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养成6大指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3
品格教育养成6大指标 印度有一句谚语:「孩子小时候,给他深根,长大后,给他翅膀。」,意指人的品格从小就要养成,不仅在成长道路上较为顺遂,将来也势必能往正向发展。不过,您知道何谓品格?哪些是遵循的指标性?父母应该协助孩子达成呢?

现今社会中充斥着扭曲价值观、道德沦丧的新闻事件,让人不禁怀疑起是不是教育出了问题?究竟应该如何着手,才能导正社会的歪风?现今社会层出不穷的乱象,其实反映人们错误的价值观,并且没有正确的道德规范,以致出现这些犯罪事件,正义无法申张的情形,财团法人千代文教基金会执行长潘莉华建议,应从教育开始,而教育的起源就在家庭,因此,父母除了有生育和养育孩子的责任之外,还身肩教育的重责大任,尤其必须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格,才能使身心健全发展、平安健康的长大。在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生涯中,她深刻体会到品格教育在儿童幼年时期的重要性,所谓「3岁看大,6岁看老」,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能得到适当良好的教养环境、获得身心健全的发展,长大成人后自然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事实上,社会乱象取决于人格发展问题,做父母者除了保护孩子健康不受伤害之外,同时还要顾及心理状态,必须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施以品格教育,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延伸阅读:不乖、不听话,就要处罚?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1992年国际品格教育联盟决议出品格6大支柱,包括尊重(respect)、责任(responsibility)、公平(fairness)、关怀(caring)、值得信赖(trusorthiness)与公民责任(citizenship),做为现代公民应该培养的基础特质,并且强调人们若想要拥有真正的民主社会,就必须建立伦理基础,才可使个人健全成长。财团法人友缘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临床部主任林淑棻指出,人是生活在一个群体社会,大家都希望彼此相处得更好,甚至使国家及全球都能处在于比较和平与美好的世界,国际品格教育联盟所列的6大项指标则期盼由个人开始着手,从认识自己、尊重自己、发展自己开始,再进一步关心他人,做出对社会,甚至对世界有贡献的事。

从怀孕时期开始扎根

品格教育是相当重要的教育,父母有义务教育孩子,使其有良好的发展。潘莉华执行长补充,品格教育应从妈咪怀孕时就要开始进行,也就是说,妈咪在怀孕期间,父母双方都必须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情,多进行良好的胎教,包括对胎儿说话、听轻柔的音乐、不乱发脾气等,当孩子出生后,自然就会对这些美好的人、事、物有熟悉感,亦可具较稳定的情绪。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给予孩子温馨、呵护的环境,多与孩子说话、互动,即使婴幼儿还不会表达,但透过眼睛所见、耳朵所听、身体所感受的触觉,仍然可以知道父母对他的关爱。林淑棻主任进一步说明,父母不妨以3岁做为分水岭, 3岁之前的幼儿大多处于牙牙学语、学习生活的阶段,尚无基本的生活能力,此时父母主要以示范正确的品格行为为主,凡事以身作则,让孩子从小认识并接触正确的行为,孩子3岁开始便可逐步进行品格教育,因为已经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也了解大部份的日常生活行为。不过,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应该要有基本认知,就是「没有幼儿愿意做坏事,也没有幼儿想伤父母的心」,当孩子做错事时,不要先不明就里的责骂,先了解背后的原因,再进行正确引导。

此外,父母亦应先了解孩子的发展历程,包括肢体动作发展、智力发展、语言发展等,再视孩子的理解力给予相对应的教育,若父母以超龄,甚至成人的道德和品格标准来评断行为,不仅容易使孩子出现自我否定,更可能会扼杀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认知幼儿发展阶段

林淑棻主任强调,人有「本我」、「超我」及「自我」三种功能,当孩子能适度满足本我的需求,搭配符合超我的要求,即可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功能。

