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家庭结构对幼儿教育有着怎样的影响

如题所述

一、家庭结构对儿童性格发展的重大意义
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家庭环境诸因素中,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甚为重要。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普及,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表现在单亲家庭不断出现,再婚率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家庭的解体与重构。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的离异,首当其冲的是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因为家庭的破裂使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家庭给予儿童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有些儿童承受着失去父或母,甚至失去双亲的痛苦,有些孩子则成了父母的争夺对象,出气筒,或父母倾诉的对象或仲裁者,有时却又成了双亲遗弃的物品,这些都给孩子心灵以极大的创伤,使孩子容易形成不良心理和怪癖性格。究其根源是由于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家庭经济、家庭气氛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尤其由于父母感情破裂而引起的家庭结构的破坏,使得家庭的和谐气氛变得紧张,安宁的生活变得动荡不安,给家庭成员带来了痛苦和不幸。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势必造成儿童长期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无形的心理压力给儿童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由此可见,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儿童良好性格的严重障碍。
我国学者有研究表明,家庭结构破碎的儿童在情绪、性格、品德、学习四个方面表现出心理问题的人数均大大高于完整家庭结构的儿童。 家庭结构即“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和组织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1]家庭结构是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生活关系的统一体,既包括代际结构,也包括人口结构,并且是二者组合起来的统一形成。”[2]家庭被喻为“社会的组成细胞和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它深刻的影响着儿童的性格,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迁,家庭趋向核心化,独生子女家庭、离异家庭、变异家庭及双职工家庭骤然增多。中国家庭结构的这些变化,必然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一般来说,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儿童维持一种顺畅、和谐的状态;而不正常的家庭结构则容易使儿童经常性地产生失落感,久而久之,会影响儿童健康性格的培养。因此不同家庭结构子女的性格培养和心理调适已成为一个亟需注意的社会问题。

二、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分析
根据家庭的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来划分,我国的家庭结构大致分为以下四种: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单亲家庭,因此,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以上四种家庭结构来讨论。
(一)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是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它包含了两种最主要的家庭关系,即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在今天的中国,一般是由父母和一个孩子组成的三口之家。这种家庭模式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核心家庭结构在我国约占70%。
由于核心家庭中的成员较少,成员之间的沟通较为容易,所以核心家庭中的成员关系亲密,亲子关系比较融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比较容易统一。由于核心家庭中的成员较少,成员之间的沟通较为容易,所以核心家庭中的成员关系亲密,亲子关系比较融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比较容易统一。这种家庭对子女教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父母肯下工夫、易于建立感情、矛盾少。但核心家庭对儿童成长也有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力量少、容易放任自流、孩子比较孤独。核心家庭中没有传统的隔代溺爱,但由于年轻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对孩子可能有时放纵,有时管教过严。这种家庭的父母一般都是双职工,可能缺少教养和爱抚孩子的时间,导致儿童缺乏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动对象,缺乏更广泛的情感支持,儿童易得抑郁症,性格较内向。在核心家庭中,家庭资源更容易集中在儿童身上。一方面,它满足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为以后的成才打下基础。儿童可以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和指导,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而且在核心家庭中,父母更能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教育儿童,这类家庭中父母能忍耐、平等、随和谅解、爱护关爱儿童成长,父母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的批评指出、提高子女的认识,改正缺点。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能力。但另一方面,资源集中,父母对儿童的过分关爱,容易让儿童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规范。儿童的易怒和烦躁往往由于个人的某方面的需要得不到及时满足,对父母缺乏理解,缺乏爱心,自私自利的心理行为倾向不仅影响家庭关系,也会对儿童自身性格发展起消极作用,往往使儿童形成自私、任性、放肆、好夸口的品性。
