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貌相 这个观点该怎么辨论?

如题所述

他叫余磊琴,武汉大学96级经济法本科生。即将成为2001年刑法硕士研究生。作为2000届毕业生,从毕业到读研,空着的这一年,他都花在辩论上。他现在的头衔是“校辩论队队长”。
高中时,余磊琴发现了他对辩论的痴迷。他说,那时总有在公众场合谈论的冲动,并且老爱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于是,就试着参加了校辩论赛,“没想到居然得了个‘最佳辩手’”。
5年前,从江苏考进武大,余磊琴继续在辩论场上摸爬滚打:班级小辩论、学院新生辩论、校辩论……不到一年,“泡”在辩论场上的他就愣头愣脑地闯进了校队。
“大一时懵懵懂懂,没什么追求,认为大学生活自由快活,有自己的个性就好。”不过,余磊琴说,“之后便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那时我们老输,自尊心也屡屡受挫,从此我就倔强地搞辩论,偏不信我们不行。”
1999年,武大夺取“凌云杯”全国名校辩论赛桂冠,他本人也夺取“最佳辩手”;2000年,“黄山杯”全国大专辩论赛,武大再度夺冠;今年8月,他又将随队奔赴新加坡参加国际大专辩论会。余磊琴花在辩论上的时间“最少也有整整365天”。他还担任过院学生会副主席,主管辩论,并组建了武大第一个演讲与辩论协会,
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电台因此到处都是他的名字,刚进校的学弟学妹劈头便问陌生人:“认识余磊琴吗?”;优秀干部、三好学生、奖学金等各项表彰也都与他沾边;连种类繁多的联欢晚会,余磊琴也穿着比赛的那套西服,一展辩手风采。
经济效益接踵而至。除学校一笔可观的奖励外,余磊琴应邀给某企业辩论赛当评委、任教练,几天工夫就挣了好几千。另外,校外报社、电台还请他做节目、写文章。对于收入他一律保密,可他身边昂贵附件却与日俱增,“战友们”硬逼着他请客吃饭,余磊琴也从不拒绝。
“就凭一张嘴,他把该得的荣誉都包揽了。”有同专业的学生对此不屑一顾,“不就是沾了辩论的光嘛”。追问

请问这跟我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