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么进行语用训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8-21
在教改课改盛行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焦聚“语用”。因此,每上一节课,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深入解读文本,解读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语言训练的切入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让每一节的阅读课都是一节高效的“语用”型课堂。那么,该如何从各种文本中找到这些“语用”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呢?在这一个方面,笔者借鉴了前辈的一些理论,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的经验,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在几十年前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而吕先生所说的“咄咄怪事”到现在仍然如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阅读教学重于分析和理解,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前言”的“课堂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崔峦老师也指出:“2011版的‘课标’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是‘运用’。”也就是说,在教改课改盛行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焦聚“语用”。因此,每上一节课,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深入解读文本,解读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语言训练的切入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让每一节的阅读课都是一节高效的“语用”型课堂。那么,该如何从各种文本中找到这些“语用”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呢?在这一个方面,笔者借鉴了前辈的一些理论,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的经验,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一、依据年段的目标,巧设“语用”训练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按不同的年段对学生的“语用”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浙江省特级教师吴孔裕老师也曾说过:“低段要着重引导学生练习用词的准确和句式的运用;中段要关注段落的结构和修辞方法的运用;高段则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表达方式、篇章的结构等方面学习。”这些理论,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的基本依据,我们在选取“语用”训练点时,必须要依据各年级的目标,因为这样才能保证年段目标的有效落实。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的低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有这么一项内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因此,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我先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让他们边读边思考: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一学生回答:“因为乌鸦口渴。”我继续提问:“平时,你们口渴时,会有什么感受?”一学生回答:“口渴的时候就是很想喝水。”于是,我就相机点拨:口渴需要水,因此“渴”的部首是三点水。然后再让学生看看课文的第一句,并提出问题:“在这一句中,有哪个生字宝宝跟口渴的渴很相似?”学生很快就找到“喝”字。我接着问:“它们哪里不一样?”学生很快就可以答出:“是部首不一样。”于是,我就指导他们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记住和理解“喝”和“渴”字。最后,我就出一道选词填空题来考考学生对这两个字的掌握情况。做题时,学生一下子就能区分好“渴”与“喝”这两个字。又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的中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有这么一项内容:“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解读中年级的文本时,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作为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并体会关键词、关键句对体现文章中心所起到的作用。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反语,在教学《白鹅》一课时,虎门外国语学校的郭武松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第一步:引导学生用“先找关键句,再圈关键词”的方法,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和中心词。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傲慢”“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的意思。第三步:老师由此得出,作者会讨厌白鹅;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不认同老师的结论。第四步:老师出示生活中的“反语”,理解“反语”中的爱。第五步:回到课文,学生恍然明白,作者丰子恺用“反语”,写出了对白鹅的喜爱。郭老师抓住年段的目标,一步步地教学,先从词语的理解入手,接着是现场的表演,生活中的反语,最后就落到了反语的手法上。这样,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用”能力。二、根据单元的内容,巧设“语用”训练点柳州市胜利二小的肖家慧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说,把一篇篇课文教学比作饭桌上一盘盘不同口味的菜的话,那么,一个单元教学后的整体把握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把这桌丰富的菜肴吃下去。”《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中指出:“小学语文教科书基本是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的。”也就是说,一个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不仅有独立的“营养成分”,更有能够互相补充,大于局部的语文套餐营养。主题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每一个文本,也能有能够让学生拓展文本这一“例子”的效应。因此,我们在选取“语用”训练点时,应该着眼于整个单元教材的内容。例如: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教材就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父亲的菜园》这四篇描写人物课文。语文园地中就要求学生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同时,这个单元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解读文本后,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些课文都有共性,都是用一些事来反映人物的一种执著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因此,教学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全神贯注》时,就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来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应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外貌、神态、动作+感受(感受可以写在前,也可以写在后)”这一人物描写的方法;到了习作训练时,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从这一个单元中所学到的写人的写作手法。这样一来,每一个单元都有各自清晰的训练目标,根据这一特点,巧设“语用”训练点,就能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三、根据文本的特点,巧设“语用”训练点(一)从文本的结构特点入手,巧设“语用”训练点。教材中的每一个文本在谋篇布局、段落安排、构段方式等结构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就好比每一个国家的民居,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比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就是从景物的不同特点谋篇布局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运用了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第1至3自然段都是以请求的语气开头,以反问的语气结尾,中间就是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每一个文本的结构特点,巧设“语用”训练点,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例如:《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第2至5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围绕重点句叙述的。