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生平"词"的特点

诗词的特点

张志和简介
张志和(743~774),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生于唐天宝2年,婺州金华人。其父张游一生在家闲居,他“清真好道”,精通庄列道家思想。张志和从幼受到其父道学文化熏陶。后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
唐肃宗年间,张志和离开了养育他的婺城到京城“游太学”,取得国子学士资格。不久一举明经擢第,此年仅16岁。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肃宗皇帝献策,可谓少年得志,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掖,人民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肃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与他,自此志和即为其名。正当他少年春风,荣宠之际,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为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为尉官。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于是趁家亲亡故之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金华。
其兄鹤龄,担心弟弟浪迹湖海,遁世不还,写了一首《渔父歌》召其归来,张志和听从兄长安排,回越居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
唐大历9年秋冬,颜真卿偕同门生、弟侄、宾客前来平望驿游览,大家饮酒作词,畅酣淋漓,张志和酒酣耳热,忘乎所以,飘然若仙,他乘兴要为众人表演水上游戏,不幸溺水而亡。颜真卿为其撰写碑铭。
“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01
其词多描写隐逸生活,写景明丽生动,是早期文人词中的著名作品。特别是《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质朴、清新、淡泊而又寄意高远,以极其自然的手法把诗与画的美融为一体,使人读后只感到自然的美给人带来的愉悦,却连美本身的存在都忘了,不愧为千古传诵的词中精品。除诗词外,他对书画、音乐也无一不精。唐代朱景玄编撰《唐朝名画录》时,把他和另外两个人的画定为“逸品”。按照明代董其昌《画旨》的说法,“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可见“逸品”比“神品”还高,是至高无上的极品了。但董其昌认为“历代唯张志和可无愧色”,把“逸品”画家定为只有张志和一个人。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第2个回答  2011-03-27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