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研究性学习中西节日差异的资料或成品供参考?

高中研究性学习要完成的任务,在哪可以找到资料?

第1个回答  2007-04-14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有所不同:中国人信奉儒教, 讲顺从孝顺。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们讲民族自由.个人权力。中国人民与外国人的吃饭习惯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常常围着一大桌,同吃一盘菜,虽然热闹,但一点儿也不卫生。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这就是自助餐,既卫生又方便;中西方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国人教育学生,大多是一种封闭教育,得遵守校规,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种开拓自由思维的空间,他们是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中西方文化在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 ,如:中餐通常先上菜,后上汤,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莱,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西餐主人通常不会坚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相关评论

微笑于2003-11-13 18:21:45
我任为yieziyun的发表太长,要归纳!!!!!!!!!!!!!!!

微笑于2003-11-13 16:57:47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yeziyun7于2003-11-13 16:57:33
泉州基督教的事业

近代基督教在泉州的传播是与教会创办学校、医院同盟进进行的。这对近代泉州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创办学校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英国长老公会在泉州城区设盲学堂(即培英女学前身)。次年,创妇女习道院(后改名圣经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养正小学和培元中学,聘剑桥大学硕士安礼逊来泉州办学。泉州城区的三个礼拜堂都办幼稚园或小学。民国23年(1934年)长老公会开办的惠世医院也办高级护士学校。

光绪十七年(1891年),教会在晋江金井创办义塾,后改毓英学堂、慕仁女校和毓英中学。此外,在晋江沿海各乡镇,教会也办了数十所小学。在永春县美以美教会创崇实学校,长老公会办育圣学校。在惠安县,光绪六年(1880年),伦敦公会在县城办小学,以后又在各乡镇办20多所小学。

创办医院
光绪七年(1881年),英国长老公会传教士兼医生颜大辟,从厦门到泉州传教行医。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城区创办惠世医院,学制五年,半天上课,半天实习。培养出一批能独立开业的医生。如陈浴波开辟仁堂,黄中流置辟生医院、杜宗景创辟安堂、苏天赐建纯仁堂、苏年福设流生堂、陈振辰创南生医院、陈清源开泉州药房、何大年造永惠医院和吴祝三开祝三医局。惠世医院还开办护士学校。抗战时医院内迁南安,对南安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光绪十四年(1888年),英国长老公会医师颜大辟到永春创立诊所,后扩大为永春医院,又增设永春妇女医院。医生马士敦设教学班,学制五年。培养出的毕业生能独立开业,如庄良屏、吴德福创永春诊所;黄衍爵、黄汉忠在洪濑办汉忠医院;陈伯濂、陈伯清在泉州城设红十字医院;柳国烈、吴瑞香在泉州城办国烈医院;何大年、苏德安在泉州城市永惠妇科医院。此外,安溪、德化、晋江、惠安等地,都有永春医院的毕业生开业行医。1929年,永春诊所更名基督教医院,属泉州惠世医院管辖,一直到1949年。此外,1902年,英国伦敦公会陈和礼医生到惠安,次年,在城关创仁世医院,培训医务人员,结业后回各乡镇建立诊所、医局行医。

综上所述,近代基督教在泉州传教的同时创办了不少的学校和医院。办学和办医院有利于传教,但是从客观上说,把文化教育和现代医学带到偏僻的乡村、山区和沿海地区,对普及落后农村的文化教育和人民卫生保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宋元时代,流传于泉州的景教,因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已逐渐汉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不甚明显。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丧权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基督教趁机而入,这时泉州人民把反对资本主义侵略,仇外。仇洋,以及夹杂着反对西方文化的思想,以反对教会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的过程中,泉州城区、安海、惠安、永春、德化等地都爆发规模大小不等的地方绅士和群众联合反对教会的事件,称为“教案”。这反映了泉州人民的反侵略精神,但其中也不无以中国的传统抵制西方文化的成分。这些反教会的事件,大多数以清政府屈服帝国主义,支持教会而失败告终。

近代,在泉州传教的诸多教士之中,确有极少数士干了坏事。如1896年,惠安县涂岭基督教会的外国牧师和天主教神父之间发生矛盾,导致了长达20多年的双方械斗。教会与乡族势力结合,牧师、神父亲赴督战,焚烧对方教堂,互相攻杀,死伤的是双方无辜的教徒。但也不乏有虔诚的传教士,他们忠于信仰,忠于职守,尊重当地文化传统,施医赠药,捐款、捐衣、捐物支持抗日战争,百折不回,甚至殉教异域外邦,在泉州的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造成深远的影响。如19世纪60年代,英国长老会驻南街礼拜堂的教士兼医生白氏,救活中营下吴玉成,吴氏发誓献身教会,一生任传道,义务到永春、蓬壶、安溪、湖头传教。吴氏虽然一贫如洗,但是坚持信仰基督教。而且吴氏的事裔也多为基督教徒。这表明外国传教士以医病开路,得一人之心,带出一片教徒的成功传教方式。又如创办培元中学的安礼逊,英国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出身,剑桥大学硕士。他经常以已资购买教学仪器,并新自示,且以已资引导高年级贫困学生绘地图,利用暑假带往福州鼓岭外国人避暑胜地义卖,在经济上自救。

