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大事时间表

如题所述

1、波兰战役

波兰战役,也称为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也是世界战争史中著名的“闪电战”。

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国称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同时,在世界各国中,统称这一行动为“德军‘闪击’波兰”。

波兰战役是德国、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在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战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国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2、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英语:Dunkirk Evacuation,法语:Bataille de Dunkerqu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英法联军的军事撤退行动。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在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虽然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大规模撤退行动使英国及法国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实力。但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导致英国本土的地面防卫出现严重问题。

此次撤离,标志着英国势力撤出欧洲大陆,西欧除英国、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区被德国占领。

3、偷袭珍珠港

偷袭珍珠港(英文: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文:真珠湾攻撃)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的军事事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

4、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途岛战役于1942年6月4日展开,美国海军在此战役中成功击退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日军在海战中大败。 [

中途岛,面积只有4.7平方公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该岛距美国旧金山和日本横滨均相距2800海里,处于亚洲和北美之间的太平洋航线的中途,故名中途岛。

另外它距珍珠港1135海里,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户和前哨阵地。中途岛一旦失守,美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珍珠港也将唇亡齿寒。

最终美军以仅损失一艘航母“约克城”号的代价击沉日本“飞龙”、“苍龙”、“赤城”、“加贺”四艘重型主力航空母舰,取得初步扭转太平洋战局的胜利。

5、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俄语: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德语: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为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

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万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上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

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及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兰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敦刻尔克大撤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偷袭珍珠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途岛战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2
1939年

9月1日 德国进攻波兰
9月3日 英、法对德宣战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9月4日 日本政府声明不参与欧洲战争
9月5日 美政府声明美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9月8-28日 华沙保卫战
9月12日 同盟国在阿贝维尔城召开第一次最高军事会议
9月17日 苏联红军越过苏波国界,进驻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11月1-2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接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入苏联,并与乌克兰、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
11月4日 美国会通过“中立法”修正案
11月30-1940年3月12日 苏芬战争
1940年

2月24日 德最高统帅部批准进攻法、比、荷的作战计划
4月9日 德军侵入挪威和丹麦
5月10日 德军侵入比利时和荷兰
5月10日 英国张伯伦下台,丘吉尔组阁
5月14日 荷兰军队投降
5月26-6月3日 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
5月28日 比利时军队投降
6月10日 意大利对英法宣战
6月14日 德军攻入巴黎
6月18日 戴高乐将军号召进行抵抗并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6月22日 法德签订康边停战协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
7月19日-8月19日 意大利军队进攻北非
7月16日 希特勒下令准备"海狮战役"
7月31日 德国军政领导人会议决定准备发动对苏战争,并增加到180个陆军师
8月13日 德空军开始集中轰炸英国-不列颠空战
9月27日 德、意、日在柏林签订三国协定
10月12日 德军进攻罗马尼亚
10月28日 意大利进攻希腊
2月18日 希特勒签署关于对苏战争的第21号命令(“巴巴洛萨计划”)苏德战争开始
1941年

1月22日 英军占领托布鲁克(北非)
2月9日 德国宣布吞并卢森堡
4月13日 苏日中立条约签订
4月17日 南斯拉夫军队投降
4月21日 希腊军队投降
6月22日 德国法西斯侵入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6月28日 德军占领明斯克
7月10日-9月10日 斯摩棱斯克保卫战
8月14日 英美签订大西洋宪章
8月29日 德意就在欧洲建立“新秩序”发表宣言
9月8日 德军包围列宁格勒
9月30日-1942年4月20日莫斯科保卫战
10月19日 英国军事生产工人全国会议通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
10月30-1942年7月4日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12月5日 苏军在莫斯科转入反攻
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19日 希特勒任德军最高统帅
1942年

1月1日 26国《同盟国宣言》与华盛顿签订
5月4-8日 珊瑚海海战
5月5日 日军占领菲律宾群岛
5月5日 日军占领瓜达尔卡纳群岛
6月4-7日 日本舰队在中途岛战败
7月17-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8月12-15日 英苏首脑在莫斯科会谈
10月23日 英国在阿拉曼开始进攻
11月13日 英军进入托布鲁克
1943年

