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七个阶段,哪七个阶段

如题所述

一、古文字时期(一)殷商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被刻在动物的骨头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期最早的文字。最早是由“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偶然间发现的。他在“龙骨”上发现了一些隐约的文字,像极了我国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经过收集研究后,甲骨文就此浮现在世人面前。因商代占卜活动的盛行,无论王孙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无不求神问卜,根据吉凶祸福来做决定。因此所出土的甲骨文,内容多为卜辞,另有少数的记事辞。甲骨文具有强烈的图画性,以象形字体为主,有着比较明显的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据调查研究显示,从甲骨文的字体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较为严密的文字系统,除了象形字,甲骨文中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转注字和假借字,很好地体现了汉语造字中的“六书”原则。(二)青铜时代的金文随着殷商灭亡,甲骨文也随之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便是金文。金文是一种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周朝把铜也称为金,故而得名“金文”。金文的内容与甲骨文相似,主要是记录当时的祀典、赐名、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者相关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造字方法上,金文的造字方法更加齐备,形声化的趋势也相对明显,形声字的数量大为增加,但在某些场合中,仍然存在着原始图绘金文。如金文里的“车”字,开始以一个轮子的形体来代替甲骨文中的两个轮子。绘图成分的减弱,使得金文字体的方框结构趋于稳定,偏旁意识逐渐增强,文字开始出现符号化。因为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所以线条比较细,而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之上的,其字体线条也就明显粗于甲骨文。同时,金文字体脱去了板滞,相比甲骨文而言,较为整齐遒丽,古朴厚重。(三)秦统一后的小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统一文字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一。小篆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文字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简化,创制了一套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大规模地规范文字。小篆的产生运用,使得汉字的字体形态开始逐渐定型,象征意味进一步减弱,汉字变得更加符号化,书写等方面也简化了很多,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汉字异体字众多的情况。小篆字体成竖式长方形,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小篆在书写时明显区别于甲骨文、金文的便是对空间的均衡分割和对称,使汉字在形态上更富有美感。如古汉字“_”,造词本意是古代检验军权的兵符,因此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分别根据残缺的兵符绘写而成,而小篆中的“_”一字,在经过不断简化演变后有了统一的汉字形体,字体形态上较甲骨文与金文更加注重了汉字的结构,更加整洁美观。与此同时,“_”的造字本义也逐渐消失,不再指检验军权的兵符,而是指有作战指挥权的人、参谋,某个领域的高人,兵符所代表的军队,军队的编制单位等含义。二、今文字时期(一)秦系文字俗体隶书隶书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是以秦国文字俗体为基础产生的。早期隶书只是作为小篆的辅助字体而存在的,但由于书写方便,便逐渐替代了小篆的统治地位,直到西汉时期,隶书正式取代小篆成为了主要的汉字字体。汉字的隶化是我国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一次最为重要的变革,结束了长久的古文字时代。它变圆为方,同时将以往比较象形的曲线变成了比较平直的线条,一笔直下,不再绕弯。并且将原来部分汉字中的断笔相连接,如“者”、“也”等字。以“点、横、竖、撇、捺”等笔画代替了相对象形的图形,组成了具体的符号,是象形字变得不象形了。如小篆中的“徒”字,依然能看到表示赤足行走的绘图痕迹,而隶书中的“徒”字,虽然承续了金文的字形,但已完全脱形。与此同时,隶书相较小篆而言,还简化了很多偏旁笔画,如水旁减成三点以及走之旁的简化等。还有一些字体,干脆省减部分结构,甚至减到以一种符号代表几种形体繁复但意义相似的汉字。(二)汉字的楷模楷书汉字发展到汉代,已基本上摆脱了象形绘图的踪影,形成了一套“方块字”特有的形态系统。楷书是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的,但它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楷体字初现于汉末时期,在魏晋时期逐渐成熟,到了南北朝时期,楷体字已成为汉字字体的主要形式,直至唐代,楷体正字的确立后,楷体字才算最终形成。从初现到成熟,再到最终形成,楷体字经历了近千年的演变。在此过程中,汉字的隶变对楷书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汉字从小篆到隶书的过程是我国汉字史上的一次最重要的变革,是一次把象形字符号化的质变过程,汉字从此由表形文字变成了表意文字,使得汉字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它不仅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也改变了汉字的审美趋向。正是在这种剧变的基础之上,才促成了楷书的最终形成。(三)草书(汉末)《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四)行书(汉末)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来源:青年文学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