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什么时候开始以鸭绿江为界的?之前边界在哪儿?

如题所述

中朝在明朝的时候开始以鸭绿江为界的,之前并没有边界。

高丽趁着元末内乱占据了鸭绿江以南,明朝建立后朝鲜有臣属于明朝,明朝没有开战理由,而且明朝在东北的利益核心在辽东,朝鲜没有触碰这个底线,即使是鸭绿江以南,朝鲜也没有很快建立有效统治,因为那里有女真部落,打打停停有数百年之久。

明初,朱元璋从元朝手中接管东北政权后,设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 管辖东北南部地区。辽东都司下辖25卫,铁岭卫即其中之一。凡是有一些历史常识的人可能都知道,今天的辽宁省铁岭市,即为明代的铁岭卫治所。

然而,本文所论述的“铁岭卫”,是指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鸭绿江以东江界(今属朝鲜慈江道,位于中国吉林省集安市鸭绿江东岸130里)地方设立的铁岭卫。

考诸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可以得知:图们江以南及鸭绿江以东之地,自古以来始终属于中国领土。由于朱元璋受到高丽的外交欺骗,以及打击北元的政治需要,被迫将铁岭卫内徙辽东,放弃了对鸭绿江东部的领土主权,其历史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扩展资料:

明朝与朝鲜的关系:

明朝与朝鲜王朝保持着两百余年的友好外交关系。1392年,朝鲜王朝太祖大王李成桂称王,明太祖赐予“朝鲜”国号。两国建立宗藩关系。

明成祖时期,明成祖正式赐予朝鲜国王称号。朝鲜王朝对明朝采取“事大"的尊奉政策。1592年,日本侵略朝鲜。明神宗发兵抗击日军,1598年彻底击败日军。明军两次出兵,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在两国关系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朝鲜王朝视明朝此举为“再造之恩”。明末,随着女真族在东北的崛起,两国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1636年,皇太极逼迫朝鲜王朝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但朝鲜王朝此后仍然心向明朝,使用崇祯年号,怀念明朝三百余年。三百年间明朝与朝鲜基本上保持着往来聘使的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15
明朝初年。

在元朝之前,中朝边界大致是由鸭绿江口开始,一直向正东,直到日本海。如今朝鲜的咸镜南北两道、两江道、慈江道,在辽、金时期即属于中国。这一边界划分,可以追述到唐朝征高丽时期。历经变迁,一直延续到金朝末年。元朝和高丽的边界,在慈悲岭和铁岭(即现在朝鲜黄海南道的灭恶山脉和江原道的马息岭-阿虎飞岭山脉)。此一边界线的来历:
大蒙古国时期,窝阔台和贵由大汗先后入侵高丽(朝鲜后三国时代之后成立的后高丽),在权臣崔沆的操纵下,高丽国王高宗王澈(日字旁)和大臣贵族于1232年逃出王京(今朝鲜开城),迁都江华岛。后又于1233年将西京(今朝鲜平壤)百姓迁入江华岛避难。之后蒙古大汗蒙哥下令高丽国王迁出江华岛。1258年,高丽朝臣杀崔沆之子崔谊,1259年高丽朝廷迁出江华岛。并派世子王倎入朝蒙古,到四川觐见正在攻宋的蒙哥。走到六盘山,蒙哥去世。王倎与班师的忽必烈相遇。忽必烈正要北上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见到王倎甚为高兴,认为“高丽万里之国,自唐太宗亲征而不能服,今其世子自来归我,此天意也”。遂与王倎共同北上到达上都开平。同年6月,高丽高宗去世,王倎(史称高丽元宗)即位。忽必烈赏赐丰厚,派达鲁花赤速里达送其回国。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由于这段典故,王倎即位后一直采取亲元立场,引起大臣的不满。1269年,权臣林衍废元宗,立安庆公王淐(不久在元朝的压力下王倎复位)。高丽西北面兵马使属下营崔坦等以诛林衍为由起事,以高丽西北西京等50余城附元。忽必烈抓住这个机会,下令西京一带内属元朝,更名为东宁府。与高丽划慈悲岭为界。在此之前,高丽东北部人赵晖、卓青已于1258年以东北的和州(今朝鲜咸镜南道永兴城)一带降蒙。蒙古在此置双城总管府,管辖铁岭以北地区。
至此,元朝已经领有朝鲜半岛的北部,高丽只拥有半岛中南部。