1月13日 德国宣布总动员
1月14-26日英美卡萨布兰卡会谈
2月8-14日 苏军解放库尔斯克、克拉斯诺达尔、顿河罗斯托夫、伏罗希洛夫格勒
3月21日 英美军开始进攻突尼斯
5月12-13日 德“非洲”集团军群在突尼斯投降
7月10日 英美陆战队在西西里岛登陆
7月24-25日 意大利法西斯政府被推翻,墨索里尼被捕,巴多里奥政府建立
9月8日 意大利宣告投降。德军占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省
11月20日 惨烈的两栖作战-塔拉瓦
11月22-26日 开罗会议
11月28-12月1日 德黑兰会议
1944年

6月6日 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6月13日 德国V-1飞弹首次射击英国本土
6月15日 美军在赛班岛登陆
6月23-24日 苏军在白俄罗斯开始进攻
7月18日 日本东条英机内阁辞职,小矶国昭组阁
8月15日 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
8月26日 美英事实上承认戴高乐政府
10月20日美军在莱特岛登陆
10月24-25日 美日舰队菲律宾海战
12月16-25日 德军在阿登反攻
1945年

2月4-11日 雅尔塔会议
2月8日 盟军在莱茵河地区开始进攻
2月19-3月17日 美军和日军在硫磺岛交战
4月1日 美军占领冲绳岛
4月12日 美国罗斯福总统逝世
4月16日 苏军开始进攻柏林
4月28日 墨索里尼被处死
4月29日 德军在北意大利投降
4月30日 希特勒自杀
5月2日 苏军占领柏林
5月8日 签署德军无条件投降书
6月5日 苏、美、英、法宣告德国战败,由四大盟国掌握德国最高政权
6月24日 莫斯科举行胜利阅兵式
6月26日签署联合国宪章
7月17日-8月2日 波茨坦会议
8月6日 美国原子弹炸毁广岛
8月8日 苏军对日宣战
8月9日 原子弹轰炸长崎
8月14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14日 苏中签订友好同盟条约
9月2日 日本代表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内美国军舰“密苏里”号甲板上签署正式投降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4-15
二 战 大 事 记

--------------------------------------------------------------------------------

1939年 9月1日 德国进攻波兰

9月3日 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英国颁布义务兵役法案并建立战时内阁。
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对德宣战。
德国潜艇击沉英国客轮"雅典尼亚"号。

9月4日 日本政府声明不参与欧洲战争。

9月5日 美政府声明美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9月6日 南非联邦对德宣战。

9月7日 阿富汗声明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9月8-28日 华沙保卫战。

9月10 日 加拿大对德宣战。

9月12日 同盟国在阿贝维尔城召开第一次最高军事会议

9月15日 苏、蒙和日本签订哈勒欣河停战协定

9月15日 德军占领卢布林

9月16-17日 波兰政府迁往罗马尼亚

9月17日 苏联红军越过苏波国界,进驻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9月26日 法国政府禁止共产党活动

9月28日 苏联和爱沙尼亚签订互助条约

9月28日 苏德签订划定边界条约

9月30日 波兰流亡政府成立

10月2日 最后一批波兰兵停止抗击德军

10月2日 泛美会议确定美洲沿海三百里为安全海区

10月8-12 德国将波兰西部省份并入德国,并在其余地区建立"波兰占领区总督
管辖区"

10月10日 苏联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

10月19日 英、法、土签订同盟条约

10月28日 布拉格等捷克城市举行反法西斯游行示威

11月1-2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接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入苏联,
并与乌克兰、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

11月4日 美国会通过"中立法"修正案

11月30-1940年3月12日 苏芬战争

12月18日 德国站见"施比海军上将号"在拉普拉塔湾被击沉

1940年 2月24日 德最高统帅部批准进攻法、比、荷的作战计划

3月21日-6月16日 法国雷诺政府当政

4月9日 德军侵入挪威和丹麦

4月14日 英法远征军在挪威登陆

5月10日 德军侵入比利时和荷兰

5月10日 英国张伯伦下台,丘吉尔组阁

5月13日 德军在色当突破盟军防线

5月14日 荷兰军队投降

5月18日 希特勒命令将比利时的三个区合并于德国

5月20日 任命魏刚为法国战区盟军总司令

5月26-6月3日 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

5月28日 比利时军队投降

6月3-7日 英法军队从北挪威撤退

6月10日 意大利对英法宣战

6月14日 德军攻入巴黎

6月16日 丘吉尔建议建立英、法两个国家的统一体

6月18日 戴高乐将军号召进行抵抗并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6月20日 美国建立两党政府

