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

给我一个人的概念...

人是什么?
爱因斯坦在晚年曾作过如下一段自白:
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
但是,爱因斯坦毕竟从某个侧面作出了较明确的回答:
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
二十多年来,这个教人自强不息的回答总是像伫立在夜雾茫茫的大海上的一座灯塔,若隐若现,时明时暗,照着我的人生航程。
在其他许多地方,爱因斯坦则用非常明确的语言和结论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万古恒新的问题:
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我想,爱因斯坦这段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是能为我们欣然接受的。
不同的人,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答案。比如,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会有我们了。
后来,雨果这个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回答,竟有意无意地成了20世纪40年代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之一、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然而,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因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1824年1月27日,风烛残年的歌德在同爱克曼交谈的时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人们通常把我看成是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路程也并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清楚说明。
——读者,这就是人哪!
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康德哲学体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晚年,他甚至断言,全部哲学事业都可以归结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75岁的时候,康德不是用话语而是用他一生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用他在哲学这块精神园地上辛勤的耕耘作出了如下的回答: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在康德看来,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他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
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情。对于他,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地接近“他”,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
歌德、康德和爱因斯坦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孔子同他弟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日:“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的确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在我们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不妨赋予生无所息”这句格言以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我想,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人到中年,多半就是这样考虑的。18岁的青年,大概只有憧憬;80岁的老人,多半只剩回忆;至于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往往就来回摆动在憧憬和回忆之间。但是,不管是谁,对眼前现时的把握,都应该是重点;作为整体的第二个组成部分,作为中间环节,它的比重应该占百分之九十五。
“人生思幼日。”谁没有童梦重温的经历?那放学回家,进屋叫一声“妈”的少年时光;那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林间小道上的幽会和散步,穿过茫茫的夜色,情人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
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就像春天来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这快乐恐怕不下于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因为这些科学家崇奉这样一句格言:“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况且,“使已死的东西复活”还有另一层更重大的意义:串起记忆中那早巳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说也不信,生活中的痛苦(只要这种痛苦是真挚的,善良的),一俟到了回忆中,往往也会觉得它有淡淡的甜美,化成深沉的诗。普希金写道:“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就像枯藤、老树、昏鸦这些令人伤感的对象一经成了诗歌和绘画的题材,往往就会给人以最高的美学享受。——我把这种最高的美学享受称之为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
肖邦的19首夜曲为什么能牵动你的心,勾你的魂?就是因为这位多愁善感的“钢琴诗人”用旋律和音响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诗境。
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诗,何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它在你心中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
回忆无疑是许多杰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心理动机之一,同时也构成了它们的一大内容。可以说,没有回忆,文学艺术就会失去光彩,干瘪得不成样子。
一首曲子往往会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美国电影《翠堤春晓》插曲《当我们还年轻》最具有这种功能。因为它的词曲本身就充满了回忆。出自回忆,勾起回忆:
当我们还年轻,在美妙的五月早晨,你曾说,你爱我,当我们还年轻。
你曾说,你爱我,啊!我们心心相印,我们欢笑,我们哭叫,然后分手时刻来到,别忘了,你爱我,当我们还年轻。
谁没有青春时代?谁没有往日的爱情?当你满头白发,站在落日的斜晖中,突然听到从远处深秋的树林里飘来了这首歌曲,你怎能抗拒它的感情力量?你怎能抗拒回忆?
有感情的人怎能抗拒感情?有回忆的人怎能抗拒回忆?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的人,甚至无法欣赏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更谈不上去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比如,有些成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片,没劲!”说这种话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孩子。因为孩子是不会有多少回忆的。
唐诗宋词的创作心理背景之一,也是对往事的追忆: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诗歌创作和梦(夜梦和白日梦)往往是一回事。唐诗宋词不乏写梦之作。苏东坡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最能说明弗洛伊德学说的这一论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写尽生离死别的伉俪之情的词作,从诗人创作动机到内容,都是梦和诗的交织(诗人原是醒着做梦的人)。由此可见,对往事的追忆,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它在人性中所扎下的根,比回忆往事更深,更牢。它是精神的细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红血球;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老人中,也有不乏充满希望的人。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贝多芬就是在满脑子的创作计划中溘然长逝的。(他说他准备再写出几部大作品,然后就像一个老小孩那样同尘世告别。)
1945年4月,爱因斯坦以荣誉退职教授的名义退休了。在他退休前几个月,他同斯特恩教授进行过一次诚—挚的谈话。爱因斯坦说,他正在苦心推敲相对论的某些变化,他的退休决不会中断这项工作。
对此,施特恩发表评论说:“退休并不意味着爱因斯坦已经放弃了今后的一切科学活动,一个公务人员可以退休,一个有才智的人却不能退休。”
我想,这就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真正含义。这种精神对于我们这个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自然也是倍感亲切的。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过,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这是爱因斯坦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确,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我以为,这是支配人类一切活动的一条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毕加索也是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在60岁学习版画技术,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
“现实”是什么?
现代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操作主义物理学家都思索过这个问题。爱因斯坦也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爱因斯坦认为,“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是同过去和将来在本质上都不同的东西,然而这种重大的差别在物理学中并不出现,也不可能出现。这种经验不能为科学所掌握,对他来说,似乎是一件痛苦但又无可奈何的事。
对我们这些不是物理学家的人来说,自然没有必要去为“现时”的物理意义而坐立不安。我们只满足于对“现时”作日常经验的理解:“现时”的经验是每人所专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时”,每个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持有不同的态度。
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的1,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0。每个小学生都懂得:0的位置是很重要的。0只有在1的后面(而不是在1的前面)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分量。1后面的0越多值越大。若用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可是,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至于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26
什么是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人定义为"陆栖两脚的动物。"<列子。黄 帝>指出:"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英国 培根:"人不过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法国拉美特利说:"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达尔文认为人是"人是由古猿进化来的,是一种高级
动物"。
我们经常说:人是没有尾巴的动物,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人是会交往的动物等。
这都是表象归纳,似乎像,但并没有揭示出人的属性。在人性问题的讨论上,我国古人的研究:
孟子:"人之善也,如水之下也";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 耳好声,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快,此皆人之性也。"
2、人是什么?
现代的讨论:①人是高级动物,或者说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但仍是动物论;②人首先是动物,其次才是人,其理由人是动物,这是人的原始属性,也是人的基础,服从动物规律,如动物本能律如在生存上的反映,吃,逃避;动物自身中心律,如将自已放在第一位;急果律,如急于达到生存要求,不计后果;弱肉强食律,在人类社会也是力量的抗衡, 人与人也是力量的均衡相处,这在旧社会表现很突出等。但又不是动物,因为人有意识,又能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所以,又表现出理性的一面。正由于此,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群体,呈现为文明化理智化的发展趋势。如理智交往,彼此尊重,成就欲求的实现,等。
费尔巴哈提出人的本质不是上帝,而是它自己," 理性,爱,意志力"是人的本质。莎士比亚把人称为"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孙中山也将称为"万物之灵"。他们只不过说明了人有意识,即有意识的动物是人,但并没有说明人的本质。费尔巴哈也认为," 不思维的人当然不是人,但这并不是因为思维就是人的本质。"这说明思维与意识不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
动物属性主要出自本能,人的属性主要出自社会意识。这里的意识不是自我意识,而是人的社会意识!人有一般类似于动物的属性,也有不同于动物的社会属性。过分夸大前者,属机械唯物论,否定人的主观能动,否定人类社会、否定社会改造以及社会的发展;过分夸
大后者,就变为主观唯心论,也不符合客观实际。作为人,应是二者的结合,但也不是半斤八两,应是以动物基本属性为基础、以社会意识为升华的高级社会动物。基于上述两种认识,就认为人是经济人, 应采用控制型的办法进行管理。
http://www.vcmc.net/xuekan/read.php?id=121

