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画跋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1. 郑板桥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长:擅长。

室:家。

案:桌子。

辄:就。

至:至于。

值:遇到。

活:使……活。

【译文】

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2. 郑板桥 题画 译文

郑板桥题画诗很多,不知你要哪一首。

郑板桥题画诗赏趣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长于画竹,也善于在画中题诗以抒情表志。细细揣摩板桥的题画诗,其意蕴深长,不由得叫人击掌叫绝。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竿。

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灾济民的事而得罪了上司,他不愿与贪官污史合流,于是决定弃官回乡。临走时,潍县的士绅、百姓盛情挽留。郑板桥心情激动,当即画了一幅竹子留赠,这首诗就是题在上面的,表现了诗人两袖清风、退隐回乡的决心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为官清正,也颇有政绩,就是因为难以向清代官场作风妥协而一直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然而,山东巡抚包括却十分地尊重与支持他。郑板桥便画了几竿竹子、提了几句诗相赠,以表知己的相识之恩。“躺在书房听到风吹动竹子的萧萧声,疑心那是反映民间疾苦的 *** ”,足见诗人对民众的体察入微、对灾民的深切关怀。诗是赠予上司包括的,无疑也寄托着作者的希望。一位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吏,能有这样的心肠,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竹 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竹子扎根在破岩之中,任凭东南西北风的折磨打击,它依然坚定不动摇。诗人以“咬定”“立根”等朴素的字词,生动地刻画了竹子的坚强性格,还有它那无视环境压力的豪放气概。赞美竹子坚韧的同时,也寄寓了诗人的抱负和志向,体现了他不拍打击、不畏风浪、不随波逐流的风骨与节操。

3. 郑板桥 题画 译文

“郑板桥集”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译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4. 求关于郑板桥的一篇古文的翻译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

乾隆元年中进士,曾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政治名声不错。

在他任职的十二年中,监狱里很多次都没有一个犯人。

后来因为县里闹饥荒,郑板桥向朝廷要求发放赈灾粮款,却得罪了上级大官,于是他告病还乡。

离任的那一天,老百姓都哭着挽留他,每家都画他的画像来祭拜。(太夸张了吧!)

郑板桥为人磊落洒脱,性格孤傲。(出淤泥而不染)

他擅长画兰花和竹子,他画兰花的叶子用焦墨,用草书中竖长撇的方法;他画的竹神似苏东坡,多的时候不乱,少的时候也不会让人觉得太空,完全不同于当时的习惯画法,又好看又挺拔,独一无二。

郑板桥的书法也很有特色,结合了隶书、楷书、和行书三种字体的风韵,圆润饱满,古风灵秀;尤其是他的楷书,特别好,只是作品不多。

郑板桥诗的风格接近于白居易和陆游,特别是几篇缅怀古代的,激昂慷慨。

他的词也比较有特色。

在当时有「郑虔三绝」之称。

他的著作有《板桥诗钞》,市面上流通的有手工抄写和刊印的。

《板桥诗钞》后面附带几篇家信,感情真挚,语言诚恳,很感人。

好辛苦,完全原创哦!

5. 郑板桥 墨竹图 翻译

画竹插天盖地来,

翻风覆雨笔头载;

我今不肯从人法,

写出龙须凤尾来。

郑燮(板桥)有二首咏竹的诗,其一为「题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既点出竹之「处境」,更直接说出竹的贞定,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令人望之生「敬」。

另一首为「题画竹」:

「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前二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二句则双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

《 郑燮六十自寿 》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 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 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

6. 《郑板桥画竹》翻译

原文:余家有茅屋三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阳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翻译:我家里有三间茅草屋,南面种着竹子,夏天新竹刚刚开花,绿色的阳光照进来,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秋天冬天,取围着的屏风的骨子,端掉两个头,横着放当作窗棂,用薄的洁白的纸糊上,风和太阳暖,冻着的苍蝇碰到纸上,冬冬的作小鼓的声音.这时候一片零乱的竹子影子,难道不是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教授,大多数是从纸窗户白墙壁太阳光月亮影中得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