本我 人的一生都有「本我」的需求,3岁前的孩子属于发展感觉动作期,几乎受到「本我」之冲动的影响,他们透过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认识自己环境与世界,许多行为都是没有恶意,例如:2岁半的孩子拿球乱丢,恰巧丢中别人,他们可能只是出自于好奇心,想知道球可以怎么使用,而非刻意伤人,此时父母若用「不礼貌」的道德标准来责备孩子,就会失去教育的机会。父母可以先关心被丢到的人是否被吓到、有无受伤,表达歉意后,再了解孩子为何丢球,是否遇到困难,若孩子让他人受伤,可以说:「虽然你没恶意,但对方会痛,我们去跟他呼呼」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及表达道歉,同时也教导孩子如何正确丢球而不会伤害到他人,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受到父母重视与疼爱,并且父母能理解我,也可使孩子朝正向发展,提升玩的能力,如此关心别人的品格将被父母建立起来。

超我 「超我」大约从3岁开始发展,意指开始慢慢有控制自己、接受他人引导的能力,也能遵守社会的规范,父母可以逐步教导孩子等待、轮流等需要相互尊重的品格教育,引导心理健康的发展。

此时期孩子虽已发展「超我」的潜力,但较偏「自我中心」的倾向,他们并非自私或不理他人,而是以为所有人的想法都和自己相同,因此,很难理解他人想法竟然与自己不同。想协助孩子脱离「自我中心」,需要父母先以孩子为中心,理解孩子的世界及想法,再进一步与他分享父母的想法与正确做法,让孩子了解原来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想法,这样孩子较易脱离「自我中心」的阶段。

在发展「超我」过程中,有一项行为是「利他」,大约是从4岁开始。所谓利他,指的是会去关心他人、了解他人心情,并采取实际行动帮助他人,此时不仅是出现懂事的行为,亦代表品格已经逐渐养成。潘莉华执行长强调,「利他」的观念是一般人都应具备的精神,孩子需要从同理心来培养。现今公办婴幼儿园很多,师资、设备都不错,孩子自3岁起即开始过团体生活,培养合群、守秩序、互助、尊重、分享的好习惯,以养成「自律」,进而产生「利他」的观念。

自我 林淑棻主任说明,此处所指「自我」与「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并不相同,自我指的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功能,让自身行为达到平衡,若「本我」意识比「超我」强烈,所表现出的行为就会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反之,若「超我」意识比「自我」强烈,便容易表现出尽量符合他人要求或对自己严苛的情形。潘莉华执行进一步解释长补充,20世纪心理学大师──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将人格的形成分为八个阶段,在6岁前的婴幼儿时期,拥有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这些阶段也是婴幼儿自我成长的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危机」,若孩子都能克服,便可建立「自我」。因此,艾瑞克森认为,婴幼儿会借由母亲关爱的满足,建立「希望」与「信心」,影响他们对人的信任。

林淑棻主任表示,父母在教导孩子品格教育的同时,应尽量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与感受,不仅可以更理解幼儿情绪与行为发展,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也是一种相当良好的品格示范,当幼儿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生气、伤心、快乐等心情被父母了解后,4岁后就会比较容易了解同伴的喜、怒、哀、乐,发挥感同身受就的品格能力。

父母以身作则

潘莉华执行长指出,品格教育在婴幼儿时期乃是关键期,因此,父母应了解及关心孩子,培养幼时的信任感及安全感,并与孩子培养良好的关系。当有良好的关系,孩子也具备基本的语言与理解能力后,父母便可开始着手进行品格教育,但在要求孩子注重品格之前,父母自己必须要以身作则。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父母做了哪些行为,孩子就会跟着做那些行为,孩子就像是父母的镜子,会反射父母的所作所为,父母应时时刻刻谨言慎行,不能在孩子面前做不良示范,平时亦应将六大品格落实于生活之中,若父母本身的生活习惯不佳,在养育孩子之前必须先改正自己的坏习惯,或是不小心做错事得立即反省,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延伸阅读:内向&外向教养法

对于部分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偶尔会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林淑棻主任认为,此乃正常情形,尤其当父母面对幼小的孩子,因为孩子无法理性的与自己讨论,便容易抓狂,但当父母发现自己乱发脾气时,应该要先透过其他管道抒 *** 绪,而非对着孩子发飙,例如:暂时离开现场、与他人聊聊等,让自己冷静下来之后,再去面对孩子。除了以身作则,父母在教育孩子也要用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使他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即便如此,也不能放纵孩子,使其任性发展,虽然这在执行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度,毕竟爱与放纵只有一线之隔,建议父母可以与孩子先做好约定,告诉孩子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可以影响自己与他人。也就是说,孩子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不会伤害自己与他人的身体与心理,也不会影响他人的权利,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想做什么事,父母都可以让他尽量尝试。

