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子的革命与文化》读后感怎么写?

如题所述

《裤子的革命与文化》读后感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高兴地告诉我,他改变了对流行服装的看法。他说,他以前一直看不惯年轻人的衣服,觉得太怪,完全是奇装异服。有一次,他穿了孙子淘汰下来的休闲裤去钓了一次鱼,看法一下子改变了。他原来只是想,反正老了,不讲究了,怪就怪吧。穿上以后才发现,这裤子真不错,宽松舒服,蹲也好,坐也好,裤裆都不牵着,而且口袋多,哪儿都是口袋,这个放卡,那个放钱,另外的放钥匙之类的,非常方便。带这些零碎东西,以前是要专门准备一个提包的。从此,他就正式把这条裤子接收了过来,天天穿,非常得意。

这是裤子的又一次革命。前一次是在上世纪50年代,众多的中国人抛弃了传统文化表现之一的中式裤子而改穿西式裤子。这种老式的裤子我是穿过的,它前面不开口,穿的时候把前面的裤腰打一个大折子,然后用裤腰带一束。这种裤子很不方便。其一,容易掉裤子。因为它不像西式裤子,裤腰上有一排皮带扣。小孩子喜欢恶作剧,偷偷走到别人背后,突然揪住他的裤子往下一扽,他的小白屁股就露出来了。其二,前面鼓鼓囊囊一大堆,棉裤尤其突出。而且,小便时还必须解下裤腰带,露出肚皮来。冬天刮大风的天气里,站在野地里撒一泡尿简直是一个严重考验,贾宝玉就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我60年代初到北京读大学,系里有一位来自盐城的男同学还穿着这样一条棉裤,他看到别人的裤子都和他的不一样,觉得不好意思,拿起剪刀来把前面剪开,粗针大线地改造成了一条“西装裤”。 直到现在,他还津津乐道。我深信,没有人能说服他坚持穿“民族服装”。
在这次革命之前,裤子还经历过什么革命,今天的人已经不很清楚。据研究古代服饰的专家说,中国人原本不穿裤子。他们上身穿“衣”,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子。大腿冷怎么办?用一幅长长的布把腿裹起来。至于排泄器官,好像是裸着的。国学大师孔子穿的就是这样的服装。据考证,裤子是游牧民族发明的。马背上的民族,如果不穿裤子,屁股和两腿会磨破。现在,全世界几乎所有民族都穿裤子了,说明穿裤子这种文化比较先进,比较优秀。专家们说,中国人在公元前四世纪赵武灵王实行了一次裤子革命,推行“胡服骑射”,从此中原地区有了裤子。这个论断是否正确,有待考证。但中国男子穿裙子的历史还是有迹可寻的。比如戏剧舞台上,就有穿裙子的男人,不过都是下层民众罢了。在清代,南方山区少数民族的男子还都穿裙子,而不穿裤子,直到改土归流后才被迫改装。汉族也有过这样的阶段。苏南农村的男子直到解放初期,还在裤子外面穿一条布裙子,叫做“作裙”,意思大概是工作时穿的。在冬天,作裙还可以起保暖的作用,因为它很厚实。60年代以后,就再也见不到这种男人穿的裙子了。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裙子是苏格兰男子的传统服装,而不知道汉族男子也曾穿裙子,可见历史的尘土会掩埋文化和记忆。如果要严格坚守传统,那应该男男女女都不穿内裤,连裤衩也不穿,穿一件“裳”遮一下羞就完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09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写读后感关键是一个感字,先用三四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结合实际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可以夹叙夹议。要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