯的祭文。到了唐宋,祭文开始兴盛并广泛发展开来,种类也不断增多,还出现了不少写此类文章的大家,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都是脍炙人口的祭文名篇。以后人们对这种文体沿用不衰,用它来表达对亡亲故友的哀悼之情。祭文这种形式,现在用得很少,下面仅介绍它的书写格式及示例。

祭文的书写格式:

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别的意思。祭文以“维”字开头后,紧接着即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问题。

内容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语言必须精炼,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况痛之情。—般祭文以二三百字为宜,切忌拖泥带水。过去的祭文,语言均押韵。可—韵到底,也可变韵——即押两个以上韵。

结尾祭文用“尚飨”一词结尾。“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尚,是庶几,希望也;飨,设牲牺以品尝也。

吴兴、王文濡《续古文观止》中注评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祭妹文》,乃鼎足而三。”这三篇散文,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名祭文”。《祭妹文》又被誉为“古代祭文中的绝调”。一、韩愈:祭十二郎文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6. 文言文的四大句型

高中所有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 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 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 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 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 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 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

7. 文言文的几种句式详解,尤其是倒装句的几种形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