(二)主干家庭
主干家庭是指由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如父、母、子、媳组合而成。主干家庭具有层次较多、成员较多、规模也比较大的特点,对子女后代的教育与核心家庭的教育有明显的区别。主干家庭的老一辈多是已经离退休的老年人,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又有教育子女的经验。生活在主干家庭中的孩子,主干家庭中长期形成的家风、家规等自然地传给年轻一代,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李洪曾指出:以祖辈为主的教育效果在儿童阶段有一定优势。冯容欢也认为:祖辈家长有爱心,对孙辈十分喜欢,他们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刻的人生感悟启迪着儿童的心灵智慧,他们那些传统的文化精髓价值规范通过隔代传递也会更容易被继承。儿童在这种常规教育下,能够健康活泼、开朗乐群、热爱自然、好奇探究、乐观自信、礼貌自守、适应环境变化、成为个人风格鲜明的人。现代青少年对传统的彻底反叛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没有或很少有隔代教育。但由于主干家庭长辈在教育子孙的过程中,祖辈和父辈因思想观念、生活经历、身体状况等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有时形成相互矛盾的教育观点,而且长辈可能存在隔代溺爱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看法不一致,孩子往往难以形成一致的是非标准,并且会感到无所适从,可能会形成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主干家庭对儿童成长的有利因素是:教育力量大、容易学会人际交往、老人直接参与教育。主干家庭对儿童成长的不利因素有矛盾多、隔代人溺爱严重、容易形成“代沟”。如果家庭成员缺乏理智的爱和明确的要求,一些独生子女极易成为家庭的中心人物,造成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固执、任性、缺乏自制力,自私自利,缺乏集体精神等性格特征。
(三)联合家庭
联合家庭是指由夫妻与两对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这种结构的家庭中兄弟姐妹虽然已经结婚,但不分家另外过。联合家庭主要靠核心家庭的主要成员互相之间尊重和容纳。杨善堂等人比较了两代人家庭和三代人家庭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结果表明,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品质优于三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品质,其中六种品质(独立性、自制力、情绪特征、自尊心、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存在显著差异,两种品质(合群性、聪慧性)无显著差异。
联合家庭在物质生活方面有分有合,在精神生活方面相互补充并允许保持个性。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方式以及富有弹性的家庭生活规范能够使子女学到如何分辨不同的价值观,并学会运用多角度的处世态度。但是联合家庭之间出现矛盾与摩擦对子女个性形成和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正面影响表现在联合家庭的儿童,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亲密的孩子能够理解他人、关爱他人,性格较为内向,和大多数人相处较为融洽,情绪稳定。其负面影响表现在儿童独立性较差,生活的环境过于安逸,被动依赖性强。
(四)单亲家庭
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完整与残缺对子女有很大的影响。因离婚、死亡、遗弃、分居和其他原因而缺少配偶的一方称单亲家庭。许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会对孩子的性格带来不良的影响。破裂家庭可能是父母中有一人死亡或被判刑监禁,也可能是父母离婚(离异家庭)所致。有人认为,父母离婚甚至比父母死亡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更大。破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死亡或离婚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广州一项调查:子女因父母离异或死亡而十分难过的占33.46%,表示不愉快的有44.4%,表示愤恨的有19.62%,保持活泼开朗的只占26.42%,存在孤独、烦躁、易激怒、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高达73.58%。
对于单亲家庭中的家长来说,由于家庭自然结构受损,可能容易在其子女的教育上走两条极端的路线,一是无力过问,将就放任,不负责任,二是全力倾心,在感情、生活照顾、学习指导等方面倍加弥补,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倾注着莫大的期望和关怀。这类家庭的子女也容易采取相应的两种偏执态度:一是自勉自励,从维护自尊出发走向高度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这与他为了报偿父或母的殷切期望,以及弥补家庭缺陷而努力进取的强烈意识关联着;二是自暴自弃,这与他们在生活中很少体验到双亲的爱,并时时感到缺乏安全感、自尊感极有关系。
单亲家庭的子女往往成为父母的诉苦对象,承受的精神压力很大,缺乏安全感。有时父母的不幸导致子女对生活的不信任,这种特殊类型的核心家庭中的子女心理早熟,对别人、对社会一般不信任,长大后性格容易偏激。另外单亲孩子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教育与管理,形成了隔代教育,这种教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在隔代教育下,单亲孩子的成长所产生的效果常常事与愿违,单亲孩子不能正常健康成长,由于教育内容的陈旧,教育方法的不科学,教育不及时不到位,常常使孩子出现很多的问题,抑郁与孤独,焦虑与恐惧,嫉妒与怨恨等不良性格。
傅安球和史莉芳指出:“离婚的家庭,从父母感情破裂开始,家庭人际关系失和,父母整日无休止地打闹,上到离婚的整个过程,既是对孩子施加各种不良影响,造成严惩心理创作的过程,也是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态度特征的过程。……带给孩子的心理创伤乃至造成的性格异常,很可能永远伴随着他们度过一生。”“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离异家庭子女的平均比例为21.22%,完整家庭子女为5.81%”,他们认为,离异家庭子女容易产生的性格缺陷有:自卑、孤僻、怯懦和粗暴。
三、如何促进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
(一)不论家庭结构完整与否,父母都要重视从小塑造孩子的优良性格.