人是什么?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因为我们都是“人”!但是对思想家来说,“人是什么?”这又是一个极其深奥的难题,这正如中国古书上说的一句话: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为什么对人本身的认识这样难呢?因为,要真正搞清楚什么是“人”这个问题,必须对人性、人的本质问题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所以,自古至今,智者哲人们写下了论人、论人性、论人的本质问题的无数篇章,然而,直到今天仍然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儒家、法家、道家等各派学者们,对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曾经进行过长期的争论。他们有的认为人性本善,有的认为人性本恶,有的认为人性是善恶混,有的则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人的善恶都是后天所为,等等。学者们对人性问题的看法,各置一端,也各能自圆其说。因为,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他们的不同观点,就可以看到,这些学者的确是从各自角度对人性问题的实质,阐述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各有其理论上的深刻性。所以,在我看来,关于人性的这些争论,对于研究人生观问题,就是在今天也仍然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古代西方的学者们,对于人、人性、人的本质等问题,也同样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就是善的认识者和创造者;诡辩学派认为,人是文化的中心,是文化的创造者;哲学家普罗塔哥拉的一句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总之,在古代西方学者那里,人是具有崇高地位的。但是,在漫长的欧洲中世纪黑夜里,人被淹没在神的阴影之下了,神性代替了人性,人成为神的奴仆。从14世纪开始的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拨开了中世纪迷雾之后,重新发现了“人”———从封建神学专制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个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们,指出人是世界的中心,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性内容。于是,欧洲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潮由此而兴起。在一定意义上应当承认,资产阶级正是在这面旗帜下创造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这可以说是资产阶级革命人生观的精彩历史篇章。