6月22日 法德签订康边停战协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

6月24日 法意在罗马签订停战协定

6月28日 美国通过国防法

7月1日 贝当政府迁往维希

7月19日-8月19日 意大利军队进攻北非

7月4日 贝当政府与英国绝交

7月10日 法国民议会将国家全部政权移交贝当

7月16日 希特勒下令准备"海狮战役"

7月18日英日签订暂时封闭滇缅公路协定

7月22日 英国成立专门作战指挥机构

7月31日 德国军政领导人会议决定准备发动对苏战争,并增加到180个陆军师

8月13日 德空军开始集中轰炸英国

8月17日 希特勒宣布完全封锁不列颠群岛

9月13日 意大利军开始进攻利比亚

9月25日 德国侵略者取缔挪威行政委员会

9月27日 德、意、日在柏林签订三国协定

10月12日 德军进攻罗马尼亚

10月28日 意大利进攻希腊

11月5日 罗斯福第三次当选美国总统

11月14日-19日 德空军袭击伯明翰、考文垂

11月20日 匈牙利加入法西斯国家三国协定

12月9日-1941年2月10日 英在北非对意大利军发起反攻

12月18日 希特勒签署关于对苏战争的第21号命令("巴巴洛萨计划")

1941年 1月22日 英军占领托布鲁克(北非)

2月9日 德国宣布吞并卢森堡

2月11日 德军进入北非

2月17日 保加利亚-土耳其发表互不侵犯宣言

3月1日 保加利亚加入三国协定

3月25日 南斯拉夫加入三国协定

3月27日 通过英美协同作战报告

3月30-4月15日 德、意军队在北非发动攻势

4月 6日 德国及其盟国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

4月11日 美海军扩大大西洋巡防区

4月13日 苏日中立条约签订

4月17日 南斯拉夫军队投降

4月20日 美、加签订军事生产合作协定

4月21日 希腊军队投降

4月24-29日 英军从希腊撤退

4月27日 斯洛文尼亚解放战线成立

4月 美国占领格陵兰

5月20日 德空运部队在克里特岛登陆

5月27日 英军击沉德国主力舰"俾斯麦"号

5月27日 美国宣布处于"无限期紧急状态" 春 印尼"反法西斯人民运动"

6月8日 英军进驻叙利亚

6月9日 德国成立特别司令部"东方部"

6月18日 德国-土耳其签订友好互不侵犯条约

6月22日 德国法西斯侵入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6月22日 丘吉尔声明在对德战争中英国支持苏联

6月23日 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决定建立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

6月23日 美国政府声明在战争中援助苏联

6月28日 德军占领明斯克

6月30-7月1日 德军占领里沃夫和里加

7月7日 塞尔维亚开始反法西斯武装起义

7月10日-9月10日 斯摩棱斯克保卫战

7月12日 苏英就在对德作战中协同一致问题达成协议

7月21日 德空军第一次空袭莫斯科

8月4日-10月16日 敖德萨保卫战

8月14日 英美签订大西洋宪章

8月29日 德意就在欧洲建立"新秩序"发表宣言

9月8日 德军包围列宁格勒

9月30日-1942年4月20日 莫斯科保卫战

10月19日 英国军事生产工人全国会议通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

10月30-1942年7月4日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11月27 日 意大利侵略军被赶出埃塞俄比亚

12月5日 苏军在莫斯科转入反攻

12月6日 英对芬、匈、罗宣战

12月7 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11日 德、意对美宣战

12月11日 德、意、日缔结共同对英、美作战协定

12月8 日 德最高统帅部指示德军在苏德战线转入防御

12月11日 德意对美宣战

12月11日 德、意、日缔结共同对美、英作战协定。

12月16-17日英苏代表在莫斯科谈判

12月16日 阿根廷进入特别戒严状态

12月19日 希特勒任德军最高统帅

12月21日 南斯拉夫游击队组成第一支正规军

12月24日-1942年1月14日 罗斯福和丘吉尔就对轴心过斗争的策略问题进行谈判

12月25日 日军占领香港

12月 巴拿马、古巴、海地、危地马拉、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哥 斯达黎加、
萨尔瓦多对德、意、日宣战

