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粮城的现状

如题所述

而人们一直泛指的军粮城(军粮城是五六个村庄的统称)也好,“三会海口”也好,确切地点究竟在哪呢?经过多年的历史考古发掘,最终考证出,当年最早的漕运港口遗址就在如今的军粮城西北的刘家台村附近,考古工作者们习惯上将其称为“唐城”。“唐城”这座古文化遗址有可能在唐代以前就形成了,而且一直保存到清初。(清康熙13年《重修天津县志》:“基址尚存”,就是说那时还存在着遗址的城垣旧迹。)唐城遗址在现在的刘台村西南面,距离现在的军粮城大约二、三里左右,那里有一片高出地面1米的土台子,这座土台子略呈方形,长320米宽250米,据当地人讲,建国后还有土城遗址的轮廓。近些年来,由于村民挖土和开垦荒地,再加上城市建设用土,原来的土台子已经不够完整了。在这里居住的老年人,习惯将那片土台子叫做“西门”。这就更加证实了这座古文化遗址的可靠性。城址遗存散布了大量瓷、陶碎片,均为唐代瓷器,数量最多的是青釉瓷碗,深肚实心圈足,为唐代早期出品。据说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大量瓷器碎片的存在,影响了农民正常的开垦使用,才得以使唐城遗址保存了下来。据考证在城址东南的塘洼、杨台等地,还有多处唐代墓葬,曾出土了带有青龙白虎浮雕的大理石棺,唐代流行的海兽葡萄铜镜和大批唐代风格的胡人俑、陶制明器等。考古队在军粮城刘家台附近还发掘出唐代的石棺葬和砖墓葬,有大量胡奴俑、奏乐俑、骆驼俑、人首俑、人首鱼身俑和马首俑等随葬品出土,从墓葬主人的豪华生活,也反映了在唐代时军粮城发达的程度。另外还有一个传说,在刘家台东南的塘洼村,就是当年因修造唐城而挖掘成的一片洼地,最初叫唐洼后改为塘洼。
时间到了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后,江南海运逐渐减少,到宋朝出现了以白沟(相当今大清河及海河一线)为界,宋辽对峙的局面。宋辽分治南北百余年,致使三会海口失去了南北转运的功能。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北迁夺界河入海,海岸线逐渐东移,军粮城一地作为海港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军粮城镇位于天津东部,面积77.4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4.8万人。军粮城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距天津新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0公里,西距市区23.5公里,南临海河,北靠北环铁路,与东丽湖旅游开发区相邻。境内京津塘高速公路、津滨高速公路、津塘公路、津北公路、津汉公路、杨北公路、茶金公路等纵横交错,京山铁路、津秦客运专线、北环铁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发达。天津富士达集团、天津建城地基基础工程公司、天津太平洋货柜有限公司、天津三和管桩有限公司、天津丽兴贸易有限公司等多家著名企业,均在此落户。
军粮城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出土文物考证,春秋时期就已形成小的村落,唐代正式命名建城。早年曾是天津地区的中心,据卞僧慧《天津市发展史管窥》记载:天津地区的中心,先后有三,汉、晋、唐在今军粮城一带,为海港城镇……而民间也有:先有军粮城,后有天津卫的说法。军粮城的前身是漂榆邑、角飞城。而军粮城之名,主要与唐代海运有关。那时海河的入海口在军粮城,是沽河(北运河)、清河(南运河)、滹沱河(大清河)汇合入海处的三会海口。唐王朝为防北方奚、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在幽、蓟驻重兵91400人,当时海运的路线始自江浙沿海,绕过山东半岛,到达军粮城,又以此转输基地修筑城垣,故名'军粮城'(1982年《津门考古》)。而值得一提的是,城是当时军队的一级建制,后逐渐演变成为地名。军粮城也有过聚粮城之称,由宋至清均有文章中这样称谓,因为这里曾储漕粮,做过义仓。1948年12月19日军粮城镇解放,属宁河县六区,1958年划归天津市,属东郊区,称军粮城乡,同年8月23日改称聚粮城公社。1983年6月又复称军粮城乡。1984年4月,乡改镇至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