明朝初年,1388年初,明朝户部以边界问题移咨高丽,“以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其土著女直(女真)、鞑靼、高丽人等,辽东统之;铁岭之南,旧属高丽,人民悉听本国管属。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复有所侵越”(《明太祖实录》卷187,洪武二十年十二月壬申)。而这一地区(即上文所说的元双城总管府),在1356年已经被高丽乘元朝内乱的机会收复了。明朝提出铁岭划界的要求后,又命辽东都司派兵设站,“招抚鸭绿江以东夷民”,准备建立铁岭卫。此举激起了高丽强烈的反对,表奏“铁岭迤北,历文、高、和、定、咸等诸州以至公崄镇,自来悉是本国之地”。高丽国王辛禑甚至在大臣的怂恿下,准备铤而走险,先发制人进攻辽东,后来被持反对意见的征明大将李成桂(后来的朝鲜李朝太祖)夺了位。而朱元璋在高丽的极力反对下,也打消了恢复元朝边界的念头,将铁岭卫移置辽东,默认了高丽对此地区的统属。
继承高丽的李氏朝鲜抓住机会,大力向北扩张领土。朝鲜北部的女真人上奏明廷,说“咸州(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迤北,古为辽、金之地”,明成祖因而降敕与朝鲜,索要这一带的“十处人民”(主要为女真人)。朝鲜则以明太祖已默许铁岭之地归本国为辞,并称此间女真人“来居本国地面,年代已久,……且与本国人民交相婚嫁,生长子孙”,请求“令本国管辖如旧”。在朝鲜使臣力争之下,明成祖表示“朝鲜之地,亦朕度内,朕何争焉”,同意将铁岭以北,公崄镇(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以南的“十处人民”还归朝鲜。
朝鲜与明朝初期几次边界争执,均以公崄镇作为划界要求。实际上从公崄镇以北直至图们江的地区,都逐渐为朝鲜所控制。明朝对此也没有作出什么激烈反应。在朝鲜半岛西北部,朝鲜由作为两国传统边界的鸭绿江口沿江上溯到鸭绿江中上游,控制了江的东、南岸,于这一地区先后设立了闾延、慈城、茂昌、虞芮“西北四郡”。在朝鲜半岛东北部,朝鲜通过对这一地区女真人的大力招抚,控制了图们江的东南沿岸,先后设立了庆源、钟城、会宁、庆兴、稳城、富宁6个军事镇戍点,合称“东北六镇”。明朝则招抚了图们江西北的建州女真,先后设立了建州卫、建州左、右卫。主要目的是羁縻。建州女真则游走于明朝与朝鲜之间,或勾结蒙古骚扰明朝边地,或进入朝鲜烧杀劫掠,叛附无常。朝鲜对建州女真则是使用恩威并施,既拉又打,招诱与进击并用的手段,甚至因此遭到明朝的疑忌和警告。朝鲜的政策,初期是从中国招抚女真到朝鲜北部定居,至李朝中期,边备废弛,女真又引入了农业文明,实力大为增强,不断移民到朝鲜北部屯垦拓居,反客为主,朝鲜有苦也说不出来了。江中岛屿(主要是鸭绿江下游的岛屿)归属,此时尚未确定。随着沿江地区的逐步开发,到岛上定居的两国百姓日益增多,特别是辽东居民为逃避赋役,纷纷上岛垦种。朝鲜担心他们“来居门庭,将为永世之患”,要求明辽东都司对百姓移垦加以禁止。明朝则企图整顿百姓流亡、赋税无着的情况,一再谕令岛上的流民迁回辽东,甚至派出军队上岛加以驱逐,焚毁房屋,树立禁碑。朝鲜也派兵上岛驱赶,并且与流民发生冲突。后来朝鲜人上岛耕种的情况也不断增加。到明朝后期,两国才对江中一些岛屿的归属问题进行交涉和划分,确定各自范围,初步解决了这方面的争端。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最早是汉朝初年,但是只保持了约半个世纪,汉武帝便打下了半个朝鲜半岛;后来趁着五胡乱华,高句丽侵占了辽宁吉林的不少地方,后来隋炀帝、唐太宗又几征高丽,又打下了大半个朝鲜半岛,后来唐朝衰落,朝鲜便以鸭绿江与唐朝和渤海国为界。大约辽金时代,朝鲜正式成为中国最忠实的朋友,朝鲜便和辽金以鸭绿江为界;元朝又打下了大半个朝鲜。正式以鸭绿江为界,是明朝建国后的事情,好像是朱元璋批准的,自此一直没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