1942年 1月1日 26国《同盟国宣言》与华盛顿签订

1月2日 日本占领马尼拉

1月5日 波兰共产主义组织同一位波兰工人党

1月13日 同盟国代表会议在伦敦通过惩治战犯声明

1月15-28日美洲国家第二次协商会议

1月18日 轴心国划分作战区军事协定

1月29日 苏、美、伊在德黑兰签订同盟条约

2月1日 挪威吉斯林傀儡政府成立

2月6日 菲律宾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

2月15日 日军占领新加坡

2月23日 美英签订在反侵略战争中互助原则的协议

2月28日 日军侵占爪哇岛

3月7日 日军侵占仰光

3月9日 荷军在印尼投降

3月 菲律宾成立人民抗日军

3月 阿尔巴尼亚建立全国解放委员会

3月 英美建立联合参谋部

4月28日 美空军袭击东京、横滨、名古屋和神户

5月4-8日 珊瑚海海战

5月5日 日军占领菲律宾群岛

5月5日 日军占领瓜达尔卡纳群岛

5月20日 苏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卫国战争勋章命令

5月26日 苏、英签订在战争中结成同盟以及战后合作互助条约

5月30日 苏成立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

6月1日 墨西哥对轴心国宣战

6月4-7日 日本舰队在中途岛战败

6月11日 苏美签订在战争中互助原则的协议

6月28日 德军开始向顿河进攻

7月14日 印度国大党工人委员会要求印度立即独立

7月17-1943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7月18-25日 英美伦敦谈判

7月25-12月31日 苏军在北高加索进行保卫战

7月 加拿大军参加欧战活动法案生效

8月9日 英殖民当局逮捕甘地、尼赫鲁等国大党领导人

8月12-15日英苏首脑在莫斯科会谈

8月22日 巴西对德、意宣战

9月5日 苏发布《关于游击运动的任务》命令

9月16日 巴西决定实行义务兵役制

9月 阿尔巴尼亚建立民族解放阵线

10月14日 苏联政府声明"希特勒侵略者及其同伙应对在欧洲所占领的国家所犯下
的罪行承担责任"

10月23 日 英国在阿拉曼开始进攻

11月1 日 日本设立"大东亚省"

11月2 日 苏设立国家非常委员会调查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及其同伙的暴行

11月8 日 英美军队在德属北非港口登陆

11月11 日 德、意军队侵占法国非占领区

11月13 日 英军进入托布鲁克

11月19 日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转入反攻

11月26-27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反法西斯议会第一次会议

11月 人民解放游击队最高司令部建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

12月4 日 苏波签订互助友好声明

12月18 日 苏联政府发表关于阿尔巴尼亚独立的声明

1943年 1月13 日 德国宣布总动员

1月14-26日 英美卡萨布兰卡会谈

1月18 日 苏军突破列宁格勒封锁线

1月21 日 英美联合司令部指示对德国工业设施进行空袭

1月23 日 英军进入的黎波里

2月8-14日 苏军解放库尔斯克、克拉斯诺达尔、顿河罗斯托夫、伏罗希洛夫格勒

2月10 日 "阿尔及利亚人民宣言"制订

2月10 日 甘地开始绝食三周

3月5日-4月2日都灵、米兰等城市军工企业举行罢工

3月5 日 雅典万人游行示威,抗议德国占领者强迫人民负担劳动义务

3月9 日 以苏加诺为首德印尼"人民精神力量中心"建立

3月21 日 英美军开始进攻突尼斯

4月7-10日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会谈

4月15 日 法共《人道报》发表《准备武装起义总指示》

4月25 日 苏联政府和波兰流亡政府绝交

5月11-19日 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华盛顿会谈

5月12-13日 德"非洲"集团军群在突尼斯投降

5月27 日 法国建立抵抗运动全国委员会

5月末 印度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6月3 日 法民族解放委员会在阿尔及尔成立

6月10 日 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决定解散共产国际的全部组织机构

7月10 日 英美陆战队在西西里岛登陆

7月12-13日 "自由德国"全国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

7月24-25日 意大利法西斯政府被推翻,墨索里尼被捕,巴多里奥政府建立

7月25日-8月3日 英美空军集中袭击汉堡

7月27 日 意大利解散法西斯党

8月17 日 英美军占领西西里岛

8月17-25日 英美魁北克会谈

8月23 日 苏军解放哈尔科夫

8月25 日 以蒙巴顿为首的东南亚盟军指挥部建立

8月 日本宣告缅甸"独立"

9月8 日 意大利宣告投降。德军占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省

9月23 日 墨索里尼宣布成立新法西斯"社会共和国"

