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鞭炮的诗句有哪些

如题所述

1. 关于鞭炮的诗句6

2. 关于鞭炮的诗句
关于鞭炮的诗句6 1.关于爆竹的诗句
唐 来鹄 早春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偏憎杨柳难钤辖,又惹东风意绪来。

宋 王安石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 谢文翘 《教门新年词》

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

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红楼梦 元春 爆竹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由学区房拍卖提供)
2.关于鞭炮的诗大全
唐 来鹄 早春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偏憎杨柳难钤辖,又惹东风意绪来。 宋 王安石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 谢文翘 《教门新年词》 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

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红楼梦 元春 爆竹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现代诗 咏炮花 是璀灿的珠宝溢光流彩, 是闪光的花瓣落英缤纷, 真想不到呀, 小小的纸筒里, 有着那么美的灵魂? 火一般的热烈, 花一样的迷人, 它把迅息的一生, 献给了新春……。
3.描写烟花的诗词诗句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出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释义: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出处: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释义: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3、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出处:宋·朱淑真《元夜》

释义:满天的烟花目之所及全是鲜艳的红色,人们吹着乐器敲着锣鼓响声震天来迎接春风。

4、宝烟飞焰万花浓。

出处:宋·辛弃疾《虞美人·翠屏罗幕遮前后》

释义:燃起烟花爆竹烟雾弥漫,焰火飞上天空像千万朵花一样色彩浓艳。

5、百枝然火龙衔烛,七采络缨凤吐花。

出处:明·刘绘《元夕同杂宾里中观放烟火》

释义:烟花燃放时像是成千上百枝的火龙含着烛火飞上天空,色彩斑斓的烟花像是美丽的缨络,犹如凤凰吐出五彩的火花。

拓展资料:

烟花又称花炮、烟火、焰火,中国劳动人民较早发明,常用于盛大的典礼或表演中,而现代全中国以及到全世界唯一能在同天同活动里施放烟花的活动则为跨年(除夕夜)活动。

烟花其实和爆竹的结构类似,其结构都包含黑火药和药引。为了达到好的表演效果,焰火和礼花弹中填充了大量用于发射以及爆炸的火药,例如,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礼花弹在发射后,要上升到大概200米的高空才会爆炸,而这些星星点点覆盖的半径大约可以有80米左右。
4.关于放鞭炮的句子
我先点燃了“地转”,“哧哧哧”,导火线冒起了火花,导火索一点又一点地“隐退”,终于到了底.“咦,咋还没转!”我正准备走上前去,只见“地转”突然开始冒出经色的火花,并且以“光速”向我袭来,我一跳,躲开了,而它却不停地向前跑,像一个忠诚的士兵,直直地往前跑,只能进,不能退.更刺激地还在后头,只见“地转”加速跑了一些路后,突然腾空而起.嘿,“地转”竟然变成了“天转”.“天转”在天空中忽上忽下,绿色的光芒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碧绿的叶子.而地转的生命也似乎在此刻终止了,在这安祥而又宁静的气氛中,“啪”的一声从天空中掉落了下来.我捡起它仔细一看,发现它的“尸体”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圆柱体.

我又放了一个“鸣轮花”,只见它先尖着嗓音叫了一声,然后也旋转起来,不住地喷花,这花什么样子都有,但还以“菊花”为多数.喷到最后,中间突然蹦出一个大彩球,又在大彩球里蹦球……
5.关于烟花的诗词
唐人苏味道《正月十五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明人瞿佑的《烟火戏》:天花无数月中开,五采祥云绕绛台。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旋作雨声来。怒撞玉斗翻晴雪,勇踏金轮起疾雷。更漏已深人渐散,闹竿挑得彩灯回。

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人赵孟頫的千古名诗《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

桃花落尽满阶红。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关于鞭炮的诗句 1. 有关爆竹的诗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王安石《元日》

身如束帛气如雷,

能使妖魔胆尽催.

一声震得人方恐,

回头相看已化灰.

——《红楼梦》第22回元春制的灯谜

食残豆粥扫尘罢,

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

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

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

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

犹有余威可驱疠.

——明朝范成大《爆竹行》.《爆竹行》写得最详细,诗中写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过程,如果用来描绘现代人迎新春时的喧闹景象和内心祈祷,也无不可.
2. 描写鞭炮的古诗
青玉案 元夕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代】:唐

【作者】: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内容】

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 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
3. 与“爆竹”有关的诗句都有哪些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王安石《元日》

2、一声震得人方恐,回头相看已化灰。——《红楼梦》第22回元春制的灯谜

3、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明朝范成大《爆竹行》

与“爆竹”有关的诗句: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

歌颂春节的诗很多。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习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习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太多,从空气的清洁和防火等方面考虑,并不提倡鞭炮。

2、《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赏析:

“拜年”,是过年时最隆重、最热烈的一项礼仪活动。投送拜贴这一风俗始于宋代,到了明清越演越烈,交换个“名片”,表示礼数到了。表个心意,既礼貌,又雅致。礼到人不怪,只是略嫌简陋。而拜贴也就相当于今天的送贺年卡。

3、《爆竹行》

明朝范成大

食残豆粥扫尘罢,

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

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

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

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

犹有余威可驱疠。

赏析:

大年初一的早上爆竹船又来了,要在苏杭一带停五天。一大早吃完早饭,取来竹竿分截成五尺长短的竹筒放到火中烤烧,当火力足够时,竹节间水分像流汗一样渗透出来,这时卜人急忙取走,孩童们纷纷躲在远处站立一旁。竹筒在门庭的阶梯上撞落,噔时响起雷霆大吼。一声两声百鬼惊怕,三声四声把鬼怪吓的倾巢逃去,十声百声牛鬼蛇神全都吓跑了,八方六合都安平下来。从床下拾起的焦碳中还存有可驱赶厉鬼的余威。现在可以把药汤都存放一边改换酒杯了,尽日的游玩终于可安稳睡一觉了。这首诗描绘的是春节的早晨,主人公在家中安排燃烧爆竹的事,表达了诗人新年愉悦欢畅的心情,寄托了诗人对居家平安的美好愿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