教学时,我就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构段方式。以第2自然段的教学为例,先让学生找中心句“山是野的”;然后以问题“为什么山是野的?”,引导学生明白: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接着告诉学生其余的3、4、5自然段也是用相同的构段方式;最后,指导学生用这种方法,以“这里的石头真是千奇百怪的”为中心句说一段话。这样从语言文字入手,先引导学生理解段意,再帮助学生理清段序,揣摩写法,最后指导运用,使学生既“得意”,又“得言”,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二)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入手,巧设“语用”训练点。重庆市小学语文教研员陈昌发说过:“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感悟文章要从语言人手,揣摩语言,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感悟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在文中有不少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特别的句式,甚至有的课文整篇都是经典美文,是学生模仿的范本。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的一个“壮”字,就能表现出战士的顶天立地和视死如归;《桂花雨》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描写:“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筛选语言材料,提炼训练要点,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这些规范、得体、生动的语言和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在《胖乎乎的小手》这篇课文中,为了让孩子积累并运用这些规范性的语言。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我先把这三个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边读边比较:(1)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2)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3)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2.指导学生找出“替我拿”、“给我洗”、“帮我挠”这几个词语,在读中深刻的体会动词的巧妙运用。3.出示句子:小手帮我拿拖鞋、小手帮我洗手绢、小手帮我挠痒痒。让学生再次从读中掌握“谁帮谁干什么”这种句式的写法。4.请学生仿照课文的这种句式说一说以下四个句子:“我替爸爸。”“我给妈妈。”“我帮老师。”“我为大家。”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既借鉴了课文的规范性语言的表达,又能在读中吸收,在写中运用,最后逐渐提升“语用”水平。四、利用课文内容的“空白点”,巧设“语用”训练点什么是课文的“空白点”呢?我借用张石磊老师的话:“课文的‘空白点’就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写作手法的需要而略写的内容;或者是‘不可言传’而含蓄表达或不写的内容。”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寻找这些“空白点”,制定“语用”训练点,让学生植根于书本,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小练笔,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有效地训练他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利用课文中的“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例如:《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将《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情感表达出来。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这篇课文语言这么优美丰富,怎样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呢?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就注意到每个人物说话的时候,文中几乎是没有提示语,特别是第三自然段,兄妹俩的对话。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我先让学生读读第3自然段。接着,我就布置一个小练笔:这对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对话,由于贝多芬在茅屋外,看不见盲姑娘兄妹的神态、动作。请同学们根据说话的内容,想象他们说话的语气、动作、神情,加上适当的提示语,使人物的对话更生动形象。这样,经过补充课文内容,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二)利用课文结尾处的“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例如:在《穷人》一文中的结尾处,只写到桑娜拉开帐子,告诉渔夫西蒙的孩子就在这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就没有交代。不完整的故事情节,需要我们的学生用他们的语言把它补充完整。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或者用上课文的语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穷人》这个故事续编下去。这样做,不仅仅是他们的语言欲望被唤起,更是他们灵活运用课文语言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语用”训练点。五、寻找文本的“矛盾冲突点”,巧设“语用”训练点“冲突点”是指的是在交叉口内,两股车流轨迹线呈交叉形的交汇点。而语文教材中文本的“矛盾冲突点”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冲突点。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的课文是由一个个情节组成的,我们可以抓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点”,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的“点”。例如:《半截蜡烛》这篇课文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情节描写扣人心弦、跌宕起伏。当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拿着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慢慢走上楼梯时,故事发展到高潮,矛盾冲突集中在这一点上。因此,我在教学时就抓住这个时刻请学生想象:望着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和他的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都会想什么呢?这样,学生畅所欲言,但都紧紧围绕着课文的情节和描写,学生将课文中关键、精彩的部分恰当地予以运用。显然,通过这样的训练点,学生把课文中的情节和语言转换为自己表达时需要的语言材料,又一次提高了“语用”的水平。六、从文本的插图入手,找准“语用”训练点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尤其是低年级的课文,几乎每课都有插图,这些插图富有形象性、直观性、启发性以及趣味性,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拼音、认识汉字、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文本中的插图是可以开发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合理利用这些插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一年级下册《识字4》中所配上的那幅插图,不仅富有形象性,而且刚好能将课文的内容都呈现出来了。于是,在教学这课时,我先让学生认真的观察图画,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这么优美的图,学生们一个个都积极的举手发言,畅所欲言。然后那些优美的语句也就从他们嘴里迸发出来了。有的说:“我看到蝴蝶在空中飞来飞去。”有的说:“我看到了蚂蚁在搬粮食。”有的说:“我看到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还有的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优美的插图,能够唤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学生又再一次在说中提高了“语用”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好好地利用文本,深入解读文本,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在文本中找到“语用”训练的切入点,再配以精心的设计,就能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