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与文学的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6-20
历史发展推动文学的繁荣
第2个回答  2014-06-20
从 1919 年的“ 五四”运动至 1949年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开创期“。 五四”运动后学术界虽有“ 近代文学”这一概念, 但于近代文学的时限却是模糊不清。1921 年, 沈雁冰( 茅盾) 著有《 近代文学体系的研究》( 注《: 近代文学体系的研究》约 13000 字, 与刘贞晦的《 中国文学变迁史》合为一册, 名为《 中国文学变迁史》) 。1921 年 12 月出版, 大约此书是最早提出“ 近代文学”这一概念的。但该书不是专讲中国文学的, 这里只是借用“ 近代文学”这一概念。) , 于是“ 近代文学”这一概念, 逐渐为学术界使用。后则有陈衍的《 近代诗钞》( 1923) 、严伟等人的《 近代诗选》、钱仲联的《 近代诗评》( 1926) 、钱歌川的《 近代文学之特征》( 1934) 等。但以上论著中的“ 近代文学”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近代文学, 究竟是指什么时期的文学?众说不一。1929 年, 陈子展著《 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上海中华书局) ,他在书中说“: 所谓近代究竟从何时说起? 我想来想去, 才决定 断自‘ 戊戌维新运动’时候( 一八九八) 说起”;陈独秀曾主张“ 元明剧本, 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 陈独秀:《 文 学 革 命 论》《, 新 青年》2 卷 6 号( 1917 年 2 月) , 第 2 页。) ; 郑振铎则谓“ 近代文学开始于明世宗嘉靖元年( 公元一五二二年) , 而终止于五四运动之前( 民国七年, 公元一九一八年) ”( 注:《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四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第 828 页) 。1958 年他写《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问题》时, 又将中国文学史分为五期:即上古期、古代期、中世期、近代期、现代期。郑先生把近代期明确定为“ 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 ( 公元 1840———1918年) ”, 钱基博撰《 现代中国文学史》, 似又把“ 现代”视为“ 近代”, 总之, 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前, 近代文学始终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科学概念。尽管如此, 从“ 五四”到 1949 年, 近代文学研究工作仍取得了很大成绩: 即论述了近代文学范围内的主要作家作品、社团流派及其文学现象, 奠定了近代文学的研究基础。在这 方面 成绩 尤 为 突出 的 是 鲁迅、胡适、郑振铎、阿英、陈子展诸前辈学者。较早论述近代文学的是胡适的《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此文是为纪念《 申报》五十周年而作, 它所论述的范围也就只能是 1872—1922 的五十年, 但这五十年恰恰正是中国近代文学最繁荣的时期。《 申报》创刊于 1872年, 19 世纪的七十年代正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萌生期, 随着近代维新思想的发展, 文学也逐渐发生变革,而后又兴起以梁启超为旗手的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 包括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 直到“ 五四”前后, 这是近代文学最具近代性的一段。胡适写此著并无意于总结近代文学, 但在客观上却为近代文学描画了一个轮廓, 如果说他为近代文学研究建构了一个叙述框架, 似乎也不为过分。诚然, 胡适的文学史观从总体上来讲, 仍存有以文言、白话来作为区别、判断文学是“ 死”是“ 活”的根本缺陷, 但他毕竟是一个具有卓识的学者,他在具体考察作家作品时并非因其用的是文言而一笔抹煞。在《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 除对仍用旧体诗创作的黄遵宪、金和和新文体作家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给予较公允的批评外, 典型的例子是对古文学三大家严复、林纾、章太炎的评说。当日的中国学者总想西洋的枪炮固然利害, 但文艺哲理自然远不如我 们这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了。严复与林纾的大功劳在于补救这两个大缺陷。严复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林纾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胡适对严复、林纾的总体评价与定位,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认同。胡适于二人译著的具体分析更值得我们玩味。比如他说“: 严复用古文译书, 正如前清官僚戴着红顶子演说, 很能抬高译书的身价。因为当时知识界尽管在语言功能的认识上存有差别, 但在语言的价值观上是共同的: 即认为语言有雅俗和层次高低之分, 用文言写成的古文被人视为“ 高文典册”; 而白话则是对妇孺农氓启蒙和宣传的工具。如果严复不是用古文翻译《 天演论》,那么桐城派大家吴汝纶是绝不会为它写序并赞为“ 与晚周诸子相上下”的。在“ 五四”之后不久, 这篇长文的出现, 对于近代文学研究确实有奠基的意义。当然, 胡适的此文也是有缺点的,最明显的还是前面已提到的, 他以白话、文言来区分“ 活文学”“、 死文学”的文学史观。于此鲁迅在称赞此文的同时亦有提醒“: 但白话的生长, 总当以《 新青年》主张以后为大关键, 若夫以前文豪之偶用白话人诗文者, 看起来总觉得和运用‘ 僻典’有同等之精神也。”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经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 终于走完了本世纪的最后一程。本世纪近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虽不平衡, 其中第二阶段还有长达十余年的一段空白, 但总的说来, 这段文学史的研究由无到有、由弱到强, 今天终于在海峡两岸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研究力量和独立学科研究格局的研究阵容。特别是本世纪的最后二十年, 近代文学研究发展更加迅速, 并取得较大
的成绩, 以专著的数量而言, 这二十年是前六十年的五倍, 其学术水平也较前有很大提高。尽管如此, 对近代文学的挖掘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近代文学当中的一些提法和一些思想家的前瞻
性的思考,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形成无疑具有推动性的作用。把这些历史材料全面而详尽地整理出来, 就成了当下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 会有更好的学术作品陆续面世。
相似回答