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甲午战败的责任全算在慈禧、翁同龢和光绪身上,李鸿章都没有责任吗?

如题所述

据说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失利后,清廷派翁同龢前去责问李鸿章,后者见翁后怒目而视,说:“翁师傅总理度支,平时水师请求拨款总是推三阻四,屡屡驳回,现在再说何益?”

也有人说,李鸿章本不想和日本开战,但最终被光绪皇帝和翁同龢逼上战场,结果一败而不可收拾。

以此而论,当时已经退养的慈禧太后实际上也不愿意对日开衅,但不便过分干涉已经亲政的光绪皇帝,结果酿下如此大祸。

从这个角度而言,以光绪皇帝和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在完全不了解双方实力对比的情况下贸然开战,确实要为甲午的战败负责,而且是第一位的。

但反过来说,作为真正的主事人,慈禧太后也要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代价,如果她真的意识到战争会是这个结果的话,想必也会全力拦阻。

而作为李鸿章,虽然一直处于对外交涉的第一线,对中日军情相对了解,但也未能力谏,而是半推半就、不温不火的打了这场大败仗,这也绝不是人臣之道。

因此,说李鸿章对甲午战败没有责任,同样是完全说不过去的。

最主要的,还是当时中国的军事水平,尤其是陆军水平远远低于日军。海军一战虽然战败,但双方差距不算很大,最终对战局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陆军,而清军几乎无一胜绩。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在剿灭国内的各种叛乱后,湘军、淮军、楚军乃至八旗等,为何在之后二三十年的不断裁撤与编练中没有像样的进步呢?

应该说,这才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吧?!

由此可知,甲午的战败并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群体的责任,所谓同光中兴,在国内虽然有所恢复,但在残酷的国际竞争前,尤其是日本的咄咄逼人之下,中国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而这,就是所谓的战略懈怠。一旦战略除了问题,之后的种种问题都难以克服。

如北洋水师的打造,慈禧太后只是想用之来看家护院,从未想到要这支舰队去出海作战,如此一来,才会有1889年再未购入新舰的愚蠢之举。

而那些所谓的练军,也无非是混混日子,哪里真的了解真正的近代战争呢?不败才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9
甲午战争的战场在陆军和海军。当时的清朝里面李鸿章一味的妥协,战争都打起来了还是盼着列强调停。
第2个回答  2020-12-19
李鸿章没有责任。当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朝闭关锁国,军事实力比较弱。
第3个回答  2020-12-19
李鸿章是有一定责任的,因为在当时李鸿章是最高指挥人,他很清楚这场战役的经过以及其艰难性,但是李鸿章却没有向慈禧力谏,这就是他的过失之处。
第4个回答  2020-12-13
李鸿章是有责任的。因为李鸿章是最高指挥者,如果他没有责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公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