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出自——清朝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原文:宝玉在东府神游幻境,因午困而须小憩,遂到尤氏上房。一进门,见正面高悬一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一见此等言词,立即叫道:“出去,出去!”因此才转到秦可卿室中。

贾母怜爱黛玉如宝玉;宝钗来后,人多倾向之,黛玉不忿;宝玉视其如一,略偏于黛玉;二人因亲密后生口角。贾母等去宁府赏梅。秦氏(乃贾母“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领宝玉去她房中安睡。梦中观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

袭人入室,宝玉把梦中云雨之事相告并与袭人偷试云雨,从此袭人与宝玉更加亲密。一日,王熙凤的远亲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到贾府拉关系,时值风光的王熙凤还算慷慨地接济了刘姥姥,于此种下善因。

扩展资料:

红楼梦第五回主要讲了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贾宝玉观赏会芳园的梅花后,在侄媳秦可卿的卧房里睡午觉,做了个神游太虚幻境的美梦。梦中,他遇到了袅娜翩跹的警仙幻姑。仙姑邀请宝玉到她居住的太虚幻境一游。

到了那里,忽见有一座牌坊,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进入二层门内,只见两边配殿内有“痴情司”, “结怨司”, “朝啼司”, “暮哭司”,“春感司”,“秋悲司”等诸司。宝玉在“薄命司”里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

入室,闻一缕幽香,品“千红一窟”茶,饮“万艳同悲”酒,聆听《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仙姑又将其妹秦可卿许配给宝玉,并授以云雨之事。宝玉与可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难解难分。次日,二人携手游玩,至迷津处,被雷声惊醒。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时代的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

小说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6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出自于《红楼梦第五回》。 其含义是:把人世间的事情弄懂了, 处处都是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 处处都是文章。一个能力再强的人, 他只有懂得人情世故,会团结周围的人 他的事业才能走向成功

第2个回答  2011-04-05
出自小说《红楼梦》,大概意思是只要你用心去感悟世界,便可从在身边任何细微处学到一些知识和道理。而如果你能通达世间一切人情事故,心理活动,那你的人生就如一篇文章一样优美,或者你以后处世就如同写文章一样信手拈来,等等。
第3个回答  2011-04-05
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其大意是:
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说的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这当然有老于世故的滑头主义应世哲学的意思,明世故,通人情,熟悉江湖,善于应对,了解社会,总有办法。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感觉红楼总是能给人一些惊喜。O(∩_∩)O~
————————————————————
刚刚查了一下别人说的,虽然有人说因为曹反儒反封,所以这句话也有反儒反封的味道,但是总体而言,在句话在我心中倒真的非常符合儒家的思维思路。
这里的学问与文章指的不是向书学习,而是向人学习向社会学习。
《弟子规》中就把这个关系说的很清楚了,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
这里强调,人应该先学会做人,做人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
就像我们看伏尔泰、马克吐温……的著作,学的不只是上面的文字,文章的写法,还有里面表达的思想,还有着做人的态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