此外,父母亦应放手让孩子尝试各种新事物,以认识生活,若犯错了也没有关系,毕竟这是孩子自己的经验结果,不仅印象深刻,亦可从上一次的经验中做修正,例如:让孩子轻碰热水,使他知道这是烫的,具有危险性,通常孩子都能理解,并且不会刻意再去碰触。若父母只有用口头教育而没有亲身体验,孩子很难想像父母所要表达的意思,犯错的机率也就会相对上升。

父母关爱孩子的方法 父母的关爱将影响孩子人格与身心的发展,潘莉华执行长提供以下养育供参考。

1.给孩子的爱,永远不嫌多,但要有方法、不宠爱,以鼓励取代责骂。 2.习惯伴随一生,好习惯会培养好品格,好品格成就好人才。 3.善用游戏与故事,建立生活上的好习惯,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 4.保护孩子,帮助他健康、平安的成长。 5.学校和社会对于孩童教育、人格养成有极大的责任,父母亦需在旁随时观察。

品格教育养成6大指标

品格教育养成计画

当小宝宝一出生下来,父母除了要照顾孩子的生理需求,亦需建立健康的人格。潘莉华执行长说,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以身作则,让孩子随时随地都生活在适当、安全的教养环境中,即使遇到挫折,父母也在旁指导、启发、分析,鼓励孩子勇敢面对问题。此外,因为孩子并不是一教就会,一个行为的养成常常得经过20~30次的练习,才可能养成习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具备耐心,当孩子犯错,不要特别责备孩子,仅需请孩子再做一次正确行为即可,以下针对品格6大指标养成法做说明。

指标1:尊重

尊重是指人不分年龄、国籍、种族、性别等都有相同的权利,无论身处哪一个国家或属于哪一类人种,彼此都应该互相尊重,父母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培养,亦可透过绘本启发。

建立所有权 幼儿在年纪较小时,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属于自己,因此,父母必须帮孩子建构所有权的概念,包括幼儿必须了解哪些事物属于自己、哪些事物属于他人、哪些事物属于彼此或大家,建议可从家庭里开始建立幼儿的所有权概念,例如:给孩子属于自己的玩具箱子,让孩子将玩具放在里面,并告诉孩子这些东西是属于他的,应该要好好爱护与保管;再带孩子认识他人的所有物,例如:爸比的衣服、妈咪的化妆品等,告诉孩子若想要借他人的物品,应该先经过对方同意才行,若对方不同意,也是他人的权利。

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是以自己的立场去衡量别人的立场,体会他人的心意,多方为其设想。父母要先以身作则,让孩子了解将心比心的做法,包括了解孩子玩乐的需求,与孩子一起玩玩具、从事户外活动等,让孩子知道父母正在陪伴他做喜欢做的事,之后若有事想请孩子帮忙时,可告诉孩子自己需要、被帮忙的立场,使孩子具有同理心,进行协助。

学会礼貌 父母应教导孩子礼貌的好习惯,包括有事拜托他人,应说「请」;接受他人的帮助或礼物,应说「谢谢」;做错事或伤害他人,应说「对不起」,透过礼貌表现出尊重他人的好品格。

仔细聆听 聆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亦是了解他人的方式之一,父母应告诉孩子,当他人在对自己说话时,必须仔细聆听,不可听到一半就跑掉或心不在焉,无论是父母、爷爷或奶奶说的话,让他人感受到自己被受尊重。

不可辱骂或嘲笑他人 对于孩子来说,若说出脏话或出现辱骂、嘲笑他人的情形,有时并非出于恶意,可能只是单纯觉得有趣或想引起他人注意,此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行为,并使了解若遇到相同遭遇的感受,避免下次再犯。

