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中的分级语言能力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

如题所述

上图1是WIDA针对6-12年级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指标分级总描述,可以看到,每一个级别对应的描写十分有逻辑,三句话基本对应了词汇、句子、语篇三个维度。而下图则是给出的Example Topics and Genre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话题,当然,教师可以完全不受这个所限制,所给出的只是作为范例来描写如何教学生用语言实现更好的生活。

然后是每个话题下的分级目标,上图是The Language of Social Studies, Formative Framework,以经济发展趋势为例,下设的一级目标是Chart Economic Data based on phrases or simple statements with graphic support. 由这一句话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以下四点:

1. 活动的内容或依据(任务内容):简单的与经济变化有关的短语和陈述

2. 学生应该完成什么样活动(任务性质):在阅读相关材料后能制出经济数据变化表

3. 如何评价(评价标准):学生是否能完成该项活动

4. 是否需要支持(任务要求):需要,graphic support

这四点也构成了PI的描写框架,简称为CAAS(C-Content;A-Activities;A-Assessment;S-Support)。那么如果用类似的框架去分析CEFR和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就能发现不同点。首先,我们来看CEFR

欧标里并没有按照话题去分类,而是按照Understanding, Speaking, Writing这三大块来描写,这与CEFR的global scale也是一致的。以A1的Spoken Production为例,I can use simple phrases and sentences to describe where I live and people I know

1. 活动的内容是:描述住所和周边的人

2.活动的性质:口语产出

3.评价标准:活动可以完成

4.支持:无

显然,CEFR的描写方式较美标更为抽象,但二者都关注了用语言来“做事情”。相较之下,WIDA的课程标准显然更加关注贴近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情景分类,然后考虑在这些场景下学生可能会做什么事情(或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通过听、说、读、写这四项语言活动,将语言知识(词汇、句子、语篇)运用出来。这样就能将这些活动与语言技能及知识相结合,视二者为活动完成的手段,因而实现了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即“从做中学”。因此它们的评价方式与活动本身是统一的。即如何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就看他是否能完成该项活动。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能根据对应的话题寻找教学材料,然后根据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要实现的功能,结合材料,设计教学目标。而语言点则成为了实现这些功能的手段,这样在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上也跳出了传统的只教发音、意义、辨析和拼写的窠臼,转而更加强调特定语言形式在特定语境下的 功用-Function- (例如为什么要用感叹句,为什么要用过去时)。欧标里也在强调语言的功用,只不过CEFR强调的是用语言做:理解、交流、产出这四件事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分级下的结构都是一致的: Understanding,Interaction,Production 。

最后是我国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我国的课程标准分级目标按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情感态度、文化素养、学习策略五个维度去描写英语语言能力,并对于每一个项目做了明确的分级描写,上图展示的是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的四级和二级分类。对比CEFR和WIDA,首先的区分就是对于英语语言能力指标的理解,我国对于“英语语言能力”的总描述(现在称之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十分全面,不仅包括了CEFR和WIDA当中的有关词汇、语法、听力、口语等条目,也包括文化素养、学习策略、情感态度。而2017年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则将核心素养正式提出,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思维品质这一项。显然,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的应该叫“课程目标或者核心素养”,与“PI指的语言能力”有很大差别。

可是问题在于,哪种方式更加能更加user-friendly,哪种更能转化成教学的生产力。总目标(或者核心素养)当中的情感、思维、文化能否分级描写,分级的意义何在(2017年年末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的分级标准放在了附录当中,只保留了关于核心素养的描述性内容)?它们是否应该包括在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当中,这些对于教学的指导作用有多大?

以上问题相信定能引起江湖上的一场腥风血雨,各路诸侯的互相厮杀。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的标准具有三个特点:简单、明了、操作性强。具体来看,CEFR的语言能力描写框架包括Understanding, Interaction, Production. WIDA 的语言描写定义包括:词汇、句子、篇章,以及如何用这三者做事情。而我国的总目标则十分复杂: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学习策略。每一个项目下又包含三到四个小项(如听、说、读、写),然后每一个小项下又有1-5级的分级。目标过于复杂,导致教师在设计课堂时难以将复杂的标准转化成具体的教学目标。另外,在分级过于复杂导致内在逻辑结构同样繁杂,教师很难发现每一级与另一级的内在逻辑,缺乏统一的结构,自然也就难以转化成实践。(最后两段为个人观点陈述,慎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