当然,西方思想家对人、人性、人的本质的研究,并不是仅此而已,他们也深入探索了人本身的极端复杂性。值得重视的是,他们对人性、人的本质的两重性,进行过相当深刻的分析。比如,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所以,“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或者,“要么只是禽兽,要么是个神”。应当说,在当时的历史时代,亚里士多德对人性的这个理解,是相当深刻的。我们发现,后来有些肤浅学者对这样的深刻思想,进行了带有偏见的重复,即他们唱的心爱的歌:“人是什么?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不过,就其看到了人性、人的本质的复杂性、两重性这一点来说,仍然是很有价值的。后来的一些西方思想家,对人性的这种复杂性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各种各样的阐述,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人性、人的本质的认识,陷入了一种片面性。比如,有的人认为,人天生就是贪婪的,所以,与其说人人都是善良的,不如说人人都是恶棍。这个观点,自然是有片面性的,但是,它与中国古代关于人性本恶的思想一样,比人性本善的思想,是更加有价值的。

尽管西方思想家关于人性、人的本质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是,他们的观点,是以一种抽象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的,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所以,就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人生观。这样,他们的人生观就越来越暴露出了其理论上局限性,因而在理论上已经很难有什么新的进展了。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历史任务是由马克思主义接替下来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关于人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开创了科学的人生观研究的新视野。

在批评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的抽象性、直观性缺点时,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这个概括,其理论视角不再仅仅是个人,而是在社会的高度上来揭示人的本质。所以,马克思就由此而克服了对人的本质问题观点的抽象性、片面性,使我们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会更加科学了。而关于人的本质的这种科学思想,恰恰是科学的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人是社会有机体的一分子,既不是孤立的个体也不是抽象的类。所以,人是什么?人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产物,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这就是说,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人的本质是不同的,因此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社会前进了,时代发展了,人是必然要变化的。我们不必说得远了,就从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随着社会关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人的欲望和需要,人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已经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而且必将继续发生更深刻的变化。难道这些变化,会不反映在人性上、人的本质上吗?很显然,随着这样深刻的社会历史变化,人本身的这些明显变化,人们的人生观也是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的。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及其成果的运用,比如对人体基因奥秘的揭示,人类对人本身的认识,又大大地向前进展了。很显然,这使我们对人的本性的揭示也更深刻了。事实证明,对人的自然本性认识的深化,对人的社会本性的认识也必然相应地更加深化。我们应当有信心地预言,在未来的高科技发展时代,与社会关系的相应发展,人们的人生观水平将会提到更高的层次上去。所以,人们的人生观,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的昌明,而不断进步着。这是个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我们可以发现人生观进步的一个辩证过程:每个人都应当通过对社会的人的认识,反过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历史实践已经告诉我们,没有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科学的人生观是无法形成的;但是,经验又告诉我们,认识自己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所以,在这里,我想请读者再认真体味一下苏格拉底那句有名的格言:“认识你自己吧。”
来源:《学习时报》第97期
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8213/28144/28149/1904715.html

人是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柏拉图
人天生是个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
人是能创造劳动工具的动物——富兰克林
人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帕斯卡尔
人是在大自然的舞台上从事表演的傀儡——法国诗人维尼
人是机器——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
人是那个自然界在其中化有人格、有意识、有理性的实体的东西——费尔巴哈
人是道德的动物——儒家
人为万物之灵——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
p.s.高中历史教材: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

