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主张

如题所述

大学生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主张,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与“教育现象”相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结合大学生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1、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的观点是,教育会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从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两项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的生产所需要的社会认识,其含有较为明显的阶级性;另外一种是传授生产力所必要的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进而为生产力的发展而服务。教育本身就含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所以是不能够简单的将其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或是生产力的。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通过传授知识、教育人才最终服务于社会。教育所具有的此项专门特点也决定了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所联系。不仅和生产力相关联,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不但深受经济条件基础的影响;同时与道德、法律、政治等上层建筑紧密相连;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本质是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的统一。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提出“社会化说”,此过程的规定性也就是:教育的传授主体以一定的外在方式将知识、经验逐步交到受教育者身上,进而达到知识文化传递的目的,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使受教育者个体社会化。它把教育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示――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与社会客观要求的对立和统一;充分体现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展现出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13

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与“教育现象”相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它的职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个基本特点存在于各种社会的教育活动之中并使之区别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动物只拥有有生命物质最基本的反映形式— 刺激感应性和动物的心理,只有人才是有意识的。人能通过抽象的理性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类教育中无论是生产经验的传授,还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导,都不是产生于人的本能需要,而是人们意识到的社会需要,在明确意识的驱动下产生的有目的行为。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人类有语言和文字。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载体功能,不仅可使人类的经验存在于个体系统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脱离每个个体而独立存在。

不仅可使人类获悉感官所及范围之内的经验,而且可超越时间限制和空间地域的阻隔,从过去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全社会全人类的所有财富都可以为人类所掌握,人类传递经验的这一特点也证明了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发挥教育科研的提升作用

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教育科学对于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教育素质的提高,集中体现在按照时代要求和教育规律发展教育,按照社会需要和教育规律培养人才。

要充分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科学的热忱,自觉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各项教育工作。要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咨询机构和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促进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教育科研工作者要抓住提高教育素质这一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快教育发展的主题,及时把握现实提出的新问题、新情况,认真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教育素质的新特点、新规律,努力探索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素质的新方法、新途径,为全面提高教育素质献计献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11
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首先教育目标不同:高中教育属于通才教育,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属于专才教育,职业教育,阅历越高,越发明显。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差异大,因此教育方式差异很大。中学教育管束较为严格,被动学习为主;大学生寻求自主空间,思想活跃独立,管理较为宽松和自由,学习方式主要以独立自主学习为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