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翻译这篇文言文

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又以定储议,为汉王高煦所忌,遂致败。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

(《明史》解缙传?呵呵,我有全套影印本)
解缙年纪不大就进入了朝廷,才华横溢,做事直来直往,什么事都能看得很透彻。由此,解缙在同朝的官员中显得格外突出,有人送他一个外号叫“不容口”,意思是心直口快又而能洞悉事理。但同时,解缙凡事都喜欢褒贬评论一番,不留口德,毫无顾忌,大臣们对他的受宠都心有不满,特别是在皇帝朱棣确定储君这件事上,他得罪了汉王朱高煦,最终导致了失败。当时,朱棣对储君的人选很犹豫,(主要是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而且文臣和武将的意见严重对立,比如淇国公邱福就认为朱高煦靖难时有战功,应该立为储君。朱棣拿不定主意,秘密召见解缙问他的意见,解缙回答说:“太子(朱高炽)仁厚孝义,天下人都愿意为他所驱驰。”朱棣默然无语,解缙于是再叩拜道:“(何况)皇圣孙非常好啊!”说的就是朱高炽的儿子、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解缙之所以把他提出来,主要原因是知道朱棣很喜欢这个孙子)。话说到了自己心坎上,朱棣微笑着点头,朱高炽顺利当上了储君,(正因为如此),朱高煦对解缙恨得咬牙切齿。

PS:顺便问下,楼主对解缙感兴趣?这兄弟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之所以在历史上没有太大名气,一是因为后来乾隆皇帝搞出了《四库全书》,他编撰的《永乐大典》逐渐被取代和淡忘;二来,他是因为政治投机而被玩死的,是以不为后世文人同道所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26
(《明史》解缙传?呵呵,我有全套影印本)
解缙年纪不大就进入了朝廷,才华横溢,做事直来直往,什么事都能看得很透彻。由此,解缙在同朝的官员中显得格外突出,有人送他一个外号叫“不容口”,意思是心直口快又而能洞悉事理。但同时,解缙凡事都喜欢褒贬评论一番,不留口德,毫无顾忌,大臣们对他的受宠都心有不满,特别是在皇帝朱棣确定储君这件事上,他得罪了汉王朱高煦,最终导致了失败。当时,朱棣对储君的人选很犹豫,(主要是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而且文臣和武将的意见严重对立,比如淇国公邱福就认为朱高煦靖难时有战功,应该立为储君。朱棣拿不定主意,秘密召见解缙问他的意见,解缙回答说:“太子(朱高炽)仁厚孝义,天下人都愿意为他所驱驰。”朱棣默然无语,解缙于是再叩拜道:“(何况)皇圣孙非常好啊!”说的就是朱高炽的儿子、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解缙之所以把他提出来,主要原因是知道朱棣很喜欢这个孙子)。话说到了自己心坎上,朱棣微笑着点头,朱高炽顺利当上了储君,(正因为如此),朱高煦对解缙恨得咬牙切齿。

PS:顺便问下,楼主对解缙感兴趣?这兄弟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之所以在历史上没有太大名气,一是因为后来乾隆皇帝搞出了《四库全书》,他编撰的《永乐大典》逐渐被取代和淡忘;二来,他是因为政治投机而被玩死的,是以不为后世文人同道所容。
第2个回答  2011-04-05
解缙年少的时后上朝,才能很高,接下任务就勇往直前,对于朝中的内外事务都研究的很透彻。替朝廷引用提拔读书人,人家只要有一项专长解缙都不会藏在口中不说。然而解缙喜好对人做出好坏的批评,说话没顾忌,朝中大臣大多数人都在陷害他。还有解缙一直想议定储君的建议,为汉王高煦所忌讳,马上就让解缙立不成。首先,因为储位还没定下来,淇国公邱福说汉王有功,应该立他为储君。解缙说:“皇长子个性仁爱忠孝,天下的人都是向着他的。”明成祖朱棣不回应。解缙又磕头说:“我还忘了陛下的好孙子。”就是在说后来的明宣宗。朱棣点头。太子之位马上定下了。于是汉王高煦特别痛恨解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