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毒素.类毒素,外毒素,内毒素的区别

如题所述

相同的都是一些细菌的成分,差别在于成分不同,作用也不同。 

其中类毒素是人工由外毒素制备的无毒的保留抗原性的免疫制剂

外毒素是蛋白而内毒素是脂多糖,都是毒性物质,但外毒素是细菌活着释放的,外毒素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

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 类毒素是一些经变性或经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毒素。医学微生物学中将类毒素定义为:将细菌外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脱去其毒性,保存其免疫原性即为类毒素。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如向人体注射白喉类毒素后可以预防白喉。其他的还有破伤风类毒素、葡萄球菌类毒素、霍乱类毒素等。亦可把它们注射到动物体内用于制备抗毒素。

而内毒素是细菌死了才出来的。 

扩展资料: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的不同,可以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在一般情况下,外毒素简称为毒素。

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宿主细胞有毒化学物质(生物毒物)。有蛋白毒素和非蛋白毒素。包括植物毒素、细菌毒素、动物毒素和真菌毒素四类微量毒素侵入机体后即可引起生物机能破坏,致使人畜中毒或死亡。毒害作用取决于毒素的类型、剂量和侵入机体的途径等。许多毒素如蓖麻毒素、海藻毒素、肉毒杆菌毒素A型、葡萄球菌肠毒素B型等被作为或研究作为新毒剂。天然毒素很早就被当作武器使用,二次大战时,英、美生产了霍乱毒素

1700kg蓖麻毒素粗品(代号WA),其毒性为光气的40倍。美国秘密贮存了海藻毒素(代号T-2)。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对毒素研究都很重视,据资料美国贮有葡萄球菌肠毒素、肉毒杆菌毒素、牡蛎毒素、白环蛇毒素、绿脓毒素和马钱子毒素等6种;前苏联贮有蛇毒素、河豚毒素、肉毒杆菌毒素和真菌毒素等。有些毒素的毒性极大,如肉毒杆菌毒素。致病菌释出的毒素往往是致病原,有的可作为生物科学的研究工具药。

参考资料:毒素-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外毒素: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毒性较强。
内毒素: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
-复合物,毒性较弱。
二者都为抗原
类毒素: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
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
相当于疫苗,用于免疫预防接种
抗毒素:细菌毒素(通常指外毒素)的对应抗体或含有这种抗体的免疫血清。它能中和相对应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相当于抗体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
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对细菌起作用,对病毒不起作用。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
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
1/2
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追问

谢谢合作

表格的形式

追答

。。。自己不会填啊?都让别人弄?!

追问

有点笨么,才请教你呀,呵呵!

追答

。。。。连阅读的能力都没有。自己弄吧。

追问

好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