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是如何创造如同第二莫高窟般的佛教文化的?在历史上又是如何灭亡的?

如题所述

西域的龟兹(qiū cí)古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的四大文明交汇的地区,这四大文明分别是:古印度、古希腊(罗马)、古波斯、华夏

都知道敦煌莫高窟是国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品种繁多的佛教文化圣地,有着数不清的佛教石窟、壁画、雕像、佛教经文以及其它佛教制品,莫高窟从南北朝时期一直修建到元朝,历史极其悠久,现存石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龟兹古国境内有着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的石窟,其石窟、壁画数量仅次于莫高窟,被称为“第二莫高窟”。

龟兹的核心区域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库车市和轮台县,其鼎盛时期还包括了新疆阿克苏市、沙雅县、拜城县、新和县等县市,其境内有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托乎拉克艾肯石窟、温巴什石窟、玛扎位哈石窟、阿艾石窟,合计石窟有600多个,壁画有近2万平方米

如此多的石窟意味着佛教文化的盛行,佛教起源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到了当时的西域,佛教经文是用婆罗谜字母书写的古代印度梵语,龟兹出土的文物还包括用去卢文这种是够为古老的古印度文字书写的材料,这就是龟兹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

1985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龟兹古城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并出土了一批文物,有汉朝的五铢钱、唐朝的开元通宝铜钱、龟兹小钱以及彩陶片、石器、铜件等,此外,龟兹还出土了大量汉文书写的文物,汉朝与唐朝的钱币都成为龟兹的硬通货,汉文成为龟兹的语言之一,这就是龟兹受到华夏汉文化的影响

而龟兹石窟中的壁画除了具备古印度与华夏的文化因素之外,还有大量的古希腊与古波斯文化的佛教壁画与石窟,比如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有一些半裸的人物壁画,就是希腊风格,而龟兹最初的人口来自印欧人种(雅利安人种),是古代欧洲人的一支。

其语言是龟兹语,属于印欧语系中的吐火罗方言,与欧洲的语言更为接近,并用印度的婆罗米谜文字书写,从人种、语言上看,龟兹有着浓浓的希腊与欧洲风格,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龟兹石窟中也有着众多的波斯风格,比如克孜尔尕哈30石窟的供养人与波斯萨珊王朝的骑士银盘非常相似,还有石窟中龟兹武士的装束也来自波斯风格,克孜尔石窟207号窟金刚神像与波斯萨珊王朝银币上的头像也非常相似,有考古学家考证过,龟兹石窟中有少波斯风格的壁画及石窟,这就是龟兹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

那为什么龟兹的佛教文化如此发达呢?

佛教发源于印度,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达到了巅峰,并不断各外扩张,阿育王时期,控制了阿富汗地区,阿富汗与西域接壤,印度的僧人不断通过阿富汗北上到达西域,并将佛教文化传到了西域,而龟兹是当时西域重要的古国,同时也是交通要道,大概是在公元初年左右佛教传到了龟兹。

龟兹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塔里木河的北边、天山南麓的中间地带,扼守丝绸北路的战略通道,汉朝的西域都护府与唐朝的安西都护府都在龟兹境内,可见了龟兹古国的位置非常重要。

一般认为龟兹建国于公元前176年之前,这得益于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写给汉文帝的一封信,信中说匈奴已经灭亡了月氏,并征服了西域的楼兰、乌孙、呼揭以及附近的26个国家,这其中就包括了龟兹,龟兹最初臣服于匈奴。

根据《汉书 西域传》的记载,龟兹的王城在延城,也就是今新疆库车县东边的皮朗旧城,离长安有7480里,人口有81317人,军队有21076人,南边是精绝,东南是且末,西南是杅弥,北边是乌孙,西边是姑墨,其国内能铸造与冶炼。

公元104年,李广利远征大宛,途径轮台,轮台当时归属于龟兹,李广利要求轮台提供给养,轮台不同意,被汉军攻破,李广利征服大宛后,整个西域震动,再加上汉军开始在西域屯田,汉朝在从敦煌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的路上都设立了驿亭,以供汉朝商人及使者休息,并在轮台、渠犁(今新疆库尔勒)设置了汉卒数百人屯田。

公元前89年,龟兹贵族姑翼怂恿其王杀死了汉朝在轮台屯田的杅弥太子赖丹,汉朝当时正处于汉武帝晚期,晚年的汉武帝发布轮台罪己诏,不愿意再发动战争,汉朝并没有讨伐龟兹,直到18年后,汉宣帝派出15万大军兵分五路攻打并大败匈奴。

当时校尉常惠上书汉宣帝,说龟兹曾杀害汉军屯田校尉,请求派兵讨伐龟兹,但汉宣帝没有同意,大将军霍光指示常惠可见机行事,于是常惠带了500汉军,并且联合乌孙等西域国军队2万多人,一起攻打龟兹,龟兹王向常惠谢罪并请求臣服,并交出了当年的祸首姑翼交给了常惠,常惠杀死了姑翼。

公元前66年,龟兹王绛宾娶了汉朝解忧公主的女人为妻,解忧公主是汉朝派到乌孙国和亲的公主,于公元前105年嫁给了乌孙王军须靡,解忧公主有四子二女,长女叫史弟,嫁给了龟兹王绛宾,第二年,绛宾与弟史夫妻俩到汉朝都城长安朝拜汉宣帝,两人在长安住了一年才回去,从此龟兹与汉朝关系较好。