9月25 日 苏军解放斯摩棱斯克

10月13 日 意大利(巴多里奥政府)对德宣战

10月14 日 菲律宾傀儡共和国成立并和日本缔结军事同盟

10月19-30日 苏、美、英外长莫斯科会议

10月21 日 日本在新加坡建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11月1 日 美陆战队在布干维尔岛登陆

11月6 日 苏军解放基辅

11月20 日 美军在吉尔伯特群岛登陆

11月22-26日 开罗会议

11月28-12月1日 德黑兰会议

12月24 日 苏军开始进攻乌克兰

1944年 1月14 日 苏军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转入进攻

1月24日 苏军解放乌克兰第涅伯河右岸地区、西乌克兰和克里米亚部分地区

1月26 日 阿根廷和德国绝交

1月27 日 列宁格勒封锁完全解除

2月25 日 阿根廷法雷尔--庇隆政府成立

3月1 日 意大利北部举行反法西斯总罢工

3月15 日 法国抵抗运动全国委员会批准抵抗运动纲领

3月19 日 德军占领匈牙利

3月26 日 苏军进抵普鲁特河畔苏联边境

3月 法国爱国战线组织合并为法国内地军

4月4 日 法共代表加入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

4月22-24日 意大利成立有共产党人和社会党人参加的民族团结政府

5月1 日 罗马尼亚建立工人统一阵线

5月9 日 苏军解放塞瓦斯托波尔

5月11 日 英美军队开始进攻罗马

5月12 日 苏军解放克里米亚

6月2 日 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

6月4 日 盟军进驻罗马

6月6 日 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6月13 日 德国V-1飞弹首次射击英国本土

6月15 日 美军在赛班岛登陆

6月20 日 罗马尼亚组成民族民主同盟

6月23-24日 苏军在白俄罗斯开始进攻

6月26 日 美军进入瑟堡

7月3 日 苏军解放明斯克并在东部包围的中央集团军群部分兵力

7月10-10月22日苏军进行利沃夫-散多梅希攻击战

7月18 日 盟军进入克恩城

7月18 日 日本东条英机内阁辞职。小矶国昭组阁

7月20 日 施陶芬博尔格上校谋杀希特勒未遂

7月21 日 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成立

7月22 日 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关于建设人民民主国家的纲领宣言

7月25 日 美军从科汤垣半乌滩头阵地开始进攻

7月29 日 苏军强渡维斯瓦河

8月1 日 苏联政府承认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为波兰的唯一合法政权机构

8月1-10月2日 华沙起义

8月2 日 土耳其和德国断绝外交和经济关系

8月15 日 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

8月18 日 德共主席台尔曼被害

8月19-25日 巴黎人民起义胜利

8月20 日 苏军在摩尔达维亚开始进攻

8月21-27日 盟军进抵塞纳河并强行渡河

8月23-24日 罗马尼亚八·二三武装起义,罗马尼亚对德宣战

8月26 日 美英事实上承认戴高乐政府

8月28 日 戴高乐命令解散国内武装力量

8月29-10月28日斯洛伐克民族起义

8月31 日 苏军进入布加勒斯特

9月2 日 盟军解放布鲁塞尔

9月4 日 芬兰政府声明与德断交

9月5 日 苏联对保加利亚宣战

9月9 日 索非亚人民起义胜利。祖国阵线政府执政。保对德宣战

9月11-16日 丘吉尔和罗斯福第二次魁北克会议

9月12 日 盟国和罗马尼亚签订停战协定

9月12 日 盟军进入勒阿弗尔

9月14 日 苏军在波罗的海转入进攻

9月19 日 英苏和芬兰签订停战协定

9月21 日 苏联和南斯拉夫就苏对南军事援助进行谈判

10月6 日 苏、捷军对进入捷国境

10月11 日 匈牙利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

10月13 日 里加解放

10月20 日 德国宣布动员16-60岁的男子参加人民突击队

10月20 日 美军在莱特岛登陆

10月20 日 苏军和南斯拉夫军队解放贝尔格莱德

10月23 日 苏、美、英政府承认法国临时政府

10月24-25日 美日舰队菲律宾海战

10月28 日 盟国和保加利亚签订停战协定

11月2 日 铁托和舒巴希奇签订协议成立南斯拉夫统一政府

11月10-11日 德国从希腊撤军

11月29 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阿尔巴尼亚

12月10 日 苏法签订同盟互助条约

12月16-25日 德军在阿登反攻

12月21-22日 匈牙利召开全国临时会议,匈牙利民族临时政府成立

12月23 日 东京、神户、横滨劳动人民骚动

1945年 1月2-5 日 苏联承认波兰临时政府并恢复苏波外交关系

1月17 日 苏波军队解放华沙

1月20 日 匈牙利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匈对德宣战

1月25 日 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批准"决胜非常措施纲要"