基督教在传入闽南的初期,为便于对广大文盲教徒进行传教,英国长老公会教士宾为霖与美国美以美公会进行传教,以英文字母为基础,略加改变,缀成23个字母,又增加一个擦音字母,共24个字母,联缀切音。凡属闽南方言,均可拼读,称“白话拼音”。只要记住24个字母,不认字的教徒,都可以读《圣经》。又编写白话拼音《厦门音字典》,对外国人读汉字也起方便作用。

清末以后,泉州社会上还流行妇女缠脚的陋俗。教会反对妇妇缠脚,教徒的女孩不得缠脚,这就起着移风易俗的革新作用。泉州地区、晋江、南安等地,民间婚、丧、喜、庆多铺张,积习难移,已成陋俗。基督教反对铺张浪费,教徒婚丧,仪式简约。为移风易俗,1988年泉州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泉州基督教协进会,共同制定《信徒婚事须知》、《信徒丧事须知》,信徒必需按照规定操办,仪式简易而且有人情味。

yeziyun7于2003-11-13 16:32:06
公司简介| 意见反馈| 站内搜索| 广告服务

首页 ->生活 ->生活专题文章

中西文化桥梁
http://www.cnmaya.com

--------------------------------------------------------------------------------

澳门特殊的历史使中西文化得以并存。每逢传统的节日,无论是中国的或是西方的,必定要举行有关的庆祝活动。

澳门的华人对于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如农历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及中秋节等,都会隆重庆祝。尤其是农历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都举行庆祝活动。农历春节是新年的开始,也是隆冬过后,万物欣欣向荣的开始。所有的准备活动早些天就已经连续展开,而由大年除夕晚开始,至年初一凌晨时分,澳门居民大批涌往妈阁庙还愿并为来年祈求昌盛平安。庙内热闹非凡,人们还可在指定范围内鸣放炮竹、烟花庆祝,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每年农历端午节(五月初五)时,在新口岸海面、水塘角海面、西湾对开海面都有龙舟竞渡。自八十年代以来,多次举办国际龙舟大赛,有亚、欧、美、澳洲等多个国家参与。有赛事进行时,海面龙舟飞驰,锣鼓震憾,观者如潮,场面十分热闹。

每逢一些与宗教、习俗有关的节日,如“娘妈诞”,“醉龙醒狮大会”、“圣体耶稣大出游”、“圣母花地玛出游”等,也必举行庆祝活动。如在露天搭起临时戏台,上演粤剧;教堂内举行宗教弥撒及圣像出游,形式多种多样,充分表现出澳门作为中西文化的桥梁的作用。(ctrip)

--------------------------------------------------------------------------------

--------------------------------------------------------------------------------

论中西方文化之异同及原因

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西方的文化和事物,其热度已形成了一股浪潮,大有愈演愈趔的趋势。
中国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正好相反,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
公元前221年,通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至此,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不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墓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行成。而此时的西方各国(这里主要指的是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此后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因此,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而西方各国,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
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是在16、17世纪,此时的西方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在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
回过头来看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如《圣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
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邦城,各国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战争获得土地和人口。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希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教得到了发展。例如欧洲“宗教改革”。
再者,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对“爱”的诠释上,在中国文化里,对“爱”,强调的是“大爱”,是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而在西方社会里,人们更加突出自我,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因此,在西方文化里的“爱”主要是对自己,对家人或是某个个体的“小爱”
形成这样的差异其实与文化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诸如“谱度众生”、“因果循环 ”之类的思想。因此,人们为了能够来世“成仙”就今世行善,于是就有了对芸芸众生的“大爱”。
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因此,也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
其实,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的不同。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因此,文化既然已经形成,就没有优劣之分。这也是我们在研究文化问题时必须紧记的东西。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

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真是个吝啬鬼。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噢,我错怪老太太了,原来不是她挑剔、吝啬,而是她实在没钱。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West and East(参考:)~~

Everything is relative, cultural difference being no exception. Culture, as the total pattern of human behavior and its products, oversteps geographical limits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in many ways, an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strong penetrativeness and fusibility.

The advancement of the globalized economy and the rapidity and ease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mass media have resulted in an ever increasing exchange between cultures, unprecedented in scale, scope, and speed. Consequently, an increase in universality and a reduction in difference between cultures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t is no surprise to see phenomena characteristic of one culture existing in another. As a result, some people even fear that the world will become a dull place when all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behave exactly alike.

Nevertheless, the “cultural sediment” formed through long-range accumulation is not to be easily removed,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hows great consistency and continuity.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nations still have their own distinctive peculiarities, and therefore significance still needs to be attached to the study of the individualiti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ir universality.
小议中西文化差异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
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真是个吝啬鬼。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噢,我错怪老太太了,原来不是她挑剔、吝啬,而是她实在没钱。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