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设置都护府,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北,离龟兹非常近,西域都护府是汉朝设置在西域的最高军事与行政机构,之所以设置在此地,就是看中了龟兹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轮台就成为汉朝在西域的统治中心。

西汉灭亡后,西域都护府也随之覆没,西域诸国开始各自为政,龟兹又开始臣服匈奴,直到公元73年,汉明帝晚期,东汉派出耿秉、窦固、班超、耿恭、关宠、陈睦等人率军攻打北匈奴 ,并征服西域,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但是汉军主力一撤走,匈奴就卷土重来,并联合焉耆与龟兹共同攻杀汉朝西域都护陈睦。

而留在西域的班超带着36个人依靠智谋、汉朝的支持以及西域诸国的力量借力打力,再次重开西域都护府,并征服了龟兹,班超废掉了龟兹王尤利多,另立白霸为龟兹王,此时的龟兹再次臣服汉朝。

班超在西域前后待了31年,公元102年,班超年老回到了汉朝,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开始逐渐下降,直到失控,此后的一百多年中,西域再次处于混乱时期,直到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在位时期,曹真在河西走廊打败了胡人的联军,并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第二年,西域的龟兹、鄯善(楼兰)、于阗等国派遣使者到魏朝求见并臣服,魏朝开始在西域设置戊已校尉进行管理。

三国被西晋取代后,根据《晋书》的记载,龟兹国内有佛塔庙上千所,可见当时佛教文化的发达,龟兹的佛教文化达到鼎盛期是在公元3世纪左右,对应着华夏的西晋到南北朝时期。

龟兹国出了一个佛教高僧,名字叫鸠摩罗什,这个人出身印度豪族,他的父亲来到了龟兹,娶了龟兹王的妹妹,生下了鸠摩罗什,他很小就开始学习佛学,并到印度深造,然后回到龟兹弘扬佛法,并掀起了龟兹学习佛法的高潮,受此影响,大量龟兹人开始信奉佛教,并开始在当地大量兴建佛教石窟。

西晋灭亡,中原进入乱世,前到前秦短暂统一北方,龟兹不愿意臣服前秦,前秦王苻坚派吕光率军攻打西域,龟兹联合部分西域国抵抗吕光,结果被吕光打败,龟兹王帛纯逃走,其国民臣服于前秦,吕光还将鸠摩罗什带到凉州,建立后凉政权,后凉政权在401年被后秦政权所灭亡,鸠摩罗什随后秦皇帝姚兴来到长安。

在此后的十余年中,龟兹高僧鸠摩罗什被封为国师,在长安翻译佛教经及讲解佛经,他还收了很多著名的佛教弟子,这些人也在不断地传播佛学,进一步将龟兹佛教文化传到了中原,北魏统一北方,龟兹臣服于北魏,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一度也非常流行,中原北方一带修建了很多与佛教相关的建筑。

南北朝晚期,突厥打败了柔然,在北方崛起,并控制了西域诸国,中原进入隋朝后,龟兹在公元615年曾派出使者向隋朝朝贡,但实际上仍受突厥控制,唐朝初年,龟兹也曾派使者向唐太宗朝贡,不久龟兹复叛,公元640年,唐将侯君集平定西域高昌国,设置西域都护府,公元642年,唐军讨伐龟兹,6年之后,唐朝将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

唐朝初年,著名高僧玄奘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印度学习佛经,在从印度归来经过西域时,听说龟兹的佛教文化盛行,于是特意到龟兹来拜访,正遇到龟兹在过“行像节”,这是一种把佛像放在车中在全城巡游的佛教活动,从印度传入西域,后来还传到了中原,龟兹人更是跳着“乞寒舞”欢庆,乞寒舞就是流行了东南亚及我国云南一带泼水节的前身。

龟兹与疏勒、于阗、碎叶三地一起被称为安西四镇,从公元662年开始,唐朝与来自青藏高原的吐蕃反复争夺安西四镇,直到三十年之后,唐朝才稳定控制了安西四镇,其治所仍然设在龟兹,主要是龟兹的地理位置重要,而且龟兹是西域为数不多可以自行冶炼铜、铁的地区。

安史之乱期间,龟兹曾派兵帮助唐朝打击叛军,此后唐朝实力开始逐渐衰弱,控制区也开始不断缩水,公元790年,安西四镇被吐蕃攻陷,从此龟兹正式脱离唐朝的实际控制。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灭亡,回鹘汗国一分为四,其中一部来到了西域建立了西州回鹘,也称高昌回鹘,治所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其控制区就包括了龟兹,至此龟兹作为一个政权不复存在,龟兹的名字也消失在历史中,而龟兹所创造的佛教文化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随着西州回鹘的衰落也被尘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05
这种文化是四大文明交汇的产物,这个地方有丰富的佛教文明,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里面有很多文物,上面都有古印度文字的书写材料,受到了华夏文化的影响,然后也出现了彩陶片或者是石器等等。因为这个地方的文化受到了乌孙等等西域国家的攻打,后来就灭亡了。
第2个回答  2022-01-04
龟兹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的四大文明交汇地区,期间出现了一个佛教高僧,开启了学习佛法的高潮,大量的龟兹人开始信奉佛教,并开始兴建佛教石窟,后来龟兹不复存在,而龟兹所创造的佛教文化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随着西州回鹘的衰落也被尘封。
第3个回答  2022-01-04
因为他非常喜欢佛教文化,并且一直在推广佛教文化,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佛教文化。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人的抵制,受到了很多人的不认可,所以才会灭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