"人是什么",没有人能说清人到底是什么。这就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定义,永远被我们人类所探求着,至今没有一个结论。
"人是什么",没有人能说清人到底是什么。...说它简单,是因为人类实际是一个高等的哺乳动物,是个比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生物更完整的个体,有它自己的活动,心情,感受。
第2个回答  2007-03-01
人的意义:
叔本华曾经说过:人生的追求从根本上说是没有意义的。在每天实实在在的生活
当中,朋友,你是否也曾感到过空虚无聊无所事事?如果是的话,面对如此貌似
无意义的人生,我们每天是否还要去忘情的工作,执著的追求?人生的意义又到
底在哪里?
曾经在无数个迷茫的夜晚,独自一人倾听着窗外的雨声雷鸣。也曾在无数次失败
跌倒之后,再次感到人生的无助和虚无。于是我想走出去,走到一个新的天地,
去寻找我生命的真正意义。接着我就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把我奋斗的焦点集中
在道路终点的那个目标上,我忘情的走啊走,体味着生命赐予我的真实的感觉,
终于在某天的傍晚,我抵达了这个新的目的地。但令我吃惊的事,我并没有找到
我一开始所衷心向往的那种神圣的意义,相反,一种久违的空虚感再度袭临,让
我又一次从希望的高峰陷入到无底的深渊。这种感觉让我真实的明白,也许虚无
是人生命当中固有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又似乎它早就隐藏在生命的某一个角落
,并一直伴随着我,如影随形。我终于失望了,因为无论我如何努力的走,我终
究是走不出去的,走不出这注定了的,宿命般的怪圈。
但这之后我并没有停下脚步,因为生命还在继续,所以我必须要接着往下走。不
过我从此不光只是走了,而是边走边想。思考给了我许多新的启示,虽然同时我
能感到似乎也正是这思考加剧了我的痛苦。
但我也还是慢慢的明白了一点,并且开始不再逃避这思考所带来的痛苦,因为正
是有了对痛苦的真实的体验,我才可以渐渐明白什么是幸福。而如果说这种痛苦
能帮助我认清生命的真实的状态,进而更好地把握生活把握自己和追求快乐,那
么这种痛苦又何尝不是幸福的一部分?正所谓:痛并快乐着。我也开始不再把生
命的意义定在旅途终点之外的某个地方,因为我知道,人只能走他自己为自己选
择的道路,人要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人只能真实的本分的作自己,人永远
是走不出自己的,否则如果走出去了,又到哪里去呢?又或许人之所以感觉到自
己当下的这样一种生活的无意义,是因为这种生活与人心目当中的另一种生活相
比是空虚和无意义的,然而事实上又并不存在这种客观意义上的参照物,并不存
在实际意义上的另外一种生活,因为人事实上只能过这一种生活。走路和思考中
我也渐渐的知道,其实快乐和痛苦原本没有清晰分明的界限,所有对生命意义的
体验都取决于人自身。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天使即便是在地狱当中也是快乐的;
而魔鬼就算是身处天堂,它也终究还是不幸的。其实快乐与否只是取决于人自己
,其实只要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是正确的。真正的幸福源自于人对他自
己生活的热爱,如果一个人他自己是幸福和正确的,那么别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是
他真正潦倒。所以我告诉自己,在顺境中要感恩,在逆境中依然要心存喜乐。不
要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否则就不算是真正的坚强。也不要让幸福受制于任何
身外之物,而是要无论身处何地,都热爱自己的生活。
那么人生的意义呢?人生到底是有意义的吗?如果我说人生没有意义,相信善良
和坚强的人们会把我乱棍打死。(而我想叔本华之所以没有被打死,乃是因为他
生时巨大的贡献,并且他已经死了。)人们其实永远都无法摆脱对意义的追求,
因为人永远愿意相信,他在不死的时候所拥有的这点东西,一定要大于或超过不
死本身,这才体现着价值在事实世界当中的地位。可是这意义究竟何在呢?我们
要到哪里去寻找呢?是要到耶稣基督那里去寻求吗?我思考的结果是,人生的意
义其实也只会取决于人自己。宗教是一个很好的避难所,并且是为那些富有热情
和献身精神的人准备的避难所,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然而宗教永远是
为无望人生准备的,因为宗教给人的所有的盼望都是建立在对今生的彻底否定基
础上的,所有的意义和盼望都仅仅在于有来世。对于找到了自己的人,他自己已
经找到了他生命中的主的人,它不再需要外在的上帝和拯救,只要它真正认识了
自己,成为了他自己。
也许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成为自己,人--〉从--〉众--〉从--〉人,他已经不是最
初的自己,然而却又是最真实和最本源的自己;他已经知道一切,但却又什么都
没有说,也不愿意说也不能说;他通晓一切剑法秘术,可是却手中无剑心中也无
剑;他会用所有的工夫套路招法,但却就是一动不动却能无招胜有招。也许真经
真的就在路上也只在路上,没有走过取经之路的人,永远只能听一听故事但却永
远无法理解个中的酸甜苦辣和真经的真正意义。
走吧,朋友。这条路虽然好长好孤单,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但这条路是
你自己选择的,它绝不是一条废弃之路,希望你走好。就这样一直走不要迷失方
向,因为我们只有在走当中才能体味到生命的真实的意义