不可欺负或找他人麻烦 不可欺负或找他人麻烦是不可辱骂或嘲笑他人的进阶版,若父母见状应先制止,告诉孩子这是错误行为,并向对方道歉,避免再出现类似情形。

不妄下断语 不妄下断语是指在了解一个人之前,不可轻易评论对方,例如:不可以貌取人、心存刻板印象等,若孩子出现这类情形,父母应告诉孩子需给予自己与他人一些机会与时间,经过长时间的相处与了解后,再客观的下评论。

指标2:责任

责任是指人应该要对于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或所做的事勇于面对、认真完成,养成自律,并且能对自己负责的好习惯。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责任就是认识生活、学习生活,其中包括按时吃饭、睡觉、玩游戏等。然而,因为幼儿年纪尚小,同一件事可能要父母叮咛好几十次才能真正养成习惯。

不少家长总会抱怨「孩子玩具总是不好好收拾,都要我帮他收完」,或是「叫孩子晚上要乖乖上床睡觉,但孩子总是讲不听」等状况,潘莉华执行长提醒,父母应该营造孩子负责任的环境,付出足够的耐心与有效的方法,避免将孩子应做的事情揽下,代其完成,养成依赖、不负责的习惯。

说到做到 说到做到意味着人要具有可靠性,答应的事就要做到,父母可与孩子约定每日都要完成的事,包括按时吃饭、睡觉、玩完玩具后会自己收纳整齐等,并在晚上睡觉前问孩子是否和爸妈约定的事情都有做到,无形中让孩子认知自己该负的责任。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孩子做错事时,例如:欺负弟弟或妹妹、吵著看电视等,父母见状时应该要纠正他的行为,并告诉他为什么不对,下一次不可再犯。林淑棻主任表示,当孩子故意做错事,父母不可以过于心软而不进行辅导,因为没有让孩子有痛的感觉,孩子不会明白什么是责任。

在家庭培养「自律」 品格教育推展行动联盟曾经指出,自律应该在家庭中培养、学校中建立,意思是「自我管理或自我约束」,但「自我管理」涵盖许多层次的能力,包括自动自发的能力;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维持适度进退的能力;能掌控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能克服自己的懒惰,养成勤劳;能克服自己弱点,并学习他人的长处。潘莉华执行长提醒,父母在培养孩子获得这些能力之前,必须先与孩子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并且调整自身言行,达到做为他人模范的标准,才可教育孩子,因为自己是孩子模仿的对象,若自身行为不佳,孩子自然也会出现不良行为。

相互责任 责任除了应该对自身行为负责外,还有一项是「相互责任」。所谓的相互责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彼此之间都需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受,相互学习与负责,例如:小名拿了小志的玩具,小志有权利与责任让小名知道他不喜欢别人随便动他的东西,如果小名好奇,可以跟小志借,这样小志不仅学会保护自己的东西,也让小名学习要尊重他人的物品。相互责任并不只是单独一方的事,是需要双方共同承担,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发生冲突时,责怪他人的行为。

三思而后行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告诉孩子做任何事之前都应该要先想到行为的后果,例如:中午没有把饭吃完的话,下午就会饿;玩具没有好好整理收拾,可能有些玩具会不见等,借由孩子本身可能会遇到的状况来教育,让他能够产生责任感。

指标3:公平

公平就是不偏私,是指人不会因为利己主义,产生偏私、不公平的心态。此外,公平与尊重有相当大的关系,当人在尊重他人与自己的前提下,自然就会产生公平的心态,也就是说,人不会因为不同的身分、性别、地位等状态,希望享有较好的权利。

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与尊重的将心比心略有不同,意指父母应该教导孩子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进而了解人生而公平,每个人的权利、义务均相同,并不会因为个人身分不同,拥有不同待遇。

让别人也有机会 当孩子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权利均相同时,就会自然产生给予他人机会的情形,例如:妹妹不会认为自己比较漂亮,可以比姊姊先选玩具,而是一起选玩具;哥哥不会觉得自己年纪比较大,可以比弟弟吃更多的点心,而是吃相同分量的点心等,父母应从小就建立孩子每个人都有相同机会的概念,使其不偏私。