首先,锤炼孩子性格的意志特征,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纪律性、目的性、主动性、坚韧性,对孩子的执拗、顽固性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如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的父母,由于隔代教育或大家庭照看一个独生子女,往往会溺爱孩子,久而久之会使儿童形成懒惰,无纪律,依赖性强的性格特征。
其次,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活泼愉快的心境和积极稳定的情绪。做到不过于严厉要求孩子,不滥用体罚,经常带孩子出去游玩,增进亲子关系,如核心家庭的孩子,父母忙于工作,无暇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造成亲子关系疏远,父母又恨铁不成钢,对孩子施以严厉的体罚,导致儿童产生胆小畏惧的心理,唯唯诺诺,失去童年的天真和快乐。
(二)单亲家庭的父母应经常与孩子沟通并向孩子解释造成家庭破裂的原因.
在被调查的大部分单亲家庭中,我发现有不少离异的父母,出于想使自己避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不想和孩子解释离婚的事。但是孩子和伙伴及其他人的交往中,常常不得不对付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询问。孩子由于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而往往不知所措。他们或者支支唔唔而感到难堪,或者胡乱编造一番,所以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真诚、耐心、自信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婚的原因,求得他们的理解,并教会孩子应付各种有关的询问,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让他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只有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孩子感到安全,孩子才能积极勇敢的与周围的小伙伴愉快的交往、游戏,并逐渐形成活泼开朗健康的性格。
(三)重视隔代教育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父母和祖辈之间要加强沟通与理解,父母要正视老人溺爱孩子的"必然性",要肯定老人的慈爱之心,怜悯之心,对老人哺育之情心存感激,在向老人陈述正确教育孩子的观点和溺爱孩子的危害性时要有耐心,在不伤害老人感情的基础上说服老人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尤其为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弥补因失去单亲而造成的心灵创伤。另外无论完整家庭的父母或不完整家庭的父母,都要和祖辈之间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取长补短,择善施教,相互形成合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把孩子放在祖辈家里照顾的单亲父母也要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熟悉孩子学习、思想、生活各方面情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四)父母要注意孩子健全人格的教育,为儿童树立榜样
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有着不可取代的不同作用.。父母被认为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社会信仰、规范和价值观等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而传给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孩子随时随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孩子与父母的性格往往相类似。
父亲代表着理性、权威、坚毅、成就的一面,他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孩子按照要求取得进步时,这种爱才能被他们感受到。而母亲代表着感情、关心、温柔、亲切的一面,她的爱是无条件的,不管孩子是好是坏,母亲对孩子的爱都是始终不易改变的。母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总是要远远高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从孩子正常性格形成角度来看,父爱和母爱是缺一不可的。缺少父爱,孩子会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办事不果断等;而缺少母爱,孩子也会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与同情心,没有安全感,狭隘、任性、适应力差等。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要特别注意弥补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缺少父爱的子女,母亲要加强对他们的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方面的教育,并有意识的带他们多接触一些成熟的、自信的、有责任心的成年男子,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性格榜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09
最大的影响就是连续问题,分为有教养和无教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