人的来历:
人的来历分为 亚当说 跟非洲起源学说
据现科学理论,人类的到来是属于非洲起源学说
科学考察表明,非洲的原始干尸比中国早近200万年,由非洲一路延伸到中国,时间也渐渐缩短,所以说中国人来自非洲,人类来自非洲

人类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於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

关於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各民族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在这些神话里头,很有趣的,我们可以发现有和进化论不谋而合之处。

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现就分别叙述。
《埃及神话》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自古以来,埃及一直是个神秘之地,她是所有古老国家中最自我封闭的,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的文明很难对她发生影响,因此她的人类起源的说法也和别的民众不同。

埃及人认为远在埃及於世界上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努 (NU)
』就已存在,他创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他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人类,开创安和繁荣景象。
人类原本就存在着的神话,散见於北美印第安人和纽西兰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话中说到神创造天地,然后从地下带领人类上来,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话说『兰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万物源头,当时天和地未分开,四下漆黑,其儿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将天地推开,光明於是出现,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类便被发现,原来他们也是天地所生。

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为日耳曼神话,它说天神欧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於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

人类是由动物变的之神话相当常见。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

我们由这种『动物变人』的神话中,可以发现很接近进化论的说法,尤其是美洲神话中说人是猿猴变的,就完全与进化论相吻合,这种巧合,很耐人寻味。

我国神话论及人类起源的有数种,比较早的说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并未受多大重视。

晚一点的说法则指盘古垂死化为万物之时,身上的寄生虫变为人类。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人)。
』此种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
另一种说法是指人类由黄帝所造,然后由其他的神上骈和桑林赋予四肢五官,见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种说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骈和桑林是什麽样的神,在其他古籍中并无叙述,徒留一个谜。

在所有神话中,『泥土造人』的说法最多,也最为流传,如纽西兰神话说人是天神滴奇 (TIKI)
用红土和自己的血制成;美拉尼西亚人也这样说;希腊神话说神从地球内部取出土与火,派普罗米修斯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别创造动物与人类,并赋予人类种种个性和智慧。

北美洲西部的迈都族印第安人认为当初『大地开创者』创造树木鸟兽之后,说『我要造人了。』便取些暗红色泥土搀水,做成一男一女。
在所有神话里,最引人入胜的泥土造人故事,要数我国的女娲和犹太神话(圣经)的上帝。
话说盘古开辟天地之后,不知经过多少年,忽然在天地间出现女娲。女娲在这荒凉天地中感到寂寞,有一天,她对着水,照见了自己,心里想要是天地间有几个像自己的,彼此说说话,该有多好,便不自觉的抓泥土,和上了水;照自己的形体捏出泥偶,放在地上,迎风一吹,便成为活跳跳的东西,於是给他起名为『人』。

原先女娲一个接一个继续不停的造人,但进度缓慢,终於感到吃力,心想要如何快速造人,以填补辽阔的大地时,他背靠山崖,顺手摘下藤条,懒懒地在和了水的泥浆里搅着,然后一甩藤条,洒落许多泥点,这些泥点落在地上,经风一吹,都变成了人,於是不停地挥动藤条,大地上的人也不断的增多了。

圣经里的上帝造人故事记载在旧约的创世纪之中。话说上帝花了五日时间创造了大地万物,到第六日他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於是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亚当。

不久便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他为女人。』
在女娲和上帝造人的神话里,可以发现共同之处是都按着他们的形像造人,由此可见女娲和上帝的长相和人相似。不同之处在於圣经描述女人是男人肋骨造的,而不是泥土造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8176.html?si=3

第3个回答  2007-03-02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看看你自己就知道了!
第4个回答  2007-02-27
现代的讨论:①人是高级动物,或者说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但仍是动物论;②人首先是动物,其次才是人,其理由人是动物,这是人的原始属性,也是人的基础,服从动物规律,如动物本能律如在生存上的反映,吃,逃避;动物自身中心律,如将自已放在第一位;急果律,如急于达到生存要求,不计后果;弱肉强食律,在人类社会也是力量的抗衡, 人与人也是力量的均衡相处,这在旧社会表现很突出等。但又不是动物,因为人有意识,又能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所以,又表现出理性的一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