说实话 父母应该教导孩子对于任何事情都应该要诚实相对,不可欺骗隐瞒,如此才能在同样的立足点下,产出公平正确的结果,若孩子没有据实以告,导致结果不公正时,造成父母误判的结果,例如:孩子为了赶快看电视,告诉父母已经收拾好房间内的玩具,当父母发现后,应该询问孩子为什么说谎,并告诉他说谎的后果,包括不被信任、失去一次看电视的权利等,避免孩子下次再犯。

遵守游戏规则 父母必须告诉孩子做任何事之前都应遵守相关规定,并按照指示所进行。这里所指的游戏规则不仅是孩子们玩乐的游戏规则,还包括家庭规定、学校规定、环境规定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稳定生活,帮助人们能够健全的成长。

要想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他人 林淑棻主任说明,孩子在幼儿阶段最重要的是发展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情绪、与同侪相处、发展合作性的关系等,因此,培养合作性的能力尤其重要,像是与他人玩乐时愿意等待、协调、配合、轮流等,让孩子知道自己如何与他人合作,以及当与他人意见不合时,该如何协调出共识等。因为在群体社会中,每个人所做的事都可能影响他人,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在教导时,需告诉孩子在做任何决定之前,要先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他人,例如:当哥哥与弟弟妹妹一起玩游戏,明显偏袒弟弟,造成妹妹不悦;或是和邻居约好轮流骑脚踏车,自己一直霸占脚踏车不放,若出现这类对待他人不公平的表现,父母可以问问孩子为何这么做,讨论出更恰当的做法。

若孩子在幼儿阶段就具备公平的基础,并与他人有良好的合作性,将来成长就会比较顺利,否则将来成长过程中就容易与他人发生人际冲突或时常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形。

以开阔的心胸聆听他人 聆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大步骤,孩子应以开阔的心胸聆听他人意见,并了解他人,才能够用公平的对待他人。

自己的错误不要怪他人 现代人较缺乏自我反省,若与他人起争执,通常第一件事就是揪出对方的错误,而非反省自己,如此不仅会造成更多误会,造成他人遭到不公平对待,亦是缺乏责任感的象征。父母应教导孩子当做错事时,应先反省自己是否有做错的地方,若是有就道歉且改正,透过理性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仅可以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表现。

拿他人东西前必须先获得同意 父母应帮孩子建立物品拥有者的概念,也就是前文中所提到所有权,让孩子明白只要不是属于自己的物品,就不可以任意拿取,必须获得他人同意。

品格教育养成6大指标

指标4:关怀

关怀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林淑棻主任指出,关怀是一种同理心的展现,表示人们能够站在当事人的立场,设身处地去体会当事人的处境,并且感同深受,然后付出行动去关怀、陪伴对方,甚至帮助对方。

待人宽大厚道 父母应教导孩子必须有大方且宽厚的心,对待他人不吝于分享自己的好处,例如:当自己在幼儿园拿到某一件好玩的玩具,愿意拿回家与弟弟、妹妹分享,或是看见妈咪在忙着打扫家里,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忙。

绝不刻薄或伤害他人 父母应教导孩子待人不可刻薄和伤害他人,若孩子出现这类行为时,除了询问孩子背后的原因,亦应询问若自己遭到这样的对待,可能会有哪些感受,让他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不再伤害他人。

帮助有需要的人 父母可以带领孩子帮助有需要的人,例如:帮助身心障碍者搭公车、看到他人不慎出车祸帮忙打救护电话等,透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让孩子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感觉。此外,若家中有兄弟姊妹,父母亦可让大宝帮忙照顾二宝,让大宝观察弟弟妹妹需要什么帮助,进行相对应的协助。潘莉华执行长认为,透过经常的照顾练习,孩子自然而然能够学会如何关怀他人,若父母只是口头说说,没有让孩子重复练习、亲身体验,孩子会较难想像关怀的意义,也就不明白该如何进行。

对别人的感受敏锐 父母应教导孩子懂得察言观色,包括观察周遭的人、事、物,例如:妈咪今天做了什么菜?姊姊今天的打扮是什么?当孩子对身旁的人事物有一定的敏锐度后,再培养孩子观察他人的感受,例如:妹妹因为撞到头而哭,应该要上前安慰,逐步培养孩子成为贴心、懂得给予协助的人。

