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论述:3: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哪些?

如题所述

1、画图的策略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地让孩子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画图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1)、线段图。

线段图在解答分数问题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过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师都对运用线段图来解答分数问题情有独钟,但线段图在解决其它类型的问题时同样也会发挥其直观、形象的作用。

(2)、连线图。

在解决诸如互相通电话、上下衣搭配、比赛场上有多少场比赛等问题时,运用连线的方法解答既直观又快捷还不容易出错,可以说是解答此类问题的最佳选择策略。

(3)、范围图

在解决长方形长不变,而宽减少,面积减少,求原长方形面积;长方形长增加或宽增加,面积增加,求原长方形面积;长方形长增加,宽增加,求增加面积。可以通过画范围图,就比较直观,不容易出错。

2、列表、尝试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举出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解决诸如租船、租车、购票或得分问题以及解决比较困难的鸡兔同笼问题时经常用到。

3、借助手来学习的策略。

每个人都有两只手,10个手指头,5个手指4个空(间隔),10个手指就有9个间隔,首先使学生明确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明确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后,就可以用手来解决植树、锯木头、上楼梯、钟打点等问题。例如:小红家住5楼,每层楼之间有20个台阶,从1楼到5楼要走多少个台阶?手一伸,5个手指代表5层楼,共4个间隔,4×20=80个台阶,就不会出现5×20=100个台阶的错误了。用手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说是简便易行,应用广泛。

4、模拟操作策略。

模拟操作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学生是通过自己探索的过程,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来进行推导性的研究。通过这种开发性的操作的策略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推理的策略。

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些策略外,我们以前经常用到的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可称作逆推的策略),从条件出发思考问题(可称作顺推的策略)既是过去我们经常用到的“分析法”和“综合法”,这些方法都可以看作推理的策略。

事实上,当一个数学问题呈现在面前时,其思维的触须是多端的。以上所述的几种问题解决的策略只是平时常用的导引途径,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中注意不断思索探求、逐步积累解题经验,以掌握更多、更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思维策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06
、画图的策略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地让孩子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画图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1)、线段图。

线段图在解答分数问题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过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师都对运用线段图来解答分数问题情有独钟,但线段图在解决其它类型的问题时同样也会发挥其直观、形象的作用。

(2)、连线图。

在解决诸如互相通电话、上下衣搭配、比赛场上有多少场比赛等问题时,运用连线的方法解答既直观又快捷还不容易出错,可以说是解答此类问题的最佳选择策略。

(3)、范围图

在解决长方形长不变,而宽减少,面积减少,求原长方形面积;长方形长增加或宽增加,面积增加,求原长方形面积;长方形长增加,宽增加,求增加面积。可以通过画范围图,就比较直观,不容易出错。

2、列表、尝试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举出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解决诸如租船、租车、购票或得分问题以及解决比较困难的鸡兔同笼问题时经常用到。

3、借助手来学习的策略。

每个人都有两只手,10个手指头,5个手指4个空(间隔),10个手指就有9个间隔,首先使学生明确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明确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后,就可以用手来解决植树、锯木头、上楼梯、钟打点等问题。例如:小红家住5楼,每层楼之间有20个台阶,从1楼到5楼要走多少个台阶?手一伸,5个手指代表5层楼,共4个间隔,4×20=80个台阶,就不会出现5×20=100个台阶的错误了。用手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说是简便易行,应用广泛。

4、模拟操作策略。

模拟操作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学生是通过自己探索的过程,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来进行推导性的研究。通过这种开发性的操作的策略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推理的策略。

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些策略外,我们以前经常用到的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可称作逆推的策略),从条件出发思考问题(可称作顺推的策略)既是过去我们经常用到的“分析法”和“综合法”,这些方法都可以看作推理的策略。

事实上,当一个数学问题呈现在面前时,其思维的触须是多端的。以上所述的几种问题解决的策略只是平时常用的导引途径,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中注意不断思索探求、逐步积累解题经验,以掌握更多、更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思维策略。
第2个回答  2012-04-01
问题解决策略是学生运用已有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问题进行界定、选择解决方法时需要运用的认知策略。不同研究者对问题解决策略的分类不尽相同,有的从问题解决的过程将其分为问题表征策略、问题分析策略、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监控策略和问题解决后的反思策略;有的则从思维特征和问题的类型方面去讨论。现将最常用的几种策略分述如下。
2.1 类比策略[3]:类比策略是指设法将当前的新问题转化为与已有知识经验相似的问题原型,通过比较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利用已有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一种策略。
运用类比策略,一要积累丰富的问题原型;二要善于对新问题进行转换,去粗取精,排除无关或次要的特征,抓住深层的相似性;三要特别注意通过比较找出新问题与原型的相异点,找出深层的相似性,防止机械套用。
2.2 分解策略:分解策略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将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相互联系、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子问题,通过子问题的解决逐步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运用分解策略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更容易找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在分解前,需要对问题作整体理解,避免盲目把问题分解成互不相干的几个子问题,在子问题解决后,要进行比较归纳总结,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有时,还可以在解决子问题的同时,对所给可能选项进行筛选排除,简化问题。
2.3 目标递归策略。目标递归策略也称手段-目的分析法,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向对问题中的所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层层推进,逐步缩短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距离的一种策略。递归策略是最常用的一种策略。
2.4 逆推策略
2.5 探究策略:探究策略是探究性学习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根据对给定问题的分析,提出科学假设,然后设法通过收集事实或理论推断,确定问题的答案。
2.6 等效转换策略 即将一个陌生的或复杂的问题根据一定的关系转换成另外一个等效的问题的策略。
2.7 具体化策略 一些抽象的化学问题,在分析的时候不易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如果将其转化为一个具体的物质,则有利于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
2.8 整体思维策略 整体思维策略是指抛开问题的某些方面、部分或具体细节,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或变化实质,从而从整体上理解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整体思维策略多用于对结构复整体思维策略往往需要解答者能够排除出问题表层现象的干扰
2.9 心理练习策略[4]:或称想象练习策略,是在大脑中运用先前获取的动作经验和动作表象在对某一活动进行模拟练习,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2.10 双向推理策略:又称中间递归策略,是指问题解决者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同时出发,把各个信息向纵深处延伸,当两者相遇时,使问题得到解决。双向推理使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更有助于顿悟或灵感的突然出现,更有利于解题思路明朗化。。
第3个回答  2011-03-25
1。现在解决
2。以后解决
3。不解决
嘎嘎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