2月4-11日 雅尔塔会议

2月8-24日 苏军下西里西亚进攻战

2月8 日 盟军在莱茵河地区开始进攻

2月10-4月4日苏军东波美拉尼亚进攻战

2月13 日 布达佩斯解放

2月19-3月17日美军和日军在硫磺岛交战

2月23 日 土耳其对德日宣战

2月 西爪哇祖国保卫军举行抗日起义

3月9 日 日本在越、柬、老撤销法国的殖民行政机关并建立傀儡政府

3月9-12日 印度支那共产党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通过准备抗日武装起义的方针

3月22 日 开罗代表大会签订阿拉伯国家联盟条约

3月23 日 罗马尼亚土地改革法颁布

3月27 日 缅甸举行反对日本侵略者武装起义

4月1 日 盟军在鲁尔区包围德军兵团
美军占领冲绳岛

4月4 日 从匈牙利领土彻底驱逐德国法西斯军队

4月5 日 苏联政府废除苏日中立条约
捷政府通过"科希策纲领"

4月9 日 苏军进入哥尼斯堡

4月11 日 苏、南签订友好互助和战后合作条约

4月12 日 美国罗斯福总统逝世

4月13 日 苏军占领维也纳

4月16 日 苏军开始进攻柏林

4月19 日 意大利起义者解放波伦亚

4月21 日 苏波同盟互助条约

4月25 日 苏美军在托尔高会师

4月25-6月26日 联合国大会在旧金山召开

4月28 日 墨索里尼被处死

4月29 日 德军在北意大利投降

4月30 日 希特勒自杀

5月1 日 欧洲协商委员会批准"德国管制机构协定"

5月2 日 苏军占领柏林

5月5--9 日 布拉格人民起义和解放

5月7 日 德军无条件投降书预签

5月8 日 签署德军无条件投降书

6月5 日 苏、美、英、法宣告德国战败,由四大盟国掌握德国最高政权

6月24 日 莫斯科举行胜利阅兵式

6月26 日 签署联合国宪章

6月28 日 波兰民族统一临时成立

7月17日-8月2日 波茨坦会议

8月6 日 美国原子弹炸毁广岛

8月8 日 苏军对日宣战

8月9 日 原子弹轰炸长崎

8月14 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14 日 苏中签订友好同盟条约

8 月 15 日 朝鲜北部解放

8月15日-30日 越南八月革命

8月16 日 苏波签订国境条约

8月18 日 苏军在千岛群岛登陆

8月21 日 美国停止实行租界法案

9月 2 日 日本代表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内美国军舰

"密苏里"号甲板上签署正式投降书
参考资料:http://bpzx.com/xueke/history/2wszl/shiyonggongjushouce/shixuexiansuo/0004.htm
第3个回答  2007-04-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黄色计划”,这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政府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二战大事记以及更多详细资料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t/erz60/ezdsj/200505110024.asp
第4个回答  2007-04-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黄色计划”,这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政府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二战大事记以及更多详细资料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t/erz60/ezdsj/200505110024.asp

二战参战国

二战对立双方有两个阵线:以德日意为代表的法西斯阵线;以美苏英中为代表的反法西斯阵线。
参加法西斯阵线的国家有:德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7国,前三国是这一阵线的核心。
参加反法西斯阵线的国家有: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宾、阿比西尼亚、伊拉克、巴西、玻利维亚、伊朗、哥伦比亚、利比里亚、法国、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巴拉圭、委内瑞拉、乌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黎巴嫩47国。
按照国际会议的协议,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都是加入反法西斯阵线的国家和地区。丹麦、阿根廷、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苏联加盟共和国)因为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所以也成为反法西斯阵线的一员。
此外,还有3个国家是宣了战的: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8月10日对日本宣战、阿尔巴尼亚(法西斯傀儡政府)1941年10月17日对英国宣战、暹罗(今泰国)的投降派政府1941年12月11日与日本签订攻守同盟,并于1942年1月对英、美宣战。
所以,共有先后61个国家和地区的17亿人口(占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