自己的作为将会如何影响他人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将会影响自己与他人,包括正面与负面的影响,父母可以应告诉孩子要多做好事,发挥正面影响力,帮助他人,并且告诉孩子「我们可以从做好事中变成更好的人」,帮助孩子大方付出爱心与关怀。此外,当孩子接受到他人好处时,例如:看牙医时牙医师给自己贴纸帮助安抚情绪,父母可以试着问孩子,接受他人帮助的感觉是什么,协助孩子建立关怀的概念。

指标5:值得信赖

值得信赖是指自己具有被他人相信的能力,使他人产生安全感。父母要使孩子成为值得信赖的人之前,自己必须先营造出有爱的家庭,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答应孩子的事也一定做到,再开始要求孩子。

诚实不说谎 要培养孩子值得信赖之前,必须先要求孩子诚信,潘莉华执行长强调,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是维系家庭、促进社会和谐的根基,因此,应培养孩子凡事据实以告,不可说谎骗人,避免日后降低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感。林淑棻主任补充,大多数的孩子不会故意说谎骗人,因为没有任何孩子想被责备或想让父母伤心,孩子说谎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想掩盖一些事实,逃避被责骂的下场,当父母发现孩子说谎时,应该先询问孩子说谎原因,讨论出更恰当解决方式,例如:当孩子为了想吃糖果而偷吃,结果被发现又不承认,父母可以先问孩子:「你是不是想吃糖果,但又怕爸妈说这样会蛀牙而不敢问?」若孩子说是,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吃糖果没关系,但要记得刷牙,以免蛀牙,让孩子不仅能够达成想吃糖的愿望,也能够免除蛀牙的困扰。

为人可靠 为人可靠指的是能使他人信赖自己,并且能放心交办事项,父母可以让孩子自行完成一些简单事务,例如:帮妈咪记住晚餐的食材、看医生的时间等,当孩子都有做到时,给予适度的赞美和鼓励,帮孩子建立自信,使他成为可信任的人。

有勇气 有勇气指的是当自己认为某件事是对的就去做,即使很困难也不会逃避,潘莉华执行长说明,当孩子勇敢的执行一些有意义的事时,不仅能够提升自身执行事情的能力,亦可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使他人对自己的表现刮目相看,认为孩子值得信赖。

要当好朋友 父母应该要告诉孩子,与他人相处、交往时,必须以诚信相待,不可背叛朋友,否则不仅影响人际关系,也会使他人降低对自己的信任。

指标6:公民责任

公民责任意即成为一个好公民,要教育孩子的公民责任之前,必须先让孩子养成前五项基础品格,接着才能教育孩子什么是公民责任。对幼儿来说,成为家中与学校的好孩子是展现公民责任的表现。

尽自己的一份力 要养成公民责任之前,孩子必须对自己应尽的责任来负责,包括按时吃饭、收拾玩具等,父母应该先训练孩子这些能力,再逐步要求协助完成其他事。

对身边的事物尽一份责任 父母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完成家事,例如:做菜、打扫、浇花等,或许刚开始孩子因为不熟练而做得不好,但父母要鼓励他再接再厉,并给予赞美,表示孩子愿意帮忙就是有公民责任的表现。

参加社区服务与帮忙照顾环境 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孩子养成自主独立,父母可带孩子参加社区服务,例如:关怀社区弱势团体、整理社区公园等,从孩子周遭的生活环境开始,让孩子多接触与他相关的人事物,带领孩子认识周遭环境,并了解他人生活,进而产生关怀心与公民责任,帮助世界变得更美好。

做个好邻居 孩子必须成为一个良善的人,使周遭的人愿意与自己相处,营造良好的和睦邻里的环境。

尊重他人 父母应教导孩子尊重他人,并且公平对待他人,才能有效发挥公民责任。

遵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规定 婴幼儿的生长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该环境的规定,孩子也不例外,因为人们在有一定的规范下,才能使每个人享有相同的公民